首页 理论教育 秦筝文化在西安音乐学院的传承及发展

秦筝文化在西安音乐学院的传承及发展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安音乐学院也成了秦筝教育的摇篮,培养出了数百名筝专业的学生和筝手。进入20世纪90年代,“秦筝归秦”这一音乐运动也进入了它的第四个历史阶段。尹群、周望、樊艺凤等第四代筝人非常活跃,一、二、三代人更上一层楼,让我们看见了“秦筝归秦”运动,在四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秦筝文化在西安音乐学院的传承及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秦筝归秦”的创业历史,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曹正教授就为之亲题“秦筝归秦”,为西安音乐学院新开设的秦筝专业指明了方向,也为陕西筝人的“秦筝归秦”的音乐运动勾勒出一幅行之有效的蓝图。而周延甲教授就是他们培养出来的秦筝理论家与演奏家。

第二个阶段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60年代前期,这可谓“秦筝归秦”真正付诸实践的时期,周延甲教授一方面追寻筝史,了解其兴衰的历史轨迹,一方面通过对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精思深究,掌握其风神品格,并在此扎实可靠的基础上,以曲子、秦腔、碗碗腔等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为基本素材,编创了大量的筝曲。这些曲目不仅适合独奏,而且很富于歌唱性,抒情性极强,至今广为流传,是“秦筝归秦”运动的第一批硕果。(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周延甲的弟子们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取得了秦筝艺术的大丰收,此时,秦筝专业的学术梯队已经形成。西安音乐学院也成了秦筝教育的摇篮,培养出了数百名筝专业的学生和筝手。而此时的筝曲创作也跨入了另外一个高度。

文革”以后,即20世纪70年代末,古筝由创作更加注重内涵,以深层次地刻画内心细腻情感为表现内容,借古筝韵味这一特点,抒发人物内在的情感表达,使古筝语汇深刻,富有内涵。80年代以后,在“秦筝归秦”的学术思想的指导下,陕西的专业筝人根据地方戏曲秦腔、眉户、碗碗腔、器乐演奏形式和西安鼓乐,以及民歌、说唱形式道情、玉林小曲等乐种进行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的陕西筝曲。其中,《香山射鼓》是作者曲云在唐代名曲《柳青娘》与西安鼓乐《月儿高》等四首曲牌基础上编创而成的。曲子的演奏,由于按、捺、吟、揉、滑、托劈、勾搭、摇移、掩抑等多种指法的娴熟运用,使听众每每在欣赏此曲时,仿佛能从此曲中看到香山香烟缭绕与清晨的山蔼霏霏,相互编织出一幅乍晴乍阴之晨的祥云胜地,描写了自古帝王都的秦中的这种善男信女上山祈祷的淳朴的民风民俗,它是一幅民俗彩画,也是三秦沃土上的一帧风情彩绣。而周延甲教授的《秦桑曲》、魏军的《乡音》《三秦欢歌》《秦调》《婆罗门引》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一系列优秀的抒发内心细腻情感的代表作,赢得了海内外音乐界的高度赞誉,从而也进一步确定了“秦筝归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秦筝归秦”这一音乐运动也进入了它的第四个历史阶段。尹群、周望、樊艺凤等第四代筝人非常活跃,一、二、三代人更上一层楼,让我们看见了“秦筝归秦”运动,在四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