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之中所说的悲情美学,主要表现在古筝曲谱之中。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的出口,古筝音乐美学在发展过程之中,衍生出的是具有自我特色的古筝悲情美学。
古筝悲情美学往往都是情感和声响之间的多重平衡。以下列举《临安遗恨》,对古筝音乐美学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析。
《临安遗恨》借取古曲曲调《满江红 金陵怀古》,以此来表达爱国将领岳飞的悲壮人生,古筝音乐的悲情美学特征十分突出。
“一阅悲歌放青山”,这首曲在引子部分已经做了非常好的诠释,具体的曲谱如例1-6所示。
例1-6
临安遗恨
(下略)
乐曲表达出了岳飞不能完成精忠报国的愿望,途中感到十分伤悲,悲愤情绪在曲谱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从曲谱中我们能看出来,广义的悲情美学是古筝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在《临安遗恨》曲子中,悲情则成了全曲的主导。现代古筝曲充分见证了悲剧美学的快速发展,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演进以及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历经了几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中也能够获取发展的力量,最终方便古筝音乐的情感表达,从而能够达到个人情感与音乐情感的吻合统一。
(二)古筝的气韵合观
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的美学特征,一方面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出了具体的技法,甚至是古筝的材质选用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www.xing528.com)
一方面,气韵属于中国传统美学十分重要的特征之一,气韵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相伴而生。人和自然、自然各类事物间滋生出无限生动的气韵,对于气韵的认识与研究,自古就有。中国传统美学一直都认为天地之间气韵是无所不在的,万物的律动,甚至呼吸与生长,都属于气韵生动的直接表现。司空图时,意境、物境、情境则被当作美学的“三境”明确地被提出来,这也是气韵研究的进步。古筝音乐气韵合观的美学主要讲究的是演奏与整个古筝曲以及整个自然的气韵流动,相互之间非常的和谐,人的观念协调整体气韵,以求最终可以达到“以音之精义,而应乎道之深微”。综观历代古筝名曲的创作,都符合这个重要特征。气韵合观往往也是古筝名曲所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特征。
另外一方面,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主要可以分为左、右手两大类别,其中,左手韵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正是古筝本身十分独特的演奏方法,使古筝音乐同样也具备了气韵合观非常典型的特征。古筝的左手韵主要有颤音与滑音两大类别。
平直的音线经过左手在弦上不断地颤动,持续的上下动作带来十分优美的颤音,这种美感也是技法所带来的,更属于技法背后的气韵合观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美感享受。经过直线变化而来的波浪形曲线打破原有的平淡气韵之后,以波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筝乐的美学价值
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从其形成的那天开始,就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一体性当作了美学精神,这也和中国传统哲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保持了一致性。在这种美学精神的大力指导之下,中国的传统美学重点强调的是“人品即艺品”“人格即艺格”,强调其中的“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等。所以,采取一种比较有效的措施加强中国筝乐的发展,对我们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达到和自然之间的融合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怎样进一步加强筝乐的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1.继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挖掘并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与发现民间的文化艺术,尝试进一步去发掘民间保存的有关古筝音乐的演奏技巧与方法的材料,对于人们改进并进一步提高演奏的技巧都是十分重要的。
2.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
弹奏音乐属于古筝筝乐最基础的能力之一,而现代人的鉴赏音乐能力的提高则属于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培养现代人的鉴赏能力,需要人们去深入了解曲目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对曲目的深入学习和理解音乐的基本内容,认真聆听古筝演奏出来的美妙旋律,在视觉层面加深对音乐深刻的鉴赏能力,才可以加深人们对审美的理解,体会其中蕴含的博大的文化艺术内涵。通过高超的筝乐演奏艺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到底什么是美的感受,怎样去进一步体会美的感觉,唤起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3.重视自身修养的培养
儒家美学价值的意义在于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修养的培养,追求具有高尚道德的品质和对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是其美学内涵。因此,通过音乐的表达形式来塑造出一种完美的人格,是进一步增强美学价值的途径之一。欣赏古筝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效果。现代社会风气逐渐变得浮躁,人们的思想情绪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就需要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排解内心的不安与烦躁,而音乐欣赏则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欣赏古筝曲不但可以让人的心情获得释放,更为重要的是依据曲目的不同与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它对培养与塑造人的精神品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