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筝美学:传统精神与未来发展

古筝美学:传统精神与未来发展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古筝的传统美学精神古筝属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拨弦乐器,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美学意蕴也异常深邃。它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与有效载体。中国传统的美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气韵。

古筝美学:传统精神与未来发展

(一)筝乐美学品格和创作取向

1.筝乐美的内涵扩展

作为华夏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筝乐一向以旋律优美、抒情,音色清新、明亮,音响协和、动听,结构平衡、对称,速度中庸,力度平和,气韵生动,意境优雅为美。现代筝曲主要是在继承了古代音乐美的前提下,注入了现代社会大力追求的、新变的开放思想观念,棱角尖锐或者是音调游移的器乐化发展主题,激越、狂放的不协和音响,变幻无常的音乐节拍、节奏,非规范化的乐曲结构,个性化的音乐表演技法等,极大地扩展了筝乐的美的内涵,使其可以具有更大的包容力以及深入探索的开放性。面临这全新的、急剧变化的审美因素,虽然为大众的听觉习惯以及古筝教学都曾一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经过现代作曲家、演奏家以及音乐听众的一起努力,30余年来现代筝曲得到快速探索的创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些出现在新时期的现代筝曲,顺应了时代发展基础上的审美要求,获得了音乐界以及听众的积极认可,也已经发展成了中国当代古筝乐坛与音乐院校演奏的主流曲目。

2.音乐的情绪、情感文化归属

虽然现代筝曲有很多种创作的题材,但是其作品的美学指向往往都集中于表现属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情感世界。即便是一些古代题材的筝曲,如《临安遗恨》《西楚霸王》《黄陵随想》《骊宫怨》《孔雀东南飞》等,在塑造典型的历史人物形象、追述古人的丰功伟绩过程中,同时也是进一步表达出创作者的历史观以及对于人物的际遇所引发的比较典型的情感,或者是缅怀、景仰、颂扬,或者表现出同情、惋惜、叹喟,给人一种非常典型的思考与启迪。一些专门为“花”而作的作品,如《莲花谣》《茉莉芬芳》(例1-1)等,表象看起来是在“吟花”,实际上则是作曲家在借物述志,热情赞美了一种高尚、圣洁和芬芳怡人的花品(人品)。

例1-1

茉莉芬芳

(下略)

众多以自然景物为典型题材的古筝曲,如《山的遐想》《西域随想》《云岭音画》等,都是在特定的地域风土人情或者自然风光的优美画卷中,展现出了一种置身其间的民众生存的自然状貌以及生活情趣。这种类型题材的筝曲之中,李萌创作的《青山流云》,直言表达的是“青山无古今,时间流逝,世事更迭,人生无常,就像变幻的流云”的人生思考。同一作者的另一首筝曲《月色清明》,借用听众熟知的西部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片段素材,以极为优美的抒情格调叩击人心,加上力度、音色细致入微的变化,把蕴含在音乐之中的复杂的人的情感呈现出来,有甜美、幸福,也有曲折、艰辛,有收获的满足,同样也有失落的惆怅,还有回忆、思念、渴求、期盼等多种多样的情感成分,给人一种十分深刻的感染力。

这些遍及了现代筝曲之中的美的情感因素,都是以一种非常生动的灵感的音乐形象作为主要的载体,音乐的情绪、情感的细腻和粗犷、古朴和时尚、柔美和刚劲、华丽和深沉,无不和人的情感世界紧密相连。人是社会动物,是有一定文化归属感的,这种归属感具体反映在人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作品时代烙印中。由此就能够说明,这批延续了中华文化传统的优秀筝乐作品,集中表现出了人的情绪、情感的现代筝曲,其所具有的美学品格的基本内涵,都在作品的民族性以及时代性中充分展现出来的。

3.多元复合价值取向

1980年之后出现的大量现代古筝曲作品,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古筝创作可以取得这么骄人的艺术成就,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创作者顺应了当今时代进步以及古筝艺术的快速发展大潮流,以一种开放的眼光与包容的态度,从古今中外各种成果之中,广泛而深入地吸收了营养,进行全新的创造。在这个比较艰辛的探索过程之中,筝曲新作的作者们往往都会不约而同地体现出一种“多元复合,为我所用”的创作思想观念。把传统和现代、民间和专业、东方和西方、具象和抽象、继承和创新等一系列看起来是对立的因素,复合成一个整体,依据具体的表现需要进行选择。有的则采用的是“两端兼顾、取其平衡”的创作策略,有的主要是使用了“一端倾斜、深度突破”的策略。多种不同的选择,体现出的是不同的作品艺术创新尺度以及作者的个性化风格特征。

无论是哪一种选择,这批现代的古筝曲作品都充分体现出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相互交融的美学品格。在创作的思想层面多元复合的价值取向之中,在这种美学品格以及创作理念的引导之下,这个时期中国的筝曲作品创作,呈现出的是个性和共性结合的状态。

(二)古筝的传统美学精神

古筝属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拨弦乐器,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美学意蕴也异常深邃。它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与有效载体。

1.写意传神

“写意”中的“意”,主要是指“意境”,而“意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精神之中的写意传神方面的重要内涵之一。

意境具有一种典型的虚实结合的朦胧之美。古筝中有非常多的典型例子。例如古筝曲《凤求凰》(古琴曲同样也有这个曲子),主要是通过营造出“凤”追求“凰”时情景交融的音乐意境,表达出对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向往以及热情讴歌爱情力量的思想感情。根据史料记载,该曲的原版是汉乐府《琴曲》,《乐府诗集》中题为“琴歌”,并且引《琴集》认为应该是司马相如在追求卓文君时写的诗,诗中出现了“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的句子,这就是《凤求凰》一名的来源。古筝曲《凤求凰》恰恰是以这种虚实结合的朦胧之美发展成了传世之作,历来受到筝家的喜爱以及听众的赏识(例1-2)。

例1-2

凤求凰

(下略)

古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属于同一首曲子。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由此可以断定,古筝曲《高山流水》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之美,和同名古琴曲是一样的,都属于高山、流水的自然质朴之美融合了人登高望远、涉水探深的朴素感情(例1-3)。

例1-3

高山流水

(下略)(www.xing528.com)

2.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古筝的第二大美学精神,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学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谓的“气韵”,主要是指神气与韵味。中国传统的美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气韵。“气韵”中所描述的“气”,就是生命之力;“韵”,则是生命之采;“动”属于“气”的核心;“情”则是“韵”的根本。“气”和“韵”之间优势互补、相伴相生、相辅相生、相得益彰,也就是“气”中包含了“韵”,“韵”中包含了“气”。

“气韵生动”,最早则是源于中国绘画,南齐时期的谢赫曾经在《古画品录》中提道:“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之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后来则广泛地应用在中国各种文学创作作品之中,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南宋时期的陈善曾经在作品《扪虱新话》上集卷一中提道:“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小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

“气韵”之“韵”,主要包含了韵味、韵致、韵律等多种内涵,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层次美学思想内容。

从这个方面来看,古筝中当然也出现了非常多的典型例证。如古筝曲《汉宫秋月》(例1-4),就是通过汉元帝被迫将自己的爱妃王昭君送出塞和亲的场景,表现出了汉元帝和王昭君分离时的痛苦心情

例1-4

汉宫秋月

以声传韵,达到了一定的美学高度,充分表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学精神。

3.委婉含蓄

委婉含蓄是古筝的第三大美学精神,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所谓的“委婉”,也就是婉转曲折的意思;所谓的“含蓄”,就是指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直接做出正面的阐释,而是以一种隐约的委婉之法进行表达。意境的“质朴无华的自然美”并不意味着这种自然之美直白浅露,相反的,这种自然之美一定是通过委婉含蓄的手段呈现出来的。

古筝曲《寒鸭戏水》(例1-5),通过塑造寒鸭在水中嬉戏的音乐形象,营造出了一种“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典型音乐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了人们盼春、喜春的积极、乐观心态。“寒鸭”实际上就是“春人”,“江水”则喻指生命之江的浪花朵朵。这首曲目堪称“余音绕梁”“余味不尽”,将中国传统美学委婉含蓄的特质表现得绝妙无比。

例1-5

寒鸭戏水

(下略)

4.主客一体

我们认为主客一体为古筝第四大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美学,从其形成那天开始,就与中国传统哲学之中包含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相互一致。在这种美学精神的指导之下,中国的传统美学主要强调的是“人品即艺品”“人格即艺格”,强调应该做到“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等。宋朝时期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一书中就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正是由于该原因,在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向来对一些德高艺馨的音乐家如唐朝时期的李龟年、雷海青等人倍加推崇。而对于一些西方的音乐家,如匈牙利的李斯特与玛丽·达古尔特伯爵夫人私奔,并生下3个非婚生子女的行为,则不予认同,但是对李斯特的精湛钢琴艺术水平则十分赞赏。这也就是东方美学精神主客一体和西方美学主客分离之间存在的明显区别。

5.无言之美

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这样看来,“大音”,更像是审美主体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理想的境界与追求,是音乐本身听觉美感的升华与最终方向。后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无言之美”的审美理论。

“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像中国山水画的留白技法一样,明明无物、无声,却蕴含着无尽意味。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同样也体现在这无声之处。当声音由强及弱,由盛到衰,由近渐远,直至无声时,我们的心境最能与此时的音乐相合,由激昂变得平和,也更容易被引导,产生思索。

6.灵动炫彩

任何一个生机勃发的时代都会非常强烈地召唤并出现表现时代精神的新作品,而创新的作品总会适时地、高调地推出新的演奏技术,运用技术含量来提升艺术的美学魅力,拓展艺术表现的空间,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美学也得到进一步的彰显。贺绿汀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就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音乐是最需要技术锻炼的艺术,技术之有无和技术的高下在音乐艺术之中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那些不愿意下苦功夫锻炼技术而主要是用来学习音乐业务的人,就不能成为一个最好的演奏家或者作曲家。”没有了技术,也就不能算得上是艺术。没有了美的技术,同样也就失去了美的音乐表达。古筝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艺术都与其他的现代音乐创作是一样的,也尽可能地要寻找一些自身发展的重要突破空间,尽量地挖掘出自身乐器之中所蕴含的新技术、新音色、新音响,展示出技术美学的独特艺术魅力,为音乐的表达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和展示空间。例如,人们在演奏时可以借鉴琵琶的轮指技巧,使古筝的轮指音色柔美和摇指高密度的明亮音色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为古筝的演奏增添一种新技术特征,为古筝作为现代颗粒状的弹拨乐器增添一种典型的线性柔美。又如,借鉴竖琴演奏技巧的琶音技术,拍打琴体,左手小指则可以抵住弦在其他不同部位移动进行抵奏(模仿某种打击乐器音响),可以为古筝的音响库增添一些较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新音响,丰富古筝音乐的技术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