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筝的环境要素与中国传统筝乐艺术的未来发展

古筝的环境要素与中国传统筝乐艺术的未来发展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地理要素古筝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有两千多年了。古筝的名字便由此而来。其次,古筝主要是由秦国的名将蒙恬所造或者由蒙恬所改革设计的观点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进行了论述。因此,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对于蒙恬造古筝的故事也是持否定的看法。最后,早期的古筝主要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古筝到现在至少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古筝的环境要素与中国传统筝乐艺术的未来发展

(一)地理要素

古筝历史非常悠久,至少有两千多年了。探索古筝的历史发展状况是许多古筝爱好者的兴趣所在,更是筝史研究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古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非常古老的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时期的战国时代,筝就已经在秦、齐、赵等国非常流行了。其中,以秦国的筝最为盛行,所以也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秦”主要是在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

(二)历史要素

有关古筝的发展起源说法不一,重点有以下三种见解:

首先,古筝起源于瑟。唐朝时期的《因话录》中记述到:“古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古筝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其次,古筝主要是由秦国的名将蒙恬所造或者由蒙恬所改革设计的观点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进行了论述。但是,在公元前237年秦国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自己对于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能够明显地看到有两处谈到了古筝,即“弹古筝博髀”与“退弹古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节点上也要比蒙恬时期早16年。因此,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对于蒙恬造古筝的故事也是持否定的看法。对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存在的。清朝时期的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一书中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后加十三弦。”(www.xing528.com)

最后,早期的古筝主要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记载:“古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发展的资料来看,早期的古筝和筑是非常类似的,都是筑身,都是竹制而成的,都有五弦。关于古筝的命名,在东汉时期的刘熙《释名》中有记载:“古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充分说明了古筝本来是由其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三)文化要素

从黄帝时期形成的第一代音乐形态——乐舞时起,乐器被当作音乐表达的基本工具,就已经存在了。在音乐的形态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器乐逐渐从原来的三位一体歌舞乐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比较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华夏大地长达数千年的音乐发展史进程中,人类发明出了数以千计的各类乐器形制。伴随人类社会在音乐活动发展过程中对音色与音乐表现力的追求,这些种类纷繁、丰富多彩的乐器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秦筝这种源于“大竹筒制作”的五弦弹拨乐器类型,经受住了大浪淘沙的洗礼,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最终以一种比较优美的音色与十分丰富的表现力独树一帜。隋唐时期,因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音乐文化在这个时期也呈现出一种光辉灿烂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古筝(近代之前叫作秦筝),在中原地区已经发展到比较辉煌的阶段,“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最早在隋唐之前的数百年时间里,从秦筝的初选到随后的慢慢发展,已经逐渐为这种繁荣景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古筝到现在至少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甘州府志》(清·王曾翼撰)中曾经记载了“乐操土风,而以占德,拊缶弹筝,本秦声也,西陲最尚”。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知道,在西周时期,秦人聚居在西陲地区,古筝主要是用于作为占卜、伴唱的一种比较常见的乐器,为秦人所崇尚。发展到汉朝时期,古筝已经被纳入宫廷乐器之中,筝曲在这个基础上也发展成了宫廷中的演奏音乐形式。在宫廷乐府采集的各地民歌俗乐之中,都出现了用筝的发展史。东汉文人中赞扬古筝的作品同样也很常见,如古辞《善哉行》中有“以何忘忧,弹筝酒歌”,张衡的《南都赋》中“弹筝吹笙,更为新声”,侯瑾在他的《筝赋》中说:“享祀祖先,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

千年流传的秦筝,音色清亮、高洁、典雅、委婉动听,色彩华丽,富有神韵。轻拂好像行云流水一般,重扫势若山崩涛啸。它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非常细致微妙地刻画出人们的内在感情,还可以描绘出一种非常动人壮观的画面;不管是如泣如诉,还是慷慨激昂,都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