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英雄、有着英雄情结的民族。几千年以来,我们有着共同崇拜的英雄人物:上至挽狂澜于既倒、解民众于倒悬的伟大救星,下至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普通少年。但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有些人把崇敬的目光投向演艺明星,投向一掷千金的暴发户。有人质疑雷锋、质疑孔繁森,甚至公然侮辱党的领袖、侮辱人民军队。文学作品中鲜见英雄的形象,影视舞台上也难以一睹英雄人物的风采。有人把当时的社会现象形象地概括为“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碗筷骂娘”。这些极不正常的歪曲历史、侮辱英雄的言行,像瘟疫一样给中华民族造成难以估量的恶果,特别是给年轻一代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混乱。正如丘吉尔曾经告诫的那样:英雄崇拜缺失和信仰缺失一样,会让一个民族堕落。
曾经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怎能忘记,是谁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无边黑暗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谁在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是谁历经三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结束了中国百余年的黑暗?又是谁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且让卫星上了天,让航母下了海,让核威力震惊世界,从而有了巩固的国防,有了中国人的尊严?是中国共产党,是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它的领导集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如今的“强起来”,这中间,哪一天能离得开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哪一件事能离得开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
《信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立足时代前沿,高瞻远瞩、浓墨重彩地挥写出来的。它成功重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群像、中华民族的英雄群像,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英雄群像,是一个“同心协力”“追赶奋进”的英雄群像,是有“担当”、能“写就出彩的华章”的英雄群像,因而是“民族的希望”,是“压不弯的脊梁”。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形象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可亲可敬的,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尽管他们都打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但他们的共性都是“有信仰”“有理想”“有担当”。(www.xing528.com)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颂歌,而是意义非凡的、引领人们价值取向的“立论”,是民心所向,是为人民代言。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格外引人注目。这也是词作家作为基层执政者“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是白居易所说的“合为事而作”之佳品,非一般词家可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