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亦称过年。1949年前,大家小户于清晨燃爆竹、烧利市。烧利市的祭物有荤、素之分,荤为猪头(神)、鱼、鸡;素为米、盐、豆腐。然后装香点烛拜神。许多人还于破晓上狼山烧头香,以求菩萨保佑。早餐吃糯米圆子,年饭是赤豆米饭。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儿童“压岁钱”。一天不动刀、不扫地,忌污言秽语。20世纪80年代后,除夕看“春晚”已逐渐形成习俗。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说。傍晚,农家有放烧火之俗。人们还要“磕疄沟三姑”,请疄沟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难问题。元宵节傍晚,农家把田头的稻根杂草堆积燃煨,称之“煨百虫”;另将路边、坟地、沟岸、荒地乱草烧掉,谓之“剿虫窝”。入夜“放烧火”,用芦苇或茅草扎成碗口粗细的草把,点燃后沿田边挥舞,并疾走高呼“正月半,放烧火,别人家的菜碍的,我家的菜旺的”之类吉祥语。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有家家接女儿之俗,“接女归宁”,此俗沿袭至今。旧俗有“正月不空房”之说,在整个正月里,婆家为了吉利,是坚决不让过门不久的新媳妇回娘家住宿的,而媳妇却巴不得早回娘家看看,加上母亲爱女心切,趁二月二的说法接女归宁。
三月三
三月初三,古称“上巳”,是游春赏景的日子。俗云“三月三,聚聚菜花赛牡丹”。农民为了发财,把“荠”字谐音改读为“聚”字了。这一天,有踏青挑荠菜之习惯。
清明是一年24个节气中最为令人开朗的名称。风和日丽,桃红柳绿,春光烂漫,既清又明。清明祭祖上坟,由来已久,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趋隆重。古诗云:“墓祭家家出郭门,清明新鬼待招魂。冥镪袋用桑皮纸,冷饭残羹酒不温。”如今路上车来车往,墓祭鞭炮震天,十分热闹。
立 夏
清明过后一个月就到了立夏,立夏尝新也成了一个习俗。农村人尝新比较简单:吃烧饼、煮鸡鸭蛋。最新鲜的应算“做冷蒸”了。另外,小孩喜欢把熟蛋挂在胸前,与小伙伴一起“斗蛋”。以前还有称体重习俗。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民间传统三大节(过年、端午、中秋)之一,受到特别重视。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家家户户都裹粽子。五月,过去被视为“毒月”,蚊蝇滋生,百虫活动。昔时有一些辟毒习俗:饮雄黄酒、门头挂菖蒲与艾叶。小孩有戴大红兜肚辟邪。
六月六
“六月六,晒红绿”,“红绿”是指五颜六色的衣服。农民合理地利用这一天炽烈的太阳曝晒棉衣和其余不穿的衣服,也称“曝伏”。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传说唐玄奘这天从西天取经回来,被乌龟精将所有经书丢落水中,捞起来晒干才保存下来。寺庙中叫六月六为“翻经节”。
七月半
七月十五日是古代的中元节,祭祀祖先,所以人称之为鬼节。与这节日相关的有一个“目莲救母”的故事。又据说七月是个“鬼月”,阴间地狱开门,群鬼一齐放外,阳间有家的回到家中享受祭祀,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全在路上游荡。因此,一到七月都叮嘱小孩夜晚不可随便外出。过去,放焰口、放河灯都是为的斋孤与普度。也有人用“毛昌”(用一幅表芯纸上戳许多钱眼折叠而成)在路边烧化,施钱给野鬼用,来保人间平安无事。过七月半,“吃烧经饭”多数在十五这天,也有在十三、十四、十六这三天中的一天的。(www.xing528.com)
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节”。地藏菩萨曾向如来请愿:现天上有佛,地上有佛,独地下无佛,我愿做个地下佛!人们为了感激地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救苦救难精神,过去不少人家在房屋四周或围墙地面上,遍插捧香,同时点燃,叫作“烧地头香”,也有俗称“烧狗矢香”的。现在此习少见了。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是夜,秋高气爽,一轮皎洁圆月,分外明亮,很自然成为古人崇拜的对象,祀月实际是赏月的虔诚形式。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月饼花样越来越多,有的体积越做越大,价位也越来越贵。当地除了吃月饼外,还有吃河藕、吃芋艿之习。
古代以“九”为最高个位阳数,九月九日是两阳相会,因此又叫重阳节。此节源起东汉,相沿1 800多年。传说一个叫桓景的人,全家臂缠茱萸登高避邪,逃过了一劫。自此有了登高之俗。重阳节合家团圆,以吃“重阳糕”,食螃蟹为俗。随着社会老龄化,党和政府对老人倍加关怀,组织重阳慰问也成为新风俗。
十月朝
农历十月是冬季的开始,十月朔(初一)民间称为“十月朝”。有祭祖、上坟的习俗,如同春季的清明节。祭祖不拘朔日当天,有“前十天,后十天”的说法。
过大冬
冬至也是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时间大约在农历十一月的中旬。因民间有“大冬小年”的说法,所以冬至日称为“过大冬”。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呢?原来是一种历史推移的现象。更古的时候,有一种历法,以冬至为元旦,隆重庆祝。改用阴历以后,冬至才退居次位,不再是过年的日子,但民间积习难忘,仍惦念冬至的意义,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过大冬”照例要祭祀祖先。
掸尘送灶
腊月二十以后,各家都要进行一次彻底大扫除,箱笼橱柜一概翻身,墙角床底,乃至墙壁屋梁,全要把积年尘垢一举荡涤,俗称“掸尘”。将扫帚缚于竹竿顶,掸掉高处灰尘,清清爽爽,喜迎新年。二十三或二十四是送灶的日子,民称“灶家菩萨上天”。灶龛两旁家家有小对联一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间俗语“灶家老爷上天,有一句说一句”,希望他实事求是向玉皇大帝汇报,保百姓平安。
贴春联
春联,本地俗称“门对”。宰相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桃符”,既是春联的代称,也是春联的来源。传说上古时,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善于捉鬼,住东海桃渡山上,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桃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绑起来喂饲老虎。后来人们用桃木板两块分画神荼、郁垒两神,立于门旁以压邪祛鬼。时代进化,桃木板渐为纸张所替,二神像也改为唐初名将秦叔宝与尉迟恭。除夕各家门上都要张贴春联。过年春联常贴:“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厨房门上的对联是:“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后门贴一副“前程远大,后路宽宏”。新有丧事或服丧未满的人家不用红纸春联,改用黄纸春联。春联书写或买来之后,要到除夕下午才张贴。除春联外,还有年画。其中“春牛图”“丰收图”“渔樵耕读”“和合二仙”以及“刘海戏金蟾”等,深受当地农民喜爱。
除 夕
除夕,俗称“三十日子”,是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三十,称过“大年”;月小为二十九,称过“小年”。所谓“除”,就是去旧更新的意思。这一天,尤其晚上,更显忙碌。一是敬神祀祖,鞭炮声中,点上红烛,分别在菩萨与老祖宗遗像前烧化冥纸,全家磕头致敬。二是吃年夜饭,合家团圆,欢聚一堂。三是“笃囤包”,用漏孔的小蒲包袋,内装生石灰,在粮囤周围以及户外四周地面,打印起密密匝匝的石灰印子,以防年兽,以示财产得到安全保护。四是通夜守岁。这一夜,有不少人家彻夜不眠,堂屋、房间都点起一对对大红的守夕烛。另外,过去三十日子也是要债还债的最后日子,现在仍有此习惯。
(周 忠 曹甫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