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镇余西:千年运盐河畔的龙城|三益斋南北货店的传奇故事

古镇余西:千年运盐河畔的龙城|三益斋南北货店的传奇故事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沈志冲)三益斋南北货店余西古镇的龙街南端,在繁荣地段的东侧紧靠老商铺码头曾开设过一家著名的三益斋南北货店。由于季国琦善于经营,坚守诚信,为人厚道,店铺生意一直非常好。店名改为“益民商号”,店主也都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新主人。

隋唐时期,余西一带还是一片汪洋,长江与黄海水流交汇处,泥沙不断沉浸淤积。至五代十国之时才见大大小小的沙洲浮出水面,一个个土墩呈现在黄海之滨。但那时这些沙洲和土墩上还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大约距今1 000年前的宋代早期,方才有人在此从事捕捞、烧盐等活动,始有人群来此谋生的迹象。江南的镇江、句容、丹徒等地居民迁来这里“制海水为盐”,成为本地区最早的一批居民。

随着范公堤、沈公堤的修建,运盐河的开通,水利事业的发展,海潮侵袭减少,垦殖业兴起,又有仪征、溧水、常熟、苏州等地人群来此开垦荡田,挂牌经商,繁衍生息,是本地区又一批居民。

元末明初,海岸线进一步东移,陆地面积随之扩大,垦殖业不断发展,市场繁荣,民风淳朴,吸引了启东、海门,乃至上海、苏州等地大批讲吴语的人迁入本地。他们主要居住在今通甲路南一带,从事垦殖业和商业,是本地区迁入的第三批居民。元末至正年间,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占据苏州,与朱元璋争夺江南。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为泄愤,于洪武二十年(1387)驱逐或强迁苏州阊门一带的百姓4 000余户至淮南各盐场,充当烧盐煎丁。其中一部分到通州海门,亦是本地区居民的祖先之一。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兴起,长江流域一带大为震动,不少经商客户迁来此地做生意。有经营酒业、茶食业的镇江人、扬州人,经营茶叶、典当业的安徽人,经营糖果、海鲜业的福建人,以及经营药业的浙江宁波人,等等。另外还有山东、山西等地的人群,因避战乱或自然灾害,而迁至江淮之地,为求生而经商糊口。加上外省市来经商办企业的客籍商人,余西二甲地区手工业和商企贸活动愈加繁荣。 (沈志冲)

三益斋南北货店

余西古镇的龙街南端,在繁荣地段的东侧紧靠老商铺码头曾开设过一家著名的三益斋南北货店。余西是风水宝地,随着盐业的发展,农业的兴旺,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成了名镇,吸引了许多外商客户和本地有远见卓识的经商者,开设了数十家商号,呈现出一派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三益斋南北货店就是其中之一。据三益斋老板季国琦的女儿季素娥(93岁)和儿媳曹淑筠(84岁)两位老人的回忆,早在20世纪初,余西镇颇有经营意识的季国琦抓住商机,与其他两位同人合资经营开设了南北货店,同时也经营茶食点心。为体现三家的共同利益,便取店名为“三益斋南北货店”。店铺雇有员工七八人,所经营的南北杂货门类齐全,十分畅销,自己加工制作的彩纸、蜡烛、红白对子等更富有地方特色,满足了当地百姓的消费需求。经营的茶食点心,充分体现了余西的饮食文化,在当地非常有名,除常年供应日常的茶食糕点外,还能精制时尚的各色月饼、特色糕点等,深受百姓喜爱,有的还被作为高档的馈赠礼品。三益斋品质好、信誉高、生意红红火火,余西镇的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晓的。到了30年代以后,因战乱等原因,其他两位店主各自另立了门户,三家店主经过商定,决定将店铺并转给季国琦,由季国琦一家经营,店名仍沿用“三益斋南北货店”,为与原三益斋有所区分,另加上“琦记”二字。由于季国琦善于经营,坚守诚信,为人厚道,店铺生意一直非常好。30年代末,季国琦因病过世后,三益斋便由其夫人掌管经营,其儿子季仁、女儿季素娥协助管理,分管门市和内外账务。季夫人是个善于经营的女强人,精明能干,不仅保持了三益斋一贯的经营传统和特色,而且坚持人性化经营、薄利多销的原则,因此在当时,余西码头乃至方圆数十里的乡亲都以选购三益斋的食品为荣,三益斋的生意空前的兴隆。季夫人待儿子季仁熟悉经营业务后,便逐渐放手给儿子独立掌管,并为儿子娶了能说会道、能写会算的书香闺秀曹淑筠为媳,从此三益斋又多了位好帮手、好管家。所以,三益斋在百姓中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益斋走上了合作化道路。店名改为“益民商号”,店主也都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新主人。三益斋就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在群众中一直流传着三益斋的好口碑,它的声誉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王兴相)

杜谊茂绸布庄

余西百年老字号“杜谊茂绸布庄”位于古镇龙街十八弯口,为余西古镇“商业一条街”最繁华地段。杜谊茂绸布庄由杜谊茂创建于清末,建筑为前店后宅,各为两层楼。前店为两滴水屋面,屋面材料为黑色蝴蝶瓦,地面为方砖,墙面抹灰。建筑结构为六界穿斗。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建筑空间,将中间四界设置为两层,为承受上层结构,下层使用了硕大的扁作梁,仅在六界进深的中间设柱子一根。上层为穿斗式四界进深,屋架圆作,木地板。后宅为两层建筑,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六界,观音兜山墙。二层走廊梁悬挑,作云头状,撑拱支撑,撑拱装饰卷草纹浮雕。窗户装饰弯曲菱形格。正贴为六界进深两柱落地,边贴六柱落地。院落为四水归堂,青砖席纹铺地。建筑北侧为厢房,单层,穿斗式结构,进深四界,两柱落地,为厨房和门楼。

杜谊茂绸布庄前店

杜谊茂绸布庄后宅

杜谊茂绸布庄里屋

杜谊茂绸布庄里的呢绒绸缎、丝麻以及各色布匹,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比当时南通城里最大的布店—“荣大祥”销售的品种还要多。布店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摘自《余西古镇汇编》)

蓝印花布与染纺业

二甲的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印染工艺品。

蓝印花布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由当时松江府嘉定县的一个姓归的人所创造,时称“药斑布”。“药斑布”在明、清两代称为“浇花布”,由于用靛蓝(从靛青中提炼出来的染料)染色,印成的花布蓝白分明,色泽沉着,故又称“蓝印花布”。南通的蓝印花布以当地生产的纯棉白布为面料,用靛蓝作染料,以石灰、黄豆粉作防染剂,用柿漆纸或桐油纸作雕花型板,经过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剂,所以不怕虫蛀。

染坊

碾布石

染缸

南通地处江海之交,是江苏的重要棉区之一。随着植棉业的发展,棉纺织手工业越来越兴盛,不少农家都有织机、纺车,农忙耕作,农闲纺织,二甲镇周围地区也是如此。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棉布的一种加工工艺,随着土布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发扬。据史料载,自明、清以还,南通地区的平潮、石港、二甲、四甲、石庄、白蒲等产棉的集镇,每地都有数十家染坊。用蓝印花布制作的被面、蚊帐、包袱布、帐套等日用品遍及每个农家。

二甲的染纺业中,最早的要数余东人曹氏开设于清道光年间的“曹裕兴”染坊,这个染坊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开办时所染的品种有蓝花布、月白布、老蓝布、青布、黑布等。使用的都是一些老式生产设备,有大小染缸50只,染布架子两个,划石(踹石,成品打光之用)一个,因其成元宝状,故又称之为“元宝石”,“文革”前,笔者曾看到过,后来就不知去向了。生产、生活用房近20间,常年雇佣工人20名左右。染坊所用的原料(本靛)都是从如皋、溧水两县购进的,生意兴隆时,一次购进一二十船。

民国初年,“曹裕兴”染坊的生意更加兴盛,每天总要染上五六缸布,出布总在200匹左右。经营范围东到余东,南到海门,北至范公堤,西达金沙,方圆二三十里,全年业务量在万号以上。曾有“裕国财源通中华,兴隆事业达华洋”之誉。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大,产品销售之广。在该染坊兴旺时,还在余西开设了一家分店,经营印染业务。

民国时期,染纺业在二甲镇及周围地区愈益发展起来,达到了20余家。二甲的染坊计有“复茂”“鸿裕”“红和”“德和”“孙鼎丰”等,都有一定的规模。在这些染坊中产生了不少经验丰富的看缸师傅和制板刻花艺人,他们在生产工艺上继承了民间手工印染的传统,使老蓝印花布的质量一年比一年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周锡广,他是范公堤北灶君庙附近人(原属忠义乡,现属三余镇),1929年在二甲开设了“仁和”染坊,采用中国传统印染法,成功地配制了靛缸,印染老蓝印花布及其他土布。

1954年,上述几家染坊合并,成立了地方国营二甲印染厂,生产品种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双面印花、复式印花、彩色印花、壁挂、门帘、台布、沙发套等蓝印花布实用品、装饰品、手工艺品。手感丰满厚实,色泽雅致自然,纹样朴素大方。特别是浮色洗去后,花纹越发显得清晰,虽旧而色不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蓝印花布获得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商人的好评。二甲印染厂成为我国出口蓝印花布的主要基地之一。盛开在江海平原上的蓝印花走向了世界。1980年,该厂生产的255蓝印花布获得了江苏省优质名牌产品证书和优质奖,“蓝麒麟”牌商标被评为“著名商标”。1986年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近几年来,二甲的蓝印花布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生产技艺的展示基地。 (王士明)

张家布庄

钱京生布庄

曹裕兴染坊

在二甲的染纺业中,最早的要数曹国忠于清朝道光年间创立的“曹裕兴染坊”,已传承五代人,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曹国忠先是在余西开设染坊,后迁至二甲。据说店的招牌还是张謇先生题写的。曹裕兴染坊开办之初,蓝印花布以当地织造的纯棉白布为面料,用靛蓝作染料,以石灰、黄豆粉作防染剂,用桐油纸作雕花型版,经过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剂,加之靛青亦是一种中草药,所以不怕虫蛀,且有消毒作用,人们非常喜爱这种布料。

后来,染坊传至曹铸渊,帮助经营染坊的,是其子曹喜山,其女曹淑贞。曹淑贞一生未婚,行事果断,颇有男子气概。小辈们都尊称她为“三姑爷爷”。年轻时的“三姑爷爷”身材微胖,穿着旗袍,年纪大后,“三姑爷爷”满头银发,气度不凡。染坊在曹喜山、“三姑爷爷”的精心打理之下,业务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时光流逝,传统工艺却没有流失,时至今日,曹家依然坚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手工艺,制作、销售蓝印花布。“曹裕兴染坊”第四代传人曹建雄和第五代传人曹晓峰、曹庆峰被定为南通非物质遗产传统技艺、蓝印花布的传承人。曹家染坊的精湛工艺,曾带动了周边其他染坊的发展,一度成为业界的翘楚。近年来,在制作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又不断研发新品,陆续有出口服装、鞋帽、壁饰、工艺包、坐垫、台布、门帘,还有家纺用品等蓝印花布工艺品。产品纹样朴素大方,特别是洗去浮色后,花纹愈发显得清晰。古老的蓝印花布,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民间艺术的特有风貌,正如一位名人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曹庆峰)

袁灶薛涌森染坊

早在太平天国战乱时,薛涌森全家从溧水迁到通州袁灶,买下东街房屋,开办了小镇第一家染坊—永森染坊,东距蓝印花布之乡二甲镇仅10余里。嗣后因南侧又有孙鼎峰染坊问世,群众为了便于辨认,称薛涌森为老染布店。那时“织青布,做衣裳”是不少农家的传统副业,土布服饰几乎“一统天下”。“吃了重阳酒,夜头不歇手”,染坊工人的顺口溜,说出了业务的兴旺红火,薛涌森在金沙还开了分店,店的招牌由张謇先生题写。

印染工艺过程,复杂多变。当顾客将独幅“尺一五”白土布送上柜台,店员丈量后,用淡褐色“土笔”(类似教学用的细粉笔)在布上写明姓名、尺寸、染色,再转录账簿。然后把土布一角蘸水,手握白色圆柱体表面粗糙的专用石头多次摩擦布角,便于晾干后用毛笔抄写上述数据,再卷紧布角用“关草”扎牢。“关草”就像编织草席的干草,韧性强,不易折断。此后布匹不管在染缸中长时浸泡搓捏,或是在大铁锅燃料沸水里反复翻腾,晒干后,去掉关草,布角黑字清晰可辨,确保布归原主,不出差错。

染坊百年古井(现在仍可使用)

元宝石(废弃)

工坊里的八只特大染缸,对称排列,用青砖砌成方形整体,行话“一组八缸一颗印”。缸上有两块组合式有提把的木盖,缸的前下方呈灶膛结构,用清水洗涤除浆,再放进由靛蓝和适量老白酒、石灰水的混合染液中浸泡,工人多次用竹竿撬捣,以利染料渗透布内,技术熟练可获“撬缸师傅”的称号。而后再将湿布捞起放在“标蓝”里,“标蓝”呈圆盘形,由较阔竹片编成,深达半缸,是洞眼较大的容器,上有翻边,可固定在缸上,便于工人双手翻动搓涤,细致操作均匀染色。中老年喜欢深似藏青色的“老蓝布”,浸染24小时;年轻人最爱阴丹士林布色的“月白布”,浸染时间较短。染色用的“靛油”,外观呈蓝黑色厚稠糊状物,装在木桶或铁桶中,“靛油”从南通买回,据称是从植物蓼蓝提炼出来的染料。

砚贴(废弃)

天井里高耸半空的四根木柱上,安装多根横档,专供晾晒布。操作时两人协作,一人左手持布,右手抛起湿布一头;一人用长竹竿挑动布头,拨动到木架横档上,长布悬空下垂容易晾干。干布皱褶重重,需经元宝石碾压除皱。元宝石,多由青石加工制成,体积巨大竖起约一人高,重三四百斤,行话“竖石”,常竖起安放。工人踩踏时,右脚先踏在下面一角,纵身跃上后,左大腿使劲冲撞上面一角,元宝石立即向左倾倒,工人抓住上方木杠后,右脚快踏元宝石,从而延续上下左右交替运行。碾平布匹的工艺流程有规范的配套设备。工厂上方有“扶手架”,用两根平行木杠,相距接近工人两臂伸展长度,两头牢牢固定。工人踩踏元宝石时,双手紧握木杠,便于稳定身体重心,出劲发力,减少初学者失足掉落的危险。木杠前下方地面,安装一块长方形的、浅黑色质地的、细腻光滑的、中间稍凹的石器,行话“砚贴”,其上放置一粗壮圆柱状枣木配件,行话“滚筒”,耐重压,不变形。工人把染色后皱皱巴巴的布匹缠绕其上。在布层与“滚筒”之间,还要安放“插子”,所谓“插子”,是用层数大小适中的布经糨糊黏牢晒干,同家庭主妇做布底鞋时的“衬子”相似。使用前应抹擦一层石蜡,经元宝石反复多次碾压“滚筒”后的布匹,闪光发亮,皱纹全消。在“砚贴”后方地面,有一长方形人工空穴,行话“站脚膛”,供工人走下元宝石换位站立,整理布匹时坐位操作。

红、绿、黄、灰、黑颜色染料,均为粉末状,是染料家族中的“后起之秀”,“一染定终身”,只要适量投入大铁锅的沸水中,再放进白布,用竹竿经常翻动,煮沸约一小时,染色即可完成,比较简捷方便。

古老的染坊工艺流程如此微妙,粗活细作,环环紧扣,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展示了祖先的睿智、勤奋。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二甲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甲镇位于长江下游入海口的北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温度适中,适宜棉花的栽培。旧时,这里的四乡百里家家纺纱,户户织布,土布生产成为家庭传统产业。棉纺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手工蓝印业,在这里民间蓝印花布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通州二甲所产的“小青缸”还被选为向清代朝廷进贡的地方特产。直到今天,二甲镇生产的蓝印花布仍然远销海外,享誉天下。2007年2月,二甲镇蓝印花布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展示基地。2012年振兴染坊王振兴被评为国家级蓝印花布遗产传承人;2010年代表江苏省参加中国首届农民艺术家会议,受到国务院回良玉、孙家正、蔡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被原文化部(现文化旅游部)、原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评为优秀作品,其中有三幅作品(《龙凤台布》《秋之韵》《春夏秋冬》)被收入中国农业博物馆。

蓝印花布展示基地铭牌

二甲镇的蓝印花布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手工操作,用植物中提炼的靛青作染料,采用传统的“小青缸”工艺技术,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全镇有蓝印花布加工专业生产单位5家,分散加工户近400家。其产品品种有印花布衣料、台布、门窗、窗帘、壁挂、帐沿、围兜、丝巾、帽子、坐垫、杯垫、各种大小包及各种工艺装饰品等,畅销国内外市场。国外的有日本、美国、韩国、法国、加拿大,国内市场有北京、上海、南京、南通等地。2001年7月,日本复日新杂志以“中国地产产业的现况—南通蓝印花布”一文及多幅照片报道了二甲振兴染坊及其产品。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厂传统“小青缸”“土靛”染色工序的采访。该厂还多次被江苏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南通电视台录播。通州二甲镇印染有限公司生产的蓝印花布在江苏省质量评比中荣获优质产品称号和工艺品百花奖,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荣誉证书。

二甲镇除生产一般的蓝印花布外,还生产扎染蓝印花布,生产蓝印花布单位、家庭之多,人数之广、销路之大,不愧为江海平原上的蓝印花布印染之乡,中国蓝印花布发源之地。

王振兴是蓝印花布传承人,1938年出生,1958年他到二甲印染厂当学徒,深得老师傅的喜欢,师傅们乐意将自己的一些绝活传授给他。没几年,好学的王振兴就掌握了一套蓝印花布生产本领,他负责的染缸成色好,产出的花布质量高,因此他逐渐成长为生产骨干。20世纪70年代,老一代染布师傅都退休了,他就担任该厂生产经营方面的负责人,带领全厂职工共同努力,生产的蓝印花布质量不断提高,获得“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

王振兴在蓝印花布生产方面有较深的造诣,1982年他受上级委托,起草制定了《南通地区蓝印土花布企业技术标准》,几经修改,1988年由南通市标准局批准,沿用至今。1990年王振兴退休,受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负责靛蓝扎染台布生产。当时该所没有生产设备,老王因陋就简,使这项工艺及时上马,很快就完成80 000多件靛蓝扎染台布的生产任务。接着又受南通市旅游工艺品研究所聘请,负责靛蓝扎染和蓝印花布生产,并为该所培训了一大批技术工人。1995年,他回家创业,白手起家,利用自己的几间旧房子,带着老伴与三个儿子和儿媳妇创办了建烽蓝印工艺品厂,即“振兴染坊”,恢复了传统的蓝印花布“小青缸”土靛发酵法染色生产技术。

王振兴做事一向严谨,操作工艺道道亲自把关,所以产品质量上乘,出厂的蓝印花布工艺品一打入市场就有订货。后来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现在已经具有“小青缸”和“长缸组”等成套生产设备,能生产各种规格的蓝印花布和蓝靛扎染制品。如白底蓝花、蓝底白花、双面印花、复色、套色蓝印花布的扎染制品,有传统花样图案和现代产品近四百种。“正兴染坊”很重视传统产品,许多蓝印花布纹样是明清时代的老花样,如龙凤呈祥、年年有余、凤穿牡丹、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案。用这些花布制成台布、门帘、壁挂、女装、提包、鞋帽、围裙、玩具、布伞等日用工艺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旅游市场上很受青睐。他使用的面料也很有特色,除普通的土棉布外,还有麻布、丝绸、棉麻混纺、丝棉混纺。这些高档产品是日本传统和服的高档面料,也是现代时装的高档材料。其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人们高兴地看到,“振兴染坊”生产的特色产品在走向国外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扬到世界各地。

近年来,王振兴和“振兴染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龚建培多次到该作坊采访调研。2001年7月,日本复日新杂志在振兴染坊实地拍摄照片,向日本各界介绍这项传统工艺。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文化与生活”栏目组也派专题组来该作坊制作节目,向全国介绍王振兴和他的家人生产蓝印花布的情况,重点报道了他的“小青缸”传统土靛染色工艺。2004年,浙江《丝绸》杂志第七期专门介绍这家小作坊因地制宜生产传统蓝印花布,运用民间技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事迹。2006年继南通电视台“江风海韵”栏目播放了振兴染坊的生产情况和产品的节目后,上海继高影视中心和凤凰卫视也来二甲镇寻访王振兴,专门为他制作节目对外宣传。其他中外作家、民间艺术研究专家来访甚多,都在国内外纷纷报道了他的蓝印花布。 (周 忠)

蓝印花土布生产工艺

圈布

刮浆

转缸

出白

刻版

晾干

染色

整理

小青缸工艺流程

刻 版

放置标篮

放石灰水

氧 化(www.xing528.com)

出 白

小青缸

加染料

染 色

晒 布

成 品

种植蓝草

蓝印花布成品

(周 忠)

油 坊

二甲镇的油坊业是原南通县的佼佼者,“南通东四坊”中有两家在二甲。这两家油坊规模较大,历史较长。油坊业在二甲镇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甲油坊

二甲镇的油坊业是随着粮食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油坊规模的大小以油箱多少与打本作(自营)、打客作(代农加工)为标志,最多者有油箱32部,少者1到2部;打客作者多,打本作者少。早在清代光绪初年,二甲镇就有了油坊,由龚炳荣开办,坊号“龚义盛”,规模不太大,主要是手工操作,用牛带动石碾,把黄豆碾碎,再人工把油打出来。后来油坊规模逐年扩大,养牛20条左右,碾石约万斤。

另一家规模较大的“鼎隆”油坊,清光绪年间由安徽歙县人程泽夫开设,其址在镇南定兴桥,是程氏从丁家开设的“裕隆”油坊盘过来的。民国时期,又向上海德商谦信洋行购进20匹立式400转每分的柴油机一台,使油坊有了机械动力,人们称为“机器油坊”。一台柴油机带动一副轧辊、一副磨子(或双轧辊),每小时可以轧料500至1 000千克,工效比石碾提高了七八倍。该油坊拥有资金10万余元,房屋70余间,油箱28部,雇职工50多人。1921年,因程家在上海经营交易所折本抵偿,该油坊闭歇。

以上两家油坊与包场西的“顺成”油坊和合兴镇的“姜德茂”油坊合称为“南通东四坊”,与南通钱庄也有往来。榨油后的副产品—豆饼远销苏南的白茆、常熟,苏北的如皋、白蒲等地,声誉卓著。

民国年间,随着粮食业的兴盛,二甲镇又增加了几个规模较大的油坊:1938年由陆桂芳开设的“陆裕泰”油坊,有45匹柴油机一台,碾米机两台,砻子一部,油箱24部,以后增加到32部,资本数万元,职工近70人。陆桂芳的长子陆泽之经营的“陆裕民”油坊,有油箱16部,职工近60人。两家油坊均在新市街。

另一家“德兴隆”油坊。前身为盐城人刘维新开办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刘新记”粮行。1927年,刘维新患伤寒病逝,年仅40余岁。其妻刘夏氏是当时二甲镇有名的“女强人”,有较强的决策、理财、组织能力。1931年,刘夏氏在二甲坝东南侧开办“刘新记”货栈,堆放下沙来的蚕豆、元麦和里下河来的大米、稻谷、黄豆,收取佣金。1938年,日军入侵,通城沦陷,粮食交易日见惨淡。刘夏氏利用货栈的房屋、场地开办了“德兴隆”油坊。有厂房50余间,购买机器等筹建费用计4万多元。该油坊以榨油为主,兼营轧花、机米等。拥有油箱16部、轧花车8台、碾米机2台。日产油250千克左右,加工米百余石、皮棉二百余石,雇工人近70名。

二甲镇油坊中开设较早的还有开办于20世纪20年代的瞿顺兴南坊、北坊,地址在镇北五福桥附近,经营时间不长即关闭。其他还有一些小油坊,开设在二甲及周围地区。

蒸料的设施由土蒸灶发展到土锅炉,最后发展到锅炉。压榨由用脚踏饼,发展到用预压机,以后使用了红车,踏饼、预压、打油这些工序都没有了。炼油也从土法炼制发展到烧碱精炼,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出油率。

1949年后,在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的扶持下,二甲镇私营油坊曾有所发展。1950年,数人合股开设了“建新”油坊。1956年,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甲镇的几家油坊实行了公私合营,建立了“二甲油米厂”。 (王士明)

曹恒兴油坊

曹恒兴油坊位于南街临河,店房采用混合结构,临街木门板,内部抬梁式,进深七架梁,屋面蝴蝶瓦,硬山建筑。作坊规模巨大,是南通地区最早使用进口德国机械设备的民族工业之一。

临街店面

作坊

码头

库房

国药业

通州二甲镇在光绪初年(1875),已经成为通东地区的粮食、土布集散地,各行各业也应运而生。其中就有中药店,时称国药业。

二甲镇国药业中,有不少都是百年老店,如“瑞森堂”“中和堂”“永和堂”等。最早一家药店开设于清光绪初年,由一姓刘的宁波人开设,店号为“瑞芝堂”,地址在中心街。该店经营范围较广,北到范公堤,东至海门的国强,南接海界(通州、海门交界处),西通余西,方圆数十里。清光绪十三年(1887)以后,这个药店改名为“瑞森堂”,由刘氏子刘亭芳经营,拥有房屋十余间,常年雇佣人员五六个。瑞森堂出售的膏丹丸散等药品达数百种,在通东一带较为有名。到了清末民初,天德堂,天寿堂、德生堂、大生堂、慎余堂等药店相继开设,规模较大的药店主要有“瑞森堂”“天德堂”等,这些药店一般拥有较多的资金,社会关系较优越(主要是经营药材业的家族渊源较深),经营有术,精通业务,擅长识别和制作药材。制药手续非常复杂,药材的处理,需经过蒸、炒、煅、灸、浸、水飞、霜冻等,要求严格。有的药材制作要经过四十几道程序,十分考究。另外,这些药店服务态度也好,配药认真,划价公道,故经营范围较广。上述药店除主营中成药外,还经营少量西药,兼营染料。

这些药店虽属同行,但内里却分“本地店”与“客帮店”。本地店一般规模较小,店规较松。而客帮店规模较大,资本较多,店规也严。店里都聘用管事。“瑞森堂”的管事洪存粟,浙江慈溪人,后自己到平桥镇开设“万和堂”药店。客帮店供奉关公神像,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轮流主办关帝会,共庆“关老爷生日”。在国药店中还供奉神农氏神像,尊之为“药王菩萨”,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店中即备早面、晚菜,一以“敬神”,二来则全店会餐,还邀请邻里参加,以“共沐神庥”。

客帮店店规较严,对店员的使用,都依其经验、技术水平等,分出不同等级,交予相应的职责。如药材制作工就分为三个等级,一刀能制作高光切片,二刀要求能精细制作,三刀则制作容易加工的草药。货房管理按药材的贵重程度分为三种,即细货房、中货房、粗货房,以分别保管。负责门市营业的店员,也分为五等,分工操作,各负其责。头柜:具有较丰富的药理、病理知识,能解决柜台上发生的疑难问题。二柜:能配制细料、腊壳丸药,及安宫牛黄丸、六神丸、苏合香丸等名贵成药。三柜:会破木冬、破天冬等药材,能接方配药。四柜:辅助二柜、三柜工作。五柜:做些裁纸等粗杂事。

1956年2月,医药行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二甲镇各药店也合并成立了国营二甲药店,其址在中心街原瑞森堂药店处。以前药店中的有些好经验,仍然保留下来,并得到发扬,特别是那些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在新的国药店中仍然发挥了技术、业务上的骨干作用。 (王士明)

黄家油榨

黄家油榨地处二甲镇定兴桥村24组(原圩洪村4组),创始人叫黄万福。清光绪年间,黄家老一辈居住在老圩洪村一组、二组的六甲镇村东南约500米的地方,黄万福的父亲叫黄朝贵,黄朝贵膝下有三子,长子黄万伍,次子黄万清,三子黄万福。每逢清明节、春节,黄朝贵带领一大家族人聚在一起,上坟祭祖,春节团圆过着农家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三弟兄家各生了子女,人多起来了,父亲黄朝贵也去世。三兄弟商议,以后清明祭祖传统不变,三兄弟轮流做东,老大先来,老二随后,老三跟进,依此类推。黄朝贵的子孙们这一天都得回来。拜祭祖宗,喝酒聊天。热闹非凡。兄弟妯娌之间也关系亲密。这个传统一直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家子孙满堂,越来越多,每次聚会都比较的拥挤,才把这个传统结束,开始分别祭祖。但要是有稍微重要一点的事情,小辈们还是一直在相互来往。互送人情。互赠礼物,从未间断。

说起黄家油榨,还有一段悲惨的历史。

民国初年,黄朝贵所生的子女们都大了,逐渐开始自立门户了。黄朝贵对儿子们讲,还是“分分开,发发棵”,父亲的话语,得到了子女们的认可,在父亲黄朝贵的引导下,小儿子黄万福和大哥黄万伍兄弟俩,从西边老宅搬出,搬到距老宅向东约二里的地方,买田置产(圩洪村2组)。据黄万福的小儿媳讲,黄万福当时挑着一部纺车和行李离开老宅,安家落户。开始创建东黄家宅,安家落户。黄万福聪明,好学,人又勤快,肯动脑子,也讲义气,渐渐地买了一份田地,和老大黄万伍合砌一房子,老大住东头二间,自己住西头三间,兄弟俩相敬相爱,和睦相处。黄万福夫妻俩(后来又续了二房)生了二子二女。长子志风,次子志岩,长女志美,小女志芳。到了大约民国十年,家境渐好,大儿子亦已经结婚,一家人耕田生活倒也其乐融融。有一年黄万福家种的大豆丰收,黄万福挑着大豆去施家油榨换油。因这天换油的人很多,他想插队换油,早点回家,不料插队却惹起了祸端,几个人话不投机,就动手打了起来。施家老板赶紧出来调解,说了黄万福一顿,黄万福一气之下挑起大豆就回家了。于是自己筹钱举债,买了机器,雇请了几个工人,创办了油榨厂,开始了油榨的生意。黄家油榨由此而来。

到了民国20年,二甲镇地区先后创办了好几个油坊,其中二甲镇的陆家油坊设备好,资金足,实力雄厚,而黄家油榨设备简陋,以人力为主,逐渐缺乏竞争实力。加上经营不到位,逐渐萎缩,生意也越来越清淡,借的债又要还息付本,在这种请情况下,黄万福和自己的大儿子商量,想把厂交给儿子,儿子黄志风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年轻气盛,毅然答应。

黄志风接管父亲的油坊后,励精图治,精打细算,夫妇俩省吃俭用,大胆经营,加上黄志风人又聪明勤快,勇于学习,勇于创业,生意又逐步红火。黄家油榨的名声又开始火起来了。来此换油的人络绎不绝。经过几年的打拼,逐步偿还了父亲的债务,并小有积蓄,又雇请了几个机工、伙计,其中有一个本地人曹长标,就一直住在黄家油榨,协助老板管理,此时黄家油榨的名气已在四邻八乡叫响。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余西二甲也有日军的据点,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匪盗横行。在二甲一带,就有陆国珍、高三狗等土匪强盗肆虐乡里,打家劫舍,危害百姓。据黄志风的叔婶讲述:1938年正月一天上午,海盗头子陆国珍派他的母亲,假装捉地鳖虫去黄家油榨踩点,陆母看见黄家油榨老板夫人朱小元在家门口拣菜,就说笑着走进黄家,到厨房装模作样的到处摸索。无意间在柴堆里摸到了一只洋铁桶,一拎很沉,发现有钱财,听见主人的脚步声,又不声不响地把桶放回原处,然后与主人打了招呼,大模大样地出去了,等到第三天晚上,五月初十,陆国珍就指使强盗高三狗,带了一班人,直扑黄家油榨,翻墙砸门。伙计曹长标和主人黄志风穿过西工房,沿着墙角扑沟逃生,却被埋伏在那里的土匪逮住,直接用枪打死。而夫人朱小元则被用油浇身活活烧死。当时黄志风37岁,朱小元才35岁。闻此噩耗,全家人悲痛不已,此事在当地的老百姓中也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听到儿子遇难的噩耗,黄万福连夜从三厂赶回来,帮助料理儿子的后事,殡葬那几天,多少乡亲伤心落泪,都咒骂着这个黑暗的社会,十恶不赦的强盗,盼望着社会的安定。

黄家遭此劫难后,只剩下了兄妹五人,老大友相才16岁,在海门读书。最小的友新才6岁,后来老大友相就停学在家,幼嫩的肩膀早早地就负担起了照顾兄妹的责任。黄家油榨从此后走下坡路,1941年就倒闭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黄家油榨只留下两排住房,供子女们居住,空荡荡的砖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杀害黄志风夫妇的凶手也相继被人民政府镇压。但是这个惨痛的悲剧,却永远刻在黄家子孙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家兄弟三人相继步入社会,老大在当时的南通县粮仓局工作,老二在嘉定橡胶厂工作,老三1957年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黄友鸣)

曹家酒店、朱家肉铺

曹家酒店、朱家肉铺位于龙街最繁华的地段,昔日车水马龙,生意火爆。

曹家酒店

朱家肉铺

马一行烧酒坊

马一行烧酒坊位于龙街东侧,采用下商上宅模式,结构为抬梁式。建筑面阔两开间,进深七架梁。双层坡屋顶,屋面蝴蝶瓦,尖山硬山建筑。

马一行烧酒坊

酒坊发酵间

沈意斋南北货店

沈意斋南北货店位于龙街南段繁华地段。

沈意斋南北货店

廉家京货店

廉家京货店位于龙街正街。

廉家京货店

天生堂药号

天生堂药号位于龙街中心,是余西老字号药店。采用前商后宅模式,临街建筑为两层,采用砖混结构。后面住宅分为前后两进,有中庭,正房为两层,面阔三开间,进深七架梁,梁下有雕刻,屋面蝴蝶瓦,硬山建筑。

天生堂药号旧址

天生堂药号门面房

永泰和茶叶店

永泰和茶叶店位于龙街北段,是余西古镇上老字号茶叶店。

永泰和茶叶店牌匾

永泰和茶叶店旧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