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门探古,后寺桥的历史考察结果

荆门探古,后寺桥的历史考察结果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2008年8月23日和2016年3月29日考察后寺桥。清乾隆六年版《钟祥县志》卷二桥梁津渡中载:“后寺桥,在城东吉祥寺前,又名丁卯桥,岁久倾圮,康熙四年僧青湖募修。”一名丁卯桥,当指康熙二十六年重修后寺桥。西侧桥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寺桥曾是钟祥至汉口的公路桥,直至1959年皂荆路改线后为止。笔者认为,这样将“后寺桥”改名为“升仙桥”,是一个张冠李戴之错。两种志书中关于升仙桥的记载和后寺桥的记载当为可信的史料。

后寺桥东侧桥拱

后寺桥,位于钟祥市郢中街道办事处横埂南街南端,南北向跨于原与宫塘相连的一小沟上,创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系一座单孔砖石结构的拱桥,桥长14.8米,桥宽9.2米,桥高4米,单孔跨径3.22米。现仍保存较好。

笔者2008年8月23日和2016年3月29日考察后寺桥。见其桥拱呈尖形,两侧拱基高1.4米。拱圈以长0.44米,宽0.22米,厚0.12米的灰砖一丁二顺起券,由52块灰砖排列拱成。孔高3.5米,拱顶券厚0.5米。原其桥面的砖石已毁,2004年维修时,桥面以水泥铺盖。两侧护栏为砖质结构,高0.32米,宽0.38米。

清乾隆六年版《钟祥县志》卷二桥梁津渡中载:“后寺桥,在城东吉祥寺前,又名丁卯桥,岁久倾圮,康熙四年僧青湖募修。”民国版《钟祥县志》卷三“建置”中桥梁栏内也有记载云:“后寺桥,吉祥寺前,城东三里,清康熙四年僧青湖募修。乾隆间复修。砖石。间有倾圮。”末尾又云:“一名丁卯桥,又名荡平桥,碑记立寺中。”从而可知,现存之桥的地址与县志中记载的地址是相符合的。一名丁卯桥,当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后寺桥。因康熙二十六的干支岁次正是“丁卯”,故此桥“一名丁卯桥”的来历当源于此。从“间有倾圮”的记载,可以推测在清乾隆十二年后和民国年间应有过维修。

西侧桥拱(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寺桥曾是钟祥至汉口的公路桥,直至1959年皂荆路改线后为止。目前此桥上仍能通行人和车辆。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2012年后寺桥东侧的沟地被填平,建起了高大的楼房。东侧桥拱处只留下一个小的方洞,下面原来的流水沟上安置了地下管道,仍有沟水流出,但不能从东侧下至桥孔底下面。西侧桥孔保存原样。在东侧的桥栏边,却立了一块“升仙桥”的标识牌。笔者认为,这样将“后寺桥”改名为“升仙桥”,是一个张冠李戴之错。关于升仙桥,乾隆六年版《钟祥县志》卷二中载:“升仙桥,在县东青泥凹,相传汉梅福飞升处。”民国版《钟祥县志》也有明确地记载:“升仙桥,青泥湾,文昌门外二里,砖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水冲坏,现已修复。相传为梅福升仙处,曾渭有记。”两种志书中关于升仙桥的记载和后寺桥的记载当为可信的史料。1992年出版的《荆州地区交通志》和1985年出版的《钟祥县公路史》均依此说。

两桥的坐落地址是鉴别其桥的关键。研究古迹,千万不能信口开河,不讲道理和依据。而应坚持求实的原则,重视史料支撑和实地考证。另外,有的又说“后寺桥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这种说法不知有何根据?

拱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