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门探古:得得桥的历史和行善殊荣

荆门探古:得得桥的历史和行善殊荣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得得桥为2墩3孔的石板平桥,桥长9米,桥宽2米,桥面石板长2.5米,宽0.35米,厚0.15米。1973年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时,因渠道和公路改道拆除了得得桥。桥碑笔者2015年9月13日考察得得桥,将修桥碑文制作了拓片。于是取名为“得得桥”,并立石碑以垂久远。如今,得得桥虽已不存,所幸两篇碑文记载了当年民众重修古桥的历史和捐资的行善功德。

荆门探古:得得桥的历史和行善殊荣

得得桥旧址

得得桥,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五架村3组,东西向跨于一水沟上。因此桥时倒时修,乡民们称呼为倒桥,家喻户晓,而不知道修桥碑文中所称的得得桥之名。

得得桥为2墩3孔的石板平桥,桥长9米,桥宽2米,桥面石板长2.5米,宽0.35米,厚0.15米。1973年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时,因渠道和公路改道拆除了得得桥。因此桥系张姓大户于清光绪五年(1870年)重修,并镌刻了修桥碑文以纪其事,故张氏后人于拆桥后,用车将桥碑拖到自己门前约100米处的通村公路西侧路肩上栽立起来,又将两块原桥的桥板拖来铺盖于公路西侧渠道中的简易通行的便桥上,使桥碑和桥板幸运地保存下来。

桥碑(www.xing528.com)

笔者2015年9月13日考察得得桥,将修桥碑文制作了拓片。其碑高0.6米,宽0.4米,厚0.13米,青石质,两面均刻有文字。其正面碑额横列阴刻大楷书“得得桥”3字;碑文阴刻楷书10行,满行26字,记叙重修得得桥之事:“文昌帝君尝言,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则修桥补路,诚阴骘者,帝君所重也。此桥倾倒以来,行路维艰。庚午岁,吾等兴工数日,仅收黄履千二百,王元斗二百,王运大一百,共计五百文,事不果成。洎今春,吾弟兄议及此事,欲兼资众力,而费实难起。因不惜重资,督工兴修,眷楼兄捐钱四百。未收外人分文。功既竣,往者得得,来者得得,修者得得,观者得得,自名为得得桥,镌诸贞珉,以垂久远焉。众人帮工共八十九个。张吉臣、张协臣捐资重修。石匠彭海年。光绪五年孟春月吉旦立。”碑文中的“文昌帝君”,指掌文化昌盛之事的梓潼帝君。相传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祭祀。“阴骘”,指阴德。“庚午岁”,指同治九年(1870年)。“洎”,至。从碑文可知,此桥当创建于道光年间,后来倾倒,致使乡民们行路艰难。到了同治九年,有张吉臣、张协臣兄弟准备重修此桥而兴工,因资金缺乏而未果。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张氏兄弟捐出重资,请了石匠彭海年,兴工重修此桥,未收外人一文,只是众人帮工八十九个。新桥竣工后,来者得得,往者得得,修者得得,观者得得。于是取名为“得得桥”,并立石碑以垂久远。所谓“得得”者,即称心如意也。

过了57年,即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得得桥因洪水冲毁,有首人钟培珍、胡宗学等筹资重修,并在前碑的背面刻下了这次重修的情况。其背面碑额横列阴刻大楷书“同结良缘”4字;碑文为序言和140余人的捐资功德:“盖闻功业最微,其益甚大。于今良民重修得得桥,讵不懿欤!重修人钟培珍二千,监修人胡宗学二千(后9人各捐十千从略),石工人章立献、伍明万、伍俊卿五千(后刻136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民国二十一年杏月吉日立。”文中的“懿”:美,善。“杏月”:为农历二月的别称。

如今,得得桥虽已不存,所幸两篇碑文记载了当年民众重修古桥的历史和捐资的行善功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