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楼桥,位于东宝区子陵铺镇华阳村4组,为1墩2孔石板平桥。东西向跨于一小河之上,桥长6米,宽1.3米,高2.2米。桥墩宽2.3米,两端为三角尖。西孔跨径1.5米,东孔跨径2米。桥面由5块桥板铺设,其中西孔上为3块桥板,东孔上为2块桥板。两侧四边八字以石块砌成护岸,各长3米。相传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重修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1984年由杨章华、喻泽惠等6户村民出资请工用水泥浇筑桥面并加宽至2米。现仍在使用,保存较好。
古楼桥
笔者2006年6月27日考察此桥。发现在桥头的东北侧土坡上立有一块重修桥碑,高1.05米,宽0.53米,厚0.16米。经过挖掉石碑下半截的泥土后,制作了该碑的拓片,弄清了碑文的内容。碑额横列阴刻大楷书“古楼桥”3字;碑正文阴刻楷书5行,满行39字,记载了重修古楼桥的原委:“从来有其废者,莫不举也;有其举者,莫敢废也。此古楼桥虽非官驲(驿站)之桥,亦行人往来之道也。因年久崩坠,不可不有以振举焉。有刘君在魁毅然以振举自任,而四方仁人君子捐囊相助,不数日功告成也,向非刘君令德(美德)素著,惠爱攸闻,安能如是之盛而复传,美而复彰乎!故志不朽云。”碑文由孔子万撰写,力赞领修首人刘在魁的功德,刘在魁办事认真,不负众望。除领修桥梁工程外,还首倡捐资三千。在他的带动下,有120余人踊跃捐助。修桥的石工叫张文旭。不到十天的功夫,桥梁告竣落成。看来请工备料的筹备工作是非常得力的。完工立碑的时间是道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为什么桥名“古楼”?经过走访考察,终于弄清了原因。在桥的东北30多米处,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金家楼子,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当地大户金家的住居。此桥正是以这座金家的古楼而命名的。(www.xing528.com)
金家楼子
古楼桥下之水来自东南的卸甲山口之水。据说唐朝的薛刚曾率军路过此地,因卸下身上的铠甲在这里的山口处安营扎寨休息,于是,百姓们称呼此山叫卸甲山了。
古楼桥一带地方是革命老区。1931年夏天,贺龙率领红三军第八师攻下荆门城后,有一部分红军分驻在古楼桥东北附近的金家楼内,并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为了宣传和配合这项运动,由八师战士在酒坊前厅外墙上书写了墨色横幅“没收反动派的财产分给工农贫民”14个大字。1941年7月,北山抗日游击队与新四军豫鄂纵队警卫连合编,在横店战斗后,叶云奉命率部返回北山地区活动。为了做好抗战工作,争取民众对抗日游击队的支持,游击队在金家楼前厅外墙上,用红色颜料写下了一条“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参加抗战”的大幅标语。两幅标语现保存基本完好。华阳革命标语为研究荆门革命斗争历史、抗日战争史以及红军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4年,荆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