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门探古:连三桥现状完好,历史遗迹值得保护

荆门探古:连三桥现状完好,历史遗迹值得保护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三桥现状保存基本完整,仍供人们安全使用。这次修桥的方案是将原来的踏步桥,改建为石墩石板桥,由于民众齐心协力,其工程于本年农历十一月告竣,新桥取名为“连三桥”。同样,镌刻了一块高1.4米,宽0.65米,厚0.1米的《连三桥》修建碑记嵌于南门外东侧墙壁中。故串起来称为“连三桥”了。总之,连三桥是先民们留下的值得保护的重要文物,它体现和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荆门探古:连三桥现状完好,历史遗迹值得保护

连三桥,位于钟祥市张集镇张集社区老街南门外,西北、东南向跨于一条发源于杨畈村大山里的东河之上。创建于清初,系一座石墩踏步桥。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重修。道光八年(1828年),改建为15墩16孔的石板平桥,取名连三桥,即现存之桥。桥长26.55米,桥宽0.86米,桥高1.5米。青石板平铺桥面,东侧迎水面桥墩呈平面,西侧背水面桥墩边设置一块三角形斜石作支撑,现还保存支撑石7件,其余则倒于水中。连三桥现状保存基本完整,仍供人们安全使用。

笔者2004年6月2日和2015年9月20日考察连三桥。据现存碑文记载,由于山洪暴发,河水冲毁了清初所建的踏步桥的石墩,严重影响了人们安全渡河。乾隆五十一年,有街东关帝庙的住持道人魏来宗主持领修之任,山主侯钦若热情支持,首人郭宗尧、曹睿德慷慨解囊,169位乡民捐资相助,筹集了资金,恭请了石匠,凿石制墩,重修东河、西河上的踏步桥,本年十月竣工,善事告成。于是镌刻了一块高1.2米,宽0.51米,厚0.11米的《功德无量》的修桥碑记嵌于南门外西侧墙壁中。

年深日久,东河上的石墩踏步桥已毁坏殆尽。乡民们呼吁重修南门桥。道光八年,由纠首绅士侯兆棠倡捐修桥,200多位乡民踊跃响应,积极捐资。这次修桥的方案是将原来的踏步桥,改建为石墩石板桥,由于民众齐心协力,其工程于本年农历十一月告竣,新桥取名为“连三桥”。同样,镌刻了一块高1.4米,宽0.65米,厚0.1米的《连三桥》修建碑记嵌于南门外东侧墙壁中。此桥为什么取名叫“连三桥”?据当地老人们传说,清初创建的踏步桥为首修工程,乾隆五十一年重修的踏步桥为第二次修建工程,这次道光八年改建成的石板平桥是为三修工程。故串起来称为“连三桥”了。

连三桥背水面

三修的石板平桥颇有特色。一是桥墩坚实,竖立牢固稳定。墩高1.5米,宽0.86米,厚0.28米,全为打磨平整的整块青石。每块石墩顶部,两侧面均凿进高0.25米,深0.06米的搁口,以便安搁桥板。

二是青石板质优形平。一般石长1.4米至1.68米,宽0.86米,厚0.24米,结实耐磨。每个桥孔上铺盖一块青石板,全桥面由16块青石板连接组成,每块桥板两头均嵌进桥墩上的搁口中,牢固稳当。(www.xing528.com)

三是每个桥墩的背面,都安置了一件三角形的斜石作支撑,保证了桥墩的受力安全,不致于被湍急的流水冲垮。

四是有的桥板为珍贵的化石。桥板上有16处呈现一些奇怪的线条和图案,有的如蜿蜒前行的蛇,有的像在水中摇摆的水草。更奇特的是有2块石板上的图案,如同一个倒置的锥子,很像竹笋。一个椎体长约0.2米或0.6米,体上分为12节或30节,形状浑然天成。2010年经中科院有关院士鉴定确认,这些古生物化石是鹦鹉螺类角石,距今已有4.7亿年历史。于是人们趣称此桥为“化石桥”。

总之,连三桥是先民们留下的值得保护的重要文物,它体现和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至今已有188年的历史,虽经风雨侵蚀,局部有所风化和磨损,但仍发挥着便民通行的作用,为我们研究荆门古桥的结构形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迎水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