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跨越山水,探索真知

中国旅游文化:跨越山水,探索真知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魏地理学家和文学家郦道元到中国北部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皖北考察,“访读搜渠”,撰成地理学专著《水经注》。宋代沈括是宋代博物学家,足迹遍布南北的旅行家,“凡所至之处,莫不询究”。明代徐霞客考察名山大川更为深入,他不仅像郦道元侧重山水的外在形貌,也注意考察内在本质,将山川的审美游览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中国旅游文化:跨越山水,探索真知

北魏地理学家和文学郦道元到中国北部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皖北考察,“访读搜渠”,撰成地理学专著《水经注》。《水经》是汉末时期的地理书,记述黄河长江、渭水、沔水、济水、漯水、汝水、淮水等137条河流,可惜太简,时变地迁,与实际难相吻合,郦道元据实地考察并博引地理文献著成《水经注》,不仅在篇幅上超过原书20倍,还将原书中137条河流扩展为1252条,更可贵者对每一河道的源头、流向、河道变迁、名称改易,还因水及地,因地及事,模山范水之外有将与水关联的郡县、城邑、关津、亭障、名胜、物产、农田、水利,以及史事、人物、故事、神话、歌谣、谚语、方言等内容,使《水经注》成为极具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水文化百科全书

宋代沈括是宋代博物学家,足迹遍布南北的旅行家,“凡所至之处,莫不询究”。他对山川景色的考察能深入到内在本质,比如他对雁荡奇石的描写:“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他立即由表及里推断:“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澈,沙土尽去,唯有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小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这就是现代科学的“侵蚀学说”的具体化,这一理论直到1780年英国地质学家赫顿才提出,比沈括晚了600多年。(www.xing528.com)

明代徐霞客考察名山大川更为深入,他不仅像郦道元侧重山水的外在形貌,也注意考察内在本质,将山川的审美游览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他从1607年的22岁开始到55岁,离他去世前三年一直进行考察,遍游名山大川,“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先审视山脉如何来去,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然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登不必有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颠;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正是他“以身许诸山水”,因而对我国文化贡献极大,他探明了金沙江比岷江约长1000里,认为“江源者,必当以金沙江为首”,推翻了2000多年中认为岷江是长江正源的误说;他辨析了盘江、左右江、龙川江、麓川江、大盈江、澜沧江、潞江、元江、枯柯江等河流的源流,纠正很多典籍中的舛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