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在我国古代自然山水的人化过程中贡献甚大。宗教的传入和发展,尤其是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在我国已有几千余年。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从东汉开始,至今已二千多年。唐代是我国宗教发展的最盛时期,尤其是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建造了大量的寺庙,遍及国内大小名山。很多寺庙位处于山川形胜之地,寺庙周围树木茂密,显得非常幽静。寺庙本身建筑优美,佛塔、石窟等建筑艺术代表了中外建筑艺术的杰作,成为当时人们的朝拜和游览胜地。例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如普陀山成了观音菩萨的道场,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民众朝山进香,边朝圣边游览。这样的朝拜游览活动,也可以说是我国较大规模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开始。这种活动不仅培养了人们对名山胜水的审美观念,也增强了人们保护建设山水名胜的自觉性,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山水名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作用。
我国的道教在名山胜水的建设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如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三清山、崂山等,也各有各的道场。武当山从五代起就被尊称为“太岳”(其主峰比五岳之首的泰山还高出七八十米)。主峰周围七十二峰绕,形成一幅壮丽的“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天然美景。山上有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等诸多胜景。加上该地降水充沛,云雾众多。每天山上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由于武当山的自然景色,峰奇谷险,因而被道教推崇,在北宋时期作为真武大帝的本山,香火日渐旺盛,修建了紫霄宫、五龙观、玉仙观、估圣观等一批道观。明代永乐年间,朱棣大崇玄武神,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建成宫观33处,或称八宫、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可以说是除北京故宫外最大的一处明代建筑群。武当山宫观的设计,发挥道家追求物我一体的思想,注重园林环境的塑造,使之成为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武当山除了上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宏伟的道教古建筑群以外,还形成了其独特的武术流派、道教音乐和道教民俗。近千年来,武当山就以其自然奇景、名胜古迹、道教文化,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学子、名流羽士来此游览观赏,留下了不少赞美之词。这也为武当山增添了文化意蕴,提高了旅游价值。(www.xing528.com)
佛、道二教在许多名山胜水的大量发展,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强了自然的“人化”。在这个过程中,僧侣、道众等为这些名山胜水的建设保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选址、建立寺庙道观,均建在山水自然美集中的地区,极具特色。有的寺观建造在山麓谷地岗峦的茂密的树林之中,以深山藏古寺来营造佛道仙境的幽邃意境;有的寺观建在山顶或者悬崖峭壁之上,寺观居高临下,显露出一种超尘出世、俯临凡界的仙界气氛;他们在山水名胜景区修筑道路、组织景点、设计景区,成了我国许多名山胜水的最早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他们在名山建立寺庙后,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寺观的神圣和宁静,保护名山的生态环境,使这些名山胜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得以保存至今天;他们将名山胜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高度协调,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这是他们的一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