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自然与人文相融的乐园

中国旅游文化:自然与人文相融的乐园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古代园林,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指导下,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属自然山水式园林。在南北朝、隋、宋和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中均采用了这一做法。碑刻、摩崖石刻和题记、楹联有着同样的作用。

中国旅游文化:自然与人文相融的乐园

自然山水以其形、声、色、动态与静态之自然美感染着人们,而人们为把这种对大自然的体验回味终生,就在天然美景之外再去创造一个人工的山水风景,即园林。我国的古代园林,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指导下,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属自然山水式园林。其造园艺术特点是:师法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特点是,顺应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这是东方自然式园林的最大特色。

1.造山理水,制造野趣

我国的古代园林为突出这一特色,采取了多种构景要素。其中,通过叠山理水,达到山水共存并依,制造山林野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最重要的要素。从西周开始,古代人们就累土筑台,引水为沼。人们就幻想在烟波浩渺的水上耸立着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那里有金玉筑成的巍峨宫阙,里面住着各路神仙,藏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到秦汉时期,秦皇汉武不仅有强烈的去海上求仙的举动,还大量建造宫苑,实施对海上仙山的仿造。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在咸阳都城中引渭水修池,池内立蓬莱、瀛洲等山;汉武帝在上林苑的太液池内仿造上述仙山。这种在苑内营造水中仙山的做法,一直被延续了下来。在南北朝、隋、宋和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中均采用了这一做法。如北宋徽宗在汴京(今开封)城郊作艮岳,立蓬壶堂于曲江池中;南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明清在北京的西苑,仿海中三山,形成水绕山耸的仙界壮观。同样,在颐和园昆明池中,也建有三洲。所以,我国古代园林中,尤其是在皇家园林中,始终保持了这种山水并存互依的主体框架。

在我国江南地区的许多园林中,虽不能像皇家园林那样,大规模地造山理水,但叠石造山、凿水为池的手法却更加巧妙,达到了“小中见大”的境界。例如,上海豫园黄石假山用浙江武康黄石(即黄色石英砂岩)建造,虽然高仅12米,但是假山上重峦叠嶂,深洞幽壑,石壁森严,飞梁临涧,平桥缘水,磴道行曲,树木葱郁。由于因山势而作层次,高下相间,错落有致,因而显得峻峭嵯峨,气势磅礴,假山看起来似真山,即人们所说的“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又如,豫园的鱼乐榭,榭前有一小溪,长仅数丈,但采用一饰有漏窗和半圆洞门的粉墙加以分割,让小溪从墙下淌去,却让人产生“小溪不知流向何处去”的遐想。若无此粉墙,前面景致一览无余,何来此种情趣。这些都是江南园林追求明清园林“芥子纳须弥”的意境的体现。

2.栽种树木花草,构造山林氛围

在园林中栽种树木花草,也是为了构造一种山林氛围,满足人们在城市追求山野之趣的要求。中国古代园林种植栽培花木也强调自然美,即讲究植物的姿色美、色彩美(如红枫、翠竹、白色之广玉兰等)、味美(香味),还很重视植物的象征意义,如松柏象征坚强、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瑕、隐喻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兰花象征品格高洁牡丹象征荣华富贵等。另外,在我国,不少园林还有一些古树名木,作为旅游者的观赏珍品。例如,在陕西省黄帝陵的庙院里面有传说是轩辕帝亲手种植的古柏,高达20米,树围10米,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上海豫园万花楼前有两棵古树,一是有约四百年历史的银杏,一是约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广玉兰;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和孔林院内,更有千年古柏林立

3.嵌入题记、楹联及石刻,增加景观的人文内涵(www.xing528.com)

在自然山水景观里面,除了建筑外,各种题记、对联及石刻,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文景观。它们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起到增加自然景观人文内涵的效果。尤其是题记或楹联,有的内容深邃,富于哲理,有箴世规人的作用;有的语言精练,画龙点睛,起到点题传神的作用。

(1)题记。是指一个景区或某一个景点的题名。它有很多形式,常见的有碑石、摩崖、匾额等。例如,上海豫园一进门的一个厅堂,名“三穗堂”。梁上高悬“三穗堂”“灵台经始”和“城市山林”三块匾额。其中,“三穗堂”匾额的“三穗”,典出《后汉书·蔡茂传》中“梁上三穗”的故事。蔡茂早年未入仕途时,曾梦见自己坐在殿上,有三穗禾从梁间长出,因而跳起来取得中穗,梦就醒了。醒后问郭贺,贺听后即离席相庆,为之解梦说:大殿为朝廷的象征,“梁”是栋梁之材意。梁上穗是人臣之禄,中穗即中台之位。不久,蔡茂果然被朝廷聘用,就任中台官职。据史书记载:蔡茂为官清廉,后遇王莽篡位,托病辞职。他的这种经历,恰与豫园园主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告病归沪相仿,故被其用此典故作堂名;“城市山林”匾额是清道光六年(1826)兵部侍郎翰林院编修陶澍所书。“城市山林”指的是不出城廓而有山林野趣。豫园的山水花木反映了中国营造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又如,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古时有“西湖十景”,就各有题记来点明这十个景点的特色。如“苏堤春晓”,意即春天清晨去苏堤观西湖景色最好。“断桥残雪”,断桥在白堤东端,最早起于唐代,古代断桥,系王建桥亭,每当冬末春初,积雪未消,桥的阳面冰雪消融,阴面却仍是积雪如玉,故称“断桥残雪”。“双峰插云”也为西湖十景之一,所指双峰为南峰和北峰,两峰遥相对峙,相隔十余里,中间小山起伏,蜿蜒盘结,春秋雨日,从湖西北遥望,浓云浓如远山,远山淡如浮云,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风之中,望之如峰插云天。其他如“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等胜景皆各有所指。据说,“西湖十景”源出于南宋画院山水画题名。画院的许多著名画家均画过西湖十景。自此,十景的题名就广为流传,成为西湖风景的代表。

(2)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名胜楹联的主要功能在于点景,一些佳联妙对往往能将周围景色最动人的神韵尽摄其中。例如,豫园三穗堂内有一楹联:“山墅深藏,峰高树古;湖亭遥对,桥曲波皱。”写的是三穗堂四周的美景,上联指的是仰山堂与卷雨楼和黄石大假山,下联指的是豫园门口的湖心亭与九曲桥;又如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冷泉亭楹联,用两句话为对:“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此联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之手。其意既点出亭面峰临泉的优美景色,又以“峰从何处飞来”一问让人遐想。

(3)碑刻、摩崖石刻。碑刻、摩崖石刻和题记、楹联有着同样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丰富山水景观的形象,而且也可充实其文化内涵。例如,泰山从下向上,在往返20千米的登山沿途和山顶,处处都有古人的摩崖石刻和碑碣题词。它们不仅丰富了泰山景观的雄伟形象,且赋予景观以文化内容。例如,沿山而上有相当数量的石刻,讴歌了雄伟壮观的山河气象,如“一览众山小”“星月可摘”“拔地通天”“擎天捧日”等等。天街碧霞祠东北有唐摩崖,上刻唐玄宗御书《纪泰山铭》。唐摩崖削壁为碑,高13.3米,宽5.3米,共966字,为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封禅所书。该碑字大50厘米见方,遒劲雄浑,开“唐隶”一格,被历代誉为书法珍品。碑体形制端庄,气势雄伟,旁有历代石刻满布山崖,琳琅满目。此石刻不仅是泰山壮观景色的点缀,且更增加了泰山的威严。

此外,悠久的历史文化会给许多自然景观披上了人文的色彩。古代人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给那些山山水水附上了许多传说、神话和典故。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征服自然的神话故事,美丽的山水风光加上一些民间神话传说的渲染,便会处于神奇、深沉的气氛中,会使人滋生更深刻的心灵感受。例如,杭州西湖有关飞来峰的传说、长江三峡神女峰有关巫山神女的传说、路南石林中有关“阿诗玛”的传说、雁荡山有关夫妻峰、婆婆峰的传说、山东蓬莱阁有关“八仙过海”的传说、河北秦皇岛的孟姜女庙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等等。由于有了这些传说故事,使这些地方的吸引力大增,成为长盛不衰的旅游胜地。因此,这种民间传说景观和山水景观的结合,也是形成一个有名的山水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