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与绘画同出一源,故有“书画同源”说。由于象形文字有形体的结构和布局的章法,长期以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并以其艺术风采和千变万化的风韵在世界文字中独树一帜。
书法以“书”为基础,书法的审美特点表现在笔画、字体和章法的形式美方面。
汉字的笔画是书法艺术的基础,笔画变化很多都出于运笔的技巧。运笔有指法、腕法、肘法;用的方法有压、勾、贴(无名指贴于笔管)。用笔之势有侧、直、正;笔画的形态有方有圆、有波有折、有点有竖;挥笔的意态有急有慢、有放有敛。用笔之妙还表现于创作者的心情意念,其喜怒哀乐也能表现在笔意墨趣之间;喜时成书字迹舒润,怒时成书字体奇险,哀时成书字敛并显现阴郁,乐时成书字体妍丽。从造型健美挺秀、表意传神来看,书法不愧是富有表现力的造型艺术。
作为运笔艺术的书法,在有骨有肉的笔画中能表现出很强的特点。据传说,王羲之的老师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曾作《笔阵图》,阐述书法艺术中的笔法的意义。她说:“善笔者多骨,不善笔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市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些论点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人把字的每一画都看作是抒情表意的手段,《笔阵图》中提出了七条有关笔画的意象。横(一)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丿)如利剑断犀角,钩(乚)如百钧弩发,竖(丨)如万岁枯藤,捺(乁)如崩雷浪奔,转(乙)如劲弩筋节。汉字的笔画千变万化都基于这几种手法。笔画表现手法同用笔的技巧、力度分不开。
古人用许多篇章论述书法的笔画,强调书法艺术“得形体,不如得笔法”(见《翰林粹言》)。并且指出书法有二:一是用笔,二是结字,而结字之佳美者都在于用笔之精妙。笔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因此历来大书法家在笔法上都有许多精辟见解。除了上述卫夫人《笔阵图》论及执笔七法、欧阳询论述的八法外,“三折法”“戈法”“环法”等。所谓“三折法”,是用笔的起止过程中有三折:起笔欲下先上为一折,运行为二折,末端收笔为三折,横竖笔画皆如此。波(乁)常用戈法,点(、)常用环法。相传永字八法始于汉末,由汉代的崔瑷、张芝传授于钟繇、王羲之,王羲之专门练习永字十五年之久,以一个字为中心心领神会了千万个字的笔法。此虽趣闻,但永字的笔法确实具有代表性。由晋人转向传授,唐代虞世南、宋代欧阳修都对永字八法有深入研究。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表现在章法上。章法是书法整篇布局之法,字与字、行与行的相互关系应求和谐统一。不同书法的章法还有不同的格调风韵,不同书体有不同的章法。篆书具有象形的特点,早期的甲骨文、钟鼎文布局自然活泼,错落有致。小篆柔而方劲,字形规整,布置整齐端庄。隶书笔法有折无转,字形方扁,布局有行有列。楷体正书,笔画平直,结构整齐,章法也严守格局,在严整中显现神韵。行书有动势,字字气脉相连,布局也显现自然天趣,风韵洒落。草书如水流动,运笔婉转。草书中的奔放一格称狂草,狂草笔笔相连,字字气贯,偶有不连之处,而血脉不断,笔势不滞,飞走流注,运笔风动,整篇书体有机组成,一气呵成,故有“一笔书”之说。古人对草书的风格论述很多,我们将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关于草书的评语摘录一段以供鉴赏参考:(www.xing528.com)
“草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峰。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峰也,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樛盘而缭绕。蹙旋转峰,亦如藤猿过树,逸虬得水,轻兵追虏,烈火燎原。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逸而不可止,纵于狂逸,不违笔意也。”(《佩文斋书画谱》)
中国书画艺术的成就同工具的特性有重要关系,长期以来书画创作所使用的四种工具和材料——笔、墨、纸、砚成了文人的宝贝,俗称文房四宝。
南唐时期公认的文房四宝是指李廷硅的墨、澄心堂的纸、诸葛氏的笔、龙尾歙砚。后来的文房四宝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即浙江湖州善琏镇的笔,安徽徽州的墨、安徽宣城的纸,广东肇庆市(端州)端溪一带的砚。
书法的鉴赏涉及知识面很广,这里所谈有关问题仅作引言,更重要的是在欣赏实践中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