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娱性。最初音乐舞蹈都和劳动相连,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放牧歌,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草原牧区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不约而同地存在、发展,多为描写草原、憧憬爱情、歌唱家乡、表现勤劳勇敢,边弹边唱,边舞边歌,以悠长舒缓曲调表现热情、豪爽的民族性格。
汉族的舞歌,其中秧歌、花鼓、采茶、花灯、旱船、莲湘、耍龙、舞狮、麒麟、高跷,可谓山花烂漫、异彩纷呈。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场头、街头自娱自乐,有的艺术水平很高,有的近于稚拙可笑,但重在参与,是快乐心情的自然流露,显得大方自然,乐观自适。尤其是以山为背景,以水为依傍,人与自然交融在一起,演员和观众交融成一片,无观看舞台的拘谨,有自娱自乐的轻松活跃。近年来都市文化中广场音乐也正在兴起,上海外滩经常举行广场音乐会,几千人同歌同舞,十分壮观。
群体性。我国的歌舞很多都和喜庆有关,不仅岁时风俗中的端午、中秋、春节总是要在繁忙一段以后,寻求快乐,造成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生活节奏。同时喜庆丰收、花朝月夕、工程完工、事情顺利、民族节日、迎神赛会、新船下水、结婚娶亲、庆祝寿诞都以歌舞形式以示庆祝,此时的歌舞体现出很强的群体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平鼓,这是汉满民间传统的娱乐习俗,流行于东北、北京、内蒙古、陕甘宁地区,如陕北腰鼓、安塞腰鼓、山西锣鼓,活动往往从正月初一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为高潮。太平鼓最早起源于唐朝,本为乐舞,后用为腊鼓,宋代称为“打断”,到明代时民间已很流行,鼓形制多样,有扇形、圆形、桃形、柱形、扁形,框为木质,羊皮蒙面,击鼓用键,键为竹质,如筷。表演时,一面大鼓,直径可逾米,周围则是小鼓,持伞张开指挥,有的还伴以锣、钹,可以是一个单打、二人对打,但最热烈的是众人群打。常常是一村一寨,甚至是邻村邻寨一起来会鼓,几百只鼓,甚至上千只鼓,头顶蓝天,脚踩黄土,背倚山陵,鼓点整齐,边鼓边舞,大方健美,动作中的“白马分鬃”“鹁鸪旋窝”“鹞子翻身”“剪子交”“龙摆尾”,娴熟而优美,音响宏壮,震天撼地,奔放跳跃,气氛热烈。把舞蹈、武术等动作融会其中,有放有收,有张有弛,变化多端,气势磅礴。(www.xing528.com)
民族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枝花,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新疆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多变著称,伴奏多以手鼓“达甫”,鼓边木框镶有的活动小铁环,随着鼓声铿锵作响。特点是身体各部位都有运动,如头、肩、手、腕、腰、小腿配合巧妙,运用细致,明快活泼,步伐轻盈,舞姿变化丰富。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每到傍晚男女老少燃火把奔驰田间,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载歌欢唱。藏族锅庄舞,锅庄即圆圈歌舞,多为围着寨房的火塘锅庄周围跳,故名,跳时两人领唱,且歌且舞,自左而右,先慢后快,四步一顿,时而两臂撒开,时而两手合十,仿佛是喇嘛祈祷。动作常见的是弓腰、转身,舞姿多模拟大鹰姿势,矫健奔放。土家族的摆手舞,以锣鼓伴奏跳舞,双手在不过肩的部位摆动,有单摆,双摆,回旋摆,动作都不脱离农事劳动。朝鲜族的刀舞,刀是特制的富有美感的短刀,舞时手上握刀,灵活转动,银光闪闪,发出刷刷的声响。白族的霸王鞭,这是带器械的舞蹈,取长约1米,比拇指稍粗的香笋竹,中部镂成九个长方形孔,每孔中各穿两枚铜钱,舞时因铜钱顺势而动,发出错落有致的金属撞击之声。霸王鞭多为女子用,舞时,以鞭敲击肩、臂、胸、脚等部位,配以双肩微颤和肩腰晃动,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有仰俯伸屈、辗转反侧的独特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