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戏剧:悠久历史,丰富遗产

中国戏剧:悠久历史,丰富遗产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丰富多彩的形式,被公认为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种之一。它将歌唱、杂技、武术巧妙糅合在一起,形成中国戏剧特有的表现形式。中国戏剧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参军戏,一般是两个演员,参军——头脑愚痴,苍鹘——头脑机灵。此外还有滑稽戏、傀儡戏、皮影等。北宋时盛行于汴梁,南宋时流行于临安,一般4~5人,据史籍记载戏剧名目已逾千种,而且已经商业化,市民中有广泛的观众。

中国戏剧:悠久历史,丰富遗产

戏剧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是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和戏剧作者的伟大创造。它丰富多彩的形式,被公认为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种之一。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优孟善于音乐和表演,他常在谈笑中规劝教育别人,于是“优孟衣冠”成为后世戏剧扮演的同义语,戏台对联中即有“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

最初戏剧为汉代“角抵戏”,演员三三两两,头戴牛角相抵,这颇合“戏剧”的原意,因从造字法讲“戏”从“戈”,“剧”从“刀”,繁体字两字都从“虎”,披着虎皮持着刀枪决斗,不过是模仿战争和决斗。这种形式在汉代十分时兴,汉代百戏,也叫散乐,是民间歌舞、杂技、武术、戏剧等杂耍娱乐节目的总称,“百戏”之“戏”,含有很大的游戏娱乐成分,与今天戏剧有一定距离,但戏剧是百戏一种则是确定无疑的。史载当时的《总会仙倡》演出场面壮观,有布景、歌唱、伴奏、指挥,演员衣着华丽,舞台场面恢宏,艺术水平高超。它将歌唱、杂技、武术巧妙糅合在一起,形成中国戏剧特有的表现形式。(www.xing528.com)

中国戏剧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参军戏,一般是两个演员,参军——头脑愚痴,苍鹘——头脑机灵。其后发展为戏剧中的净和丑,一人扮演戏弄者,一人扮演被戏弄者,多为嘲弄赃官,形式有如今天的相声。戏剧形成应为封建社会后期,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宋、金、元时期的南戏与北杂剧;明清时传奇与杂剧;清代地方戏三个阶段。宋杂剧是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技的统称。此外还有滑稽戏、傀儡戏、皮影等。北宋时盛行于汴梁,南宋时流行于临安,一般4~5人,据史籍记载戏剧名目已逾千种,而且已经商业化,市民中有广泛的观众。元代杂剧是用元曲演唱的戏曲形式。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若干曲牌组成套曲,角色有正末、正旦、净等。其时许多文人参与戏剧创作,今知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在120人左右,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现存作品有150种左右,优秀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李逵负荆》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对后来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不少剧目,现今尚在演出。明清戏曲高潮迭起,明清的传奇是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结构紧凑、整齐,情节复杂,人物刻画细致,曲调、表演艺术、角色分行等都有进一步发展,每本传奇一般分为四五十出不等。明清两代传奇作家今知700余人,作品近2000种,《牡丹亭》《桃花扇》《清忠谱》等均为著名作品,流传久远。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形成了五大声腔系统:高腔、昆腔、弦索、梆子、皮黄。从乾隆至道光,各大声腔在“合班”演出中相互影响,形成新的大型剧种——京剧。清末时,民间地方戏纷纷崛起,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秧歌戏都是很有影响的地方戏,可以说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到明清,小说和戏剧占据了中心地位,如果说小说代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市民趣味,那么戏曲则是整个古代艺术的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