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融入我国国人生活中的最普遍的饮料——茶的文化。把茶说成是国饮一点也不过分,林语堂《吾土吾民》说:“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菜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
1.茶乡寻根溯源
(1)茶树茶叶的发源地。茶树发源地在中国西南云贵高原。茶树发现的时间,一般认为在四千七百多年以前,有的追溯到六七千年之前。云南勐海县巴达地区还发现树龄一千七百年左右的大茶树,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株茶树,可算当今世界茶树王中之王,这一带类似的大茶树还有九棵。中国也是茶叶的故乡,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也是饮茶文化的起源地。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在茶的发现、栽培、加工、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方面,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书写了灿烂的篇章。中国也因此有“茶叶祖国”之称。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茶质之好,都堪称世界之最。
(2)茶之为饮始于巴蜀。诸多历史典籍有关茶叶的记载就有上千种。《神农本草经》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荼者,茶之古称也)。唐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里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国公。”反映出茶的利用最初孕育于采集活动之中,在长久食用过程之中,人们不难发现茶的除瘴、清神、消食、利便等药用功能。早在《诗经》中《谷风》《绵》等篇中就“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和“周原,堇荼如饴”句,把茶指作苦味的野菜和微苦生津的药草。然而,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些特种需要,终于使茶叶由一般性的药用最终发展为日常的专用饮料。
我国最早培植茶叶是在西南的巴蜀地区,这与巴蜀主要为中国最大盆地的气候有关,雾多、阴天多、湿气重,是为瘟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饮食习惯偏重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巴蜀的地貌、地理、地域自然环境及由此形成的饮食习俗,使巴蜀人首先“煎茶”饮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养成了平常的饮茶习俗。
(3)茶叶的传播。巴蜀饮茶最早,制茶最早,名茶也最早出现在巴蜀,那就是中国第一个名茶蒙山茶。巴蜀还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汉代王褒《僮约》中所记载“武阳买茶”,就是商品传播,根据考证“武阳”即今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市场。同时也可见茶在汉代的四川,已和柴、米、油、盐一样已经成为日常必需品。自战国末期,茶叶的传播顺长江南下,先商品后种茶。巴蜀的茶叶及栽培技术约在汉楚相争时就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各省。不仅汉代四川和湖南一带官宦人家普遍饮茶;三国时,茶已经登上江东帝王宴席。两晋南北朝时,江南饮茶风盛行,“茗饮作浆”,即指南方人饮茶与北方鲜卑人饮用奶浆一样,已成为日常饮料。而至唐代,茶叶种植已遍布大半个中国,包括秦岭和淮河以南四五十个州县,并由鉴真和尚传至日本,由河西走廊经维吾尔族和突厥族的商人传至西亚。
2.茶叶的物质功能与品类
(1)天然保健饮料。茶叶在中国乃至世界能这样长久并愈益广泛地传播,直至发展到丰富的茶文化,首先需要认识人类赖以创造茶文化这一精神财富的物质基础,即茶叶本身的功能。对此,东西方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取得了不少成果,如茶叶对癌细胞繁殖的抑制,能防龋齿、抗氧化、降血糖、抗流行性病毒、抗过敏、抗溃疡、抗血小板凝聚、提高血管韧性、保护肝脏等等。国际保健会议定出的六种保健品第一种就是绿茶。它对人体的调节作用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它的活性成分——儿茶素类化合物也基本明确,并在防癌抗癌和治疗心血管病中应用。正是茶叶内在的消炎、解毒、提神、保健、养生功能,使其历经数千年,由发现利用到发展传播,由简单的鲜叶咀嚼解毒、做羹食用,再到药用治病以及普通饮料。
(2)中国茶的品类及饮法。中国茶的种类很多,命名的方法就不少。有以茶叶制法而分类,如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有以茶叶的形态或者颜色分类,如“碧螺春”“瓜片”“雀舌”“银针”“松针”“银毫”等和绿茶、红茶、青茶、褐茶、黄茶、黑茶等;也有很多人按市场上出现的先后,提出了六大茶类的提法,即绿茶、黄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按基本制法一般可分为五大类。
①绿茶(包括青茶和白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由鲜茶叶经高温杀青后,不发酵,用炒烘、晒、熏等工艺干燥制成,故绿茶又有炒青、烘青、熏青和晒青绿茶之分。绿茶汤青淡绿,饮用后有橄榄或仁念子的回甘味。
②红茶(包括普洱、六安等)。是茶叶经萎凋、发酵后干燥而成。特点是汤色红艳,饮用后是齿颊间留有桂圆或板栗的余甘。
③乌龙茶(包括岩茶、单枞、铁观音、水仙等)。经过轻度萎凋和半发酵,再杀青干燥制成,介于不发酵的绿茶和全发酵的红茶之间,又称半发酵茶。这类茶的品质也兼备绿茶的清新和红茶的醇香,汤色黄红,有天然花香。
④花茶。是以绿茶或乌龙茶为底料,配以茉莉、玉兰、玫瑰、蜡梅等各种香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这类花薰茶兼具茶味和花香,饮用后感到清芬神爽。
⑤紧压茶(包括各类砖茶和沱茶)。是茶叶经杀青发酵后,蒸压成酱黑色的饼状或砖状焙干,通称砖茶。这类茶的茶味浓馥而略带甘涩,最能助消化,是高寒地区维持酸碱平衡以及快速补充热量(如加酥油或牛奶烹煮成红浓红酥油茶或奶茶),盛行于牧区或高寒山区。唐宋元明各代都曾用茶叶换取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的马——新式火器出现前的战略物资。由此,也可以理解到茶叶和封建政权的马政关系,联结云贵高原与川藏的茶马古道的出现及其名称也就可见一斑。
现代又有将茶叶成品或半成品加入果汁后干燥制成果味茶;将茶叶与某中草药或食品拼和调配成药用保健茶;在饮料中添加茶汁制成含茶饮料;还可以用热水萃取茶叶中的水可溶物,过滤去渣获得茶汤,浓缩干燥制成固态“速溶茶”,或者直接将茶汤灌装成液态的“瓶装茶”。
至于饮茶的方法,中国历代大致有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等。唐代以前盛行煮茶法,即直接将茶放在釜中蒸煮。宋代则盛行“点茶法”,先将茶饼碾碎,置于碗中待用,用微沸之水冲点入碗,茶末与水同时需交融一体。泡茶法因茶叶种类不同和地区差异而有所区别,浓淡也因人因地而异,主要以显茶之色,发茶之味,不失茶香为要旨。
煮茶、饮茶最早出现在诗歌中是西晋左思的《娇女诗》,表明茶已开始进入剑文学等精神领域。
3.识茶论水话器
(1)品茶先需识好茶。无论何种品茶,茶好才能品出滋味。故选好茶乃是品茶之首要一环。要识别茶之真假,茶之新陈,茶之春夏秋之别及高山平地之异。
真茶与假茶,既有形态特征上的区别,又有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一般稍有实践经验,运用视觉、味觉等感官鉴定茶叶固有的色香味形特征,不难鉴别真伪。但有时柳树叶、冬青叶等假茶原料和真茶原料一起拌和加工,就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新茶一般是指当年春季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经加工而成的茶叶,而将上年甚至更长时间采制而成的茶叶称谓陈茶。常言道:“饮酒要陈,喝茶要新。”新茶的色香味形,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隔年陈茶,无论是色泽还是滋味,总有“香沉味晦”之感,这是由于贮存时间长,受空气中氧化等作用所致。当然储存条件良好,新陈茶叶的差别就相对缩小。如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储放一二个月品质并未降低,而武夷岩茶、湖南黑茶、云南普洱茶等只要存放得当,隔年陈茶反而香气馥郁、滋味醇厚,这就另当别论了。
一般饮茶都知道春茶,那就是指当年农历五月底之前采制的茶叶,当年农历六月至七月初采制的茶叶称谓夏茶,而七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被称作秋茶了。虽同为当年采制的新茶,由于季节及气候条件不同,其质地也很不一样。就绿茶而言,春茶最佳,大凡名茶均为春茶,夏茶味较苦涩,香味也不及春茶浓烈,秋茶则介于春茶与夏茶之间。就红茶而言,夏茶茶多酚含量较春茶、秋茶多,故色泽更显得红润,滋味也较浓,但氨基酸含量显著减少,所以鲜爽味不及春茶。
从来高山出名茶,高山的茶树因其生态环境优异,其茶叶品质要较平地茶高出许多。高山茶一般叶芽肥硕,颜色浓绿,茸毛较多,成茶条索紧结,分量重实,白毫显露,香气浓烈,滋味甘醇,耐于冲泡;而平地茶芽叶较小,叶片较薄,颜色黄绿,成茶条索细长,身骨较轻,香气不浓,滋味平淡。
(2)无水不可与论茶。明代许次纾《茶疏》,“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其茶也”。确实,好茶与好水才相得益彰。古来论茶者无不讲究水质。
关于宜茶之水,陆羽在《茶经》中有精辟论述,他认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生颈疾。又多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其间,饮者可决,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远市井,少污染;重活水,恶死水。故以山中乳泉、江中清流为佳。
宋徽宗治国无道,而在艺术以及茶论上倒颇有几分造诣,其所著《大观茶论》中,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后人在其四字标准基础上,加了一个“冽”字,改“洁”字为“活”字,成为“清、活、轻、甘、冽”五字品水法。
“清”就是要求无色透明,不浑浊,无杂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活”就是要用流动之水。“轻”则是指水中溶有的矿物质少,也既现代意义的“软水”,实践表明,硬水泡茶,茶汤变色,香味大减,用软水泡茶,则能使茶的色、香、味得以充分发挥。清乾隆皇帝就十分偏爱“软水”,各处游历时,带小斗严格称量所到之处水的重量,北京西郊玉泉就因经他测定水质最轻,钦定为“天下第一泉”。“甘”就是水一入口,舌与两颊之间有甜滋滋的感觉,令人回味久远。“冽”就是冷、寒。古人认为寒冷的水,尤其是雪水、冰水,滋味最美,如《红楼梦》中妙玉就曾用雪水泡茶。
中国人饮茶看重水,尤其是看重泉水。中国的泉水又特别丰富,约有泉水十万处以上,名泉也有数百个,陆羽评定天下二十名水,大多是泉水。至于历代单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就有五六处之多,如“扬子江南泠水”“庐山康王谷帘水”“北京玉泉”“济南趵突泉”“云南安宁碧玉泉”等无不蕴含有趣的故事。
与“天下第一泉”的激烈争夺截然相反,“无锡惠泉”为历代名家一致评为“天下第二泉”,其“三异三癖”的传说独具个性,从陆羽命名并开掘,唐代宰相李德裕嗜惠泉水,千里驰马传送长安,至北宋达官显宦争相车载舟装惠泉水运汴京,直到近代瞎子阿炳《二泉映月》名扬天下。同样以“虎”为名的苏州虎丘泉和杭州虎跑泉,是为第三泉和第四泉,也同样有着自己的故事。
此外,水之与茶,还有着取水、贮水直至煮水的种种故事,陆羽煮水的“三沸水”说,宋人李南金的听声法,到明代张源《茶录》中“汤有形、声、色三大辨十五小辨”,对茶水的研究真正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3)好茶还得好器配。中国人最初煮饮茶叶没有专门的茶具,喝茶所重的是解渴、消食等物质功能,至西汉王褒《僮约》中始有“烹茶尽具”之说。这说明当时饮茶开始讲究饮茶器具。至唐代,饮茶风盛行,各种煮茶、饮茶的专门器具随之诞生,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总括前人茶具,开列了二十八种专门器具。宋代不直接煮茶,改用点茶法,茶具因之有较大变化,全套茶具以“茶亚圣”卢仝的名字命名,称作“玉川先生”,计有烘茶炉、木茶桶、茶葫芦、茶碗、茶壶、陶杯、棕帚等十二种,茶壶又以紫砂茶壶最为名贵。苏东坡在宜兴时,最喜爱提梁式的紫砂壶,被后人命名为“东坡壶”,其名沿用至今。元代以后,由于散茶、末茶的饮用日益增多,不再煎煮,改以冲泡,因而茶具种类精简,呈现返璞归真的趋向。明代起,散茶大兴,人们普遍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绿色的茶汤,以白瓷衬托之,更显得赏心悦目。因而明清时流行白瓷茶具,瓷色洁白,器形以盖碗为主,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当时,被誉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异军突起,所生产的白瓷、青花瓷驰名世界。明代,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成的紫砂茶具开始兴起。明代周容《宜都壶记》“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紫砂壶既没土气,又不会夺香,泡茶不失厚味,能有效保持色、香、味,茶叶久泡不烂,茶汤久贮不熟,且一壶在手,既觉温暖,又不烫手,有自然、温厚、平和的手感,这是瓷壶所远远不及的。
清代陶瓷茶具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或重便利,或尚典雅,或求朴拙,或呈现奇巧,款式造型多样,图案则以花鸟居多,人物山水也异彩纷呈。故明清茶具不仅实用,且不失为精美工艺品。不少人家在案几上摆一套别致茶具,无客时是艺术品摆设,有客来则沏上一壶好茶,列杯分茗,相聚而品,其情怡然,其乐陶陶,此风一直沿袭至今。(www.xing528.com)
此外,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椰子、贝壳茶具,甚至石壶,都自成一格。近代茶具名目更多,除陶瓷茶具外,常用的还有搪瓷、金属、塑料茶具,更以玻璃茶具魅力独特,通体晶莹透明。冲泡茶叶时,杯中茶芽如一撮小虾腾跃于清波,碧螺春则像雪花飞舞,回旋聚散,奇景悦目,汤色清莹、碧绿清澄,特有观赏性。
4.茶道、茶艺
(1)茶道源起与演进。茶叶作为社会上的一种大宗商品,从物质到精神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其多方面的文化内容经过启蒙、萌芽到发展的各个阶段,终于可以用茶文化把茶叶生产、加工、流通、饮用等整个体系加以概括,其标志就是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很多学者都把《茶经》视为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从而认为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宋代则是中国古代茶道文化的顶峰。
杯中茶是绚丽多姿的,令人赏心悦目,茶带着淡淡的清香走进人世,它独特的色、香、味、形给人类增添无限的生活情趣,又使它具有特殊的艺术品格和文化素质。一杯清茶渴者滋润,使困者提神,使躁者舒缓,使惑者灵动,使累者祛乏……对于中华民族,茶叶成为其他任何饮料无法替代的,修身养性传承发扬民族传统的润滑剂、催长素、触发剂。
无论在客厅以茶相敬,还是在茶楼对茗,茶会品茶,都自然形成一种温馨淡雅的氛围,能够增进祥和、适宜的气氛,有利于心灵的交流,茶无疑是人际关系中的和平使者。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自古以来形成了名目繁多的以“茶”为主题的聚会,或以吟诗作对相聚;或以游名山、品名泉相聚;或以恳亲娱乐相聚;或为亲友洗尘、饯别相聚。这种茶聚,从茶具到饮茶环境的美化,从烹茶技艺到饮啜的艺术化、礼仪化,逐渐形成一种生活规范,这就产生了各种“茶道”(把饮茶与修身养性和心灵交融结合起来)和“茶艺”(把饮茶过程程式化、艺术化)。这种以茶会友的群体活动,在唐宋的士大夫中流行起来,传到日本,就变成日式茶道。中国的“茶道”,作为茶俗的一部分,从唐代到明代,主要是在有闲的士大夫中流行。由于这种茶道过分讲究形式,在商品经济面前变成一种繁文缛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士人茶道逐渐让位于大众化茶俗。然而在经历了较长时间衰落,在工业化向后工业文明转型的今天,茶道重又获得人们的青睐。
(2)中国茶道与茶艺。中国茶道在唐宋形成,并传到了日本。日本人通过总结融合于宗教,形成了日本的茶道,并在日本茶文化中独显风骚。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茶道又转回了中国。但这古板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日本茶道显然不适合中国的现代生活。于是,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又创新了茶道的新形式——茶艺,并较快地传向内地。“茶艺”一词虽以前在茶文化中已有提及,但在中国社会广为宣传,并产生极大影响,无疑是在20世纪80年代茶艺的推广。当时,碍于直接推广茶道被说为崇尚日本的死板茶道,若用茶礼,似乎又难概其义,且韩国多提茶礼,于是“茶艺”被赋予了特有的茶文化代表的名义。茶道与茶艺虽都是讲茶的品饮艺术,但在概念上,茶艺重点在于表演,而茶道着重于精神,通过品茶艺术达到精神境界。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除了可以养生健身外,还能养廉、雅志、励节、修身、交友、明礼。陆羽主张“精行俭德”,通过饮茶,特别是茶艺达到为人“精行俭德”,即是茶道。唐人刘贞亮总结过茶的十德,明代张源则解释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这就是说茶道不只是泡茶品茶的艺术,还包括茶叶加工、储藏等技术。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了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四字守则,认为“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也有人提出中国现在的茶道应是“俭美和敬”。总之茶道是通过饮茶艺术达到精神陶冶、修身养性的目的。
(3)中国茶道的精神。中国茶道的精神还与儒、释、道三家文化息息相关,相互渗透,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为”、佛教禅宗的“顿悟”、儒家的中庸达观,其在茶道中表现出共同的特点为茶道的和谐、清淡和怡养。
①和谐。中国人很推崇和谐,讲究致中和,中庸和持重。中国人的性格和西方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异。有人曾用清茶和烈酒来比喻中西方人的性格:西方人性格犹如烈酒,热烈奔放,容易激动,而中国人的性格像清茶,比较柔和,清静,追求和睦。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造就和谐氛围,达到宁静境界。
②清淡。清茶一杯,知足常乐,茶道引导人们清心简朴,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从茶中获得胸怀宽阔、浩然无极的美感。
③怡养。怡情养生是茶道所追求的身心享受。茶道雅俗共赏,怡情悦性,雅致超尘。既清心寡欲至怡然自得,具有怡悦性,又由养气益神至怡情健体颐养天年,具有养生功能。
(4)中国茶馆与茶俗。
①个性鲜明的茶馆。多少年来,茶在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交际场所中,几乎无所不在,以至有了真正以茶唱主角的茶馆,这一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茶馆,古代也叫茶肆、茶寮、茶坊、茶屋、茶铺等。近现代称茶楼、茶室、茶园、茶社等等。茶馆表明中国茶文化的普及,是茶文化平民大众化的标志。一个小小的茶馆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嬗变,今日中国茶馆仍是老少皆宜,男女皆至的好去处,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步入其间去领略一番个中情趣。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各式各样的茶馆,个性鲜明,风格各异,五彩纷呈,仅仅汉族地区,就几乎与四大菜系类似,出现了京、川、粤、江浙四大类型。并且成为旅游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②四川茶馆甲天下。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他们长期保持着对茶的喜好,茶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茶馆。人们常说“天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四川茶馆又以成都最有名,故又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现在单成都工商局注册的茶馆就有一千五百多家。成都大茶馆的有几百茶座,茶馆里几十把大铜壶飞来飞去,好不热闹,那壮观的品茶场景全国少有。小茶馆又可是三五张桌面,简朴随便,既可坐,也可躺。这些茶馆多设竹制躺椅和茶几,倦了还可打个瞌睡,是简便廉价的大众化休息场所。成都茶馆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颇具地方特色。成都人喜欢在茶馆里“摆龙门阵”(谈天说地);成都茶馆还有“民间法庭”功能,人们在茶馆吃茶说理,调解纠纷,茶馆又是“经济交易场所”,四川民间的许多生意买卖是在茶馆进行;在茶馆还可以吟诗、谈心、看报、下棋,可观看川剧,听四川清音说唱,又具有文化娱乐活动功能。
③广东茶楼食客家。在广东,茶馆又称为茶楼,而且多数茶楼与饭馆合二为一。在广东,吃早点叫作“饮早茶”,广东人“请你去饮茶”其实就是请你吃饭。广东茶楼是茶中有饭,饭中有茶,是饮茶与吃点心相合。每天两次茶市(早茶和午茶,有的还有夜茶),两次饭市(午饭和晚饭,有的还有夜宵)。广州的大小茶楼数以千计,每天早茶和午后茶都座无虚席,厅堂中各种点心和小吃的推车来回穿梭,任人挑选。在这些茶楼里边品茶,一边饱尝美食,一边聊天怡情,是合家欢聚或款待亲友的理想交际场所。广东茶楼已成为广州市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④北京茶园十八种。北方茶馆最有代表性的还要数北京,很久以来有北京茶园十八种之说。北京的茶馆种类繁多,功能齐全,而且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极好的旅游资源。就种类而言,北京的茶馆有茶园、茶社、大茶馆、书茶馆、清茶馆、棋茶馆、野茶馆、二荤馆、红炉馆、大鼓园子、茶酒馆、鼓书茶馆、清真茶馆、窝窝茶馆、改良茶馆、季节茶馆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过去的十八种茶馆。至于茶摊、茶棚更是不计其数。
茶馆与曲艺结合,这在北京是宋代以来的老传统,顾客一边品茶,一边听曲艺、说书或清唱,使人沉浸在悦耳与饮啜交融的韵味中。北京的茶园就是人们常说的“戏园子”,也就是茶园与戏院合二为一,茶园中往往设有一小型戏台置于观众之中。老茶客们多是老戏迷,端一盅茶、眯着眼,随着那京胡、板鼓的节拍,品着角儿的唱腔韵味,真是陶醉其中。那大鼓园子、书茶馆、鼓书茶馆,就是茶馆里请一些唱说评书的来召座的,听大鼓、听评书。
至于北京茶社,那主要是京剧票友的活动场所,几杯清茶,聚起许多京剧爱好者,发清声、探艺海。当然也有围棋、猜谜等各种爱好者聚会茶社,而棋茶馆就是专供茶客下棋的一类茶馆。
北京大茶馆则是一种多功能的饮茶场所,可饮茶、可馔食,也可提供生意人聚会,文化人交流等各式服务。老舍先生名著《茶馆》大致就是这大茶馆的缩影。大茶馆应着服务项目分,就有了红炉馆、窝窝馆、饽饽馆、搬壶馆、二荤馆等。清茶馆顾名思义就是专卖清茶的,所谓野茶馆就是在城郊野外,或道路旁,或高坡,风景秀美之地,或瓜棚豆架之间,好茶人们在此能领略田园风光,观赏美景,又小酌一番,是北京人郊游的好去处。
⑤杭州茶室多风雅。与北京茶园相对应,江浙茶馆又是另一番景象,文化氛围同样浓厚,只是多了些风雅,往往是品茗和赏景相结合。茶馆遍布于各处名胜和大小公园,或在曲径通幽之处,或设荷塘鱼池之畔,更有游弋于太湖、西湖中之动态茶舫。让游人一面品尝名茶,一面饱赏湖光山色,陶醉于诗情画景之中。杭州的茶馆文化可谓代表。杭州茶馆多被称为“茶室”,别有意境,往往让人联想到文人的书室和寺院的净室,给人一种素淡、文雅的感觉。杭州的茶室也确是幽雅,既没工夫茶的成套器具,也没川茶馆茶博士的行茶绝技,但是墙上悬挂的字画,窗外透来的竹石湖光则自然平添了清新儒雅之气,加上名茶名泉水,清澈莹亮,清淡甘美,那可是真正的茶艺真趣。杭州城茶室不少,茶与人,与山水,与花草竹木,与天地自然融合,宛如一个天然大茶室。
⑥各具特色的茶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区、各民族殊不相同的民俗风情造成了中国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饮茶方式。
闽南和广东潮州、汕头等地的工夫茶,还保存着古代的韵味,茶叶都习惯用乌龙茶,泡得很浓,先烫茶具,再泡茶叶。茶具别具一格,大都用小巧玲珑的紫砂壶,茶杯像半个乒乓球那么大。工夫茶主要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一种敬客和叙情的礼俗,宾主围着茶具聊天,细斟慢饮,叙毕则饮止。这种茶俗,盛行于潮州、汕头、闽南、海南和台湾等地,确实是一种很“功夫”的饮茶方式。
湖南一带自宋代起,流行一种擂茶。现在古风犹存,当地民众仍习惯饮擂茶。擂者,研磨也,用茶掺和黄豆、芝麻、花生和一些中草药(藿香、陈皮、甘草等),在陶钵中擂烂后冲泡,家庭聚会饮或作为敬客饮料。
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各具特色的茶俗:如白族的“三道茶”敬客,寓意“一苦,二甜,三回味”。侗族的“打油茶”,用茶叶、果仁和油盐一起煮成茶汤来敬客。土家族的“茶油汤”又称“八宝茶油汤”,这是土家族人每天必备的家常茶汤,“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客人来到,第一件事就是用油茶汤招待。宁夏回族敬客喜用“盖碗茶”。草原牧区缺乏蔬菜,茶叶是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牧区各族的奶茶也各有千秋,藏族是酥油茶,蒙古族是咸奶茶,维吾尔族是奶子茶,在泡煮茶的过程中,都添加了当地人喜爱的佐料。
(5)引人入胜的茶之旅。中国的各类名茶,如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西湖龙井、峨眉茗芯大都出产于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与名胜名泉连在一起。青翠欲滴的茶园,坐落在丘壑松风、清泉激湍的环境中,清香荡漾、蝶舞莺歌,本身成了旅游品茶的胜地,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了茶文化旅游资源。
在竹林里,清溪名泉边,在瀑布下,茶园里或山道旁的茶亭中品茗赏景,心中的烦恼和都市的喧闹全然忘掉,心情怡然放飞,正如唐诗人卢仝所言:“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如能亲手采茶、制茶,到深山茶园领略田园生活,投入大自然怀抱,对于久住都市的城里人是现代的追求,一条条茶文化旅游线路成为理想的选择。
①西湖茶之旅。西湖是名茶龙井茶的产地,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新十景中龙井问茶、虎跑梦泉就是直接以茶、以水命名的,西湖西边群山皆产龙井,苏东坡在龙井茶极品产地——龙井狮子峰留下“老龙井”手迹,至今清晰可见。历代文人也留下不少有关龙井的诗篇。如明代屠隆“采取龙井水,还煮龙井茶。一杯入口宿醒解,耳畔飒飒来松风”。清乾隆则写下《采茶作歌》《坐龙井上烹茶偶成》等。近代,孙中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都到过西湖茶区,留下了不少佳作与诗篇,如陈毅《看西湖茶区》:“相约到梅家”“细看采新茶”,这些都是西湖茶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一首《龙井茶虎跑水》把西湖茶之旅演绎得十分生动有趣:“龙井茶虎跑水,绿茶清泉有多美。春茶为你洗风尘,胜似酒浆沁心肺。茶好水好情更好,香茶长留你心内。”
西湖茶之旅一日游,一般安排游西湖,在湖畔品茶观赏湖光山色。到西湖龙井茶叶公司总部看毛主席采过的茶树和纪念亭。到茶叶博物馆参观了解中国茶文化。到虎跑泉、龙井泉、龙井寺(老龙井)烹茶品茗。到胡公庙看乾隆皇帝所封的18棵御茶树。到梅家坞农家看龙井茶炒制。到茶科所看龙井茶机械化生产和大棚茶园。晚上品尝茶龙井虾仁等杭州名菜,观看《采茶舞曲》。
②蒙山茶之旅。四川蒙山峰峦挺拔,终日云雾缭绕,古木参天,寺院众多。蒙山最高的上清峰上有7棵“仙茶”,茶芽细长,味甘清,色黄碧,以其异谓之“仙茶”。相传为汉末甘霖普慧禅师所栽,故又称“汉茶”。蒙顶茶是中国茶叶史上最早的名茶,也是最早入贡的名茶,自唐代至清代一千多年一直作为贡茶。历代文人墨客留下颂扬蒙山茶的诗篇就有几十首,“蜀地茶称圣,蒙顶第一家”“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茶中故旧是蒙山”“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家”。
现在上蒙顶山修复了天梯古茶道,建立了茶史博物馆,还有保留传统手工艺制作蒙山茶的现代茶场(厂)。在蒙山一日茶之旅线路是:上清峰看七棵“仙茶”,品仙茶,听茶文化故事,观看茶艺表演,游茶山风光,午餐在山上品蒙山茶膳风味,餐后沿着天梯古茶道下至蒙山茶史博物馆,观看了解茶叶发展史,最后到蒙山茶场(厂)观看采茶、也可参与制茶,也可在师傅指导下自制,制出的茶可以带回赠送亲朋好友品尝,夜宿县城,在茶馆领略茶博士“绝活”。
当然全国黄山、庐山、峨眉山、武夷山等名山的茶文化旅游线路都各具特色:像井冈山则是红色之旅与茶文化绿色之旅有机结合的理想地;太湖碧螺春、阳羡茶和惠山二泉水、宜兴紫砂壶一线串联,则又是一项引人入胜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