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饮食的又一重要原则,体现了“人与天地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以来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了中国饮食鲜明的时序传统。首先,饮食要分时宜,随四季变化而易,《吕氏春秋》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咸以和软”。饮食还要适应“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四时皆宜平”的规则。如中国民间食粥随四季而异,春天食荠菜粥,夏季食绿豆汤、荷叶粥,秋天吃藕粥或地力粥,冬天吃羊肉粥、桂圆枣子粥。使人在季节变化中采用相反相成之法保持和顺,不至于失衡。
其次,中国饮食随时令节气,变化调理,冬补金,春补银,过了清明不见情。正月里闹元宵食元宵(小汤圆),夏至吃馄饨,端午吃粽子、咸鸭蛋,中秋赏月吃月饼,重阳登高吃重阳糕,冬至吃团子,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过年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无不是应着农历、合着农事展开。
再次,中国饮食原料也是四季分明,节令有别,不时不食。就看江南水乡的水鲜,春有刀鱼、鲚鱼、土婆鱼、菜花甲鱼、清明河豚;初夏白虾、子虾;夏鲢、秋鳊、冬青鱼、草鱼。“西风起,蟹脚硬,九月团脐(雌蟹),十月尖(雄蟹)”。什么时令吃什么水鲜,次序有规;家禽、家畜、瓜果、野蔬也都时有迭出,节令鲜明。夏天吃鹅,秋天吃童子鸡、吊稻鸡,冬天吃羊羔,烧羊汤。春天荠菜、马兰、枸杞头、香椿头,“立夏见三鲜”:蚕头、苋菜、蒜苗,“盛夏瓜果市”:西瓜、香瓜、黄瓜、南瓜……中秋桂花芋艿、板栗、百合、莲子、四角菱,“冬菜胜似夏肉”:“新米粥,酱萝卜,郎中先生见了哭。”(www.xing528.com)
不先时而食,指不食尚未成熟的东西,如杏、梅、桃、李……青而不熟不食,因含过量草酸丹宁,食之伤人;也不过时而食,指不食过了时令的某些食物,如清明后刀鱼骨刺变硬,易伤人,不宜食用。农历五月不食老韭,因其枯硬粗劣,不易消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