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园林景观的空间审美

中国旅游文化:园林景观的空间审美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观的空间组合要有大小开合、高低、疏密、明暗。特写景,园林中除布置大面积风景外,还应有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小巧玲珑、精雕细刻的景物,这就是特写景。借景,园林之妙在于借,就是把园外的景物巧妙组合到园内,以充实园内和空间,丰富园内景色,使园内外景色融会成一个整体。从生活风情中感受,既通过对人文景观的观赏去认识和体验某种社会生活,又通过体验生活风情更深入地感受人文景观当是旅游审美的重要方式。

中国旅游文化:园林景观的空间审美

1.观赏方法

景观线,即观赏风景的线路,是将园中佳景巧妙组织,能渐入佳境,又不重复雷同。景观线要曲折迂回,曲径方能通幽,步移景换,不断变化。内简外繁,引人入胜。景观的空间组合要有大小开合、高低、疏密、明暗

观赏点,观赏风景有动观和静观两种形式。一般观赏点要看到风景点的近景、中景、远景,还可看侧景和全景,要有层次感、立体感、变化感。

特写景,园林中除布置大面积风景外,还应有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小巧玲珑、精雕细刻的景物,这就是特写景。以小、精见长,目的是有利于游客观赏,丰富游客视觉,如特殊的植物、花木、盆景、叠石,水馆观鱼,碑刻雕塑,园林小品,如扬州小金山的枯木逢春。

2.造景领会

引景,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如山顶筑一亭子,游客必然想向山上登;岛中置一亭,游客必然想泛舟渡水去看一看;漏窗是通过泄景而引景,漏窗中一枝红杏过墙,必然引动游客透过漏窗入园详观。

点景,一说是点缀,比如漫游长堤之上,如果堤太长,会单调乏味,长堤中建一亭,作为点缀,必然调动游客游兴;二说是以一词一语点出景物特征和意境三亚的天涯海角是点在海边巨石上的,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是点在碑上的。其实两种说法又可融合,比如卢沟桥就是在桥头建一亭,内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刻。

借景,园林之妙在于借,就是把园外的景物巧妙组合到园内,以充实园内和空间,丰富园内景色,使园内外景色融会成一个整体。承德避暑山庄借了外面的山石景磬锤峰,还据此在园内修了一亭,康熙亲题“锤峰落照”匾额,于是内外呼应,成为康熙三十六景中的一景。再看这锤峰傍晚时倒影落入湖中,蔚为大观,于是借景成了实景。之后人们又将其和另外立于三冈之巅的亭“北枕双峰”“南山积雪”“四面云山”合在一起,四隅环立,遥相呼应,又成为造园艺术中对景的范例。借景有多种形式,《园冶》中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好处是“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

藏景,即园中园,可形成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对比效果,丰富景色,引起游客的神秘感。

3.自然美欣赏(www.xing528.com)

动静兼顾,静观,审美者以静止方式,全神贯注,让自己的意念渐融入客体世界,可以静观静,用静止的方式审视静止的事物;以静观动,用静止之法审视动态的景物,便于捕捉到观赏的对象,通过静止人和动态物二者的位置差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动观,审美者以步行、骑马、乘车等方式欣赏自然物。以动观静,欣赏者通过角度位置的不断变化,造成所观察到静止景物也在运动,给予静止景物以动态的美;以动观动,就使动景在转瞬即逝中变幻莫测,扑朔迷离,有万里春光收不尽之感。

登高凭临,借助高处优势,将远方大范围的整体景观尽收眼底,使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注重对比,将自然事物不同景物的形态、声音、色彩对比,指出事物自身的特征;将虚实景物对比,具体实物清晰和虚幻朦胧模糊景物对比,使自然景色画面有了层次感、纵深感。

情景交融,对自然审美的过程中,加入人的情性,使自然人格化、情感化,使眼中的自然万物有人的思维、人的行为、人的情感。

4.人工美欣赏

社会意蕴中把握,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了审美要求,人工美必然蕴含着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而且成为人类生活的背景,构成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还让人们走进历史,探究其源头及演进。

从具体特征中欣赏建筑书画、雕塑、工艺、园艺等,其内容主要表现于从各自的功能、技术、艺术上,从内容出发,可以领略到它们的具体特征。

从与自然的关系中领略,人文景观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尤其是自然环境,一处看似并无独特之处的人文景观如果联系周围自然环境,就会大放异彩。

从生活风情中感受,既通过对人文景观的观赏去认识和体验某种社会生活,又通过体验生活风情更深入地感受人文景观当是旅游审美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生活形态,由此出发就会立体把握人文景观的外壳,更会感受到它的脉搏和血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