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在一些旅游产业开发较为深入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淡旺两季的游客流量落差,更好地保护当地旅游环境,通常在节庆日才会出现的民族服饰、仪式活动,已逐渐成为日常的旅游服务项目。显然,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习俗,是每一个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与汉文化极为注重春节的风俗类似,我国少数民族大多也将过年看作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由于春节一般又是旅游客流量的高峰,我国少数民族的过年习俗对于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自然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以下介绍即以此为主线,尤其注重其中具有鲜明特色、与汉民族春节习俗迥异其趣的地方。
1.满族
年节将近时,满族人民即开始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除夕当天,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大年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除夕夜包饺子,满族讲究褶子多为好。包好后,按惯例在子时煮熟,有的饺子里边包上铜钱,据说吃到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相伴。春节要拜两次,除夕晚上拜一次,是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是为迎新春。旗人在春节还有许多喜庆活动,如除夕前,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等。
2.朝鲜族
在过年期间,朝鲜族人民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守岁,通宵达旦。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弹伽耶琴、吹洞箫是除夕守岁时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便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春节期间,朝鲜族不分男女老少,都纵情歌舞,还有压跳板、拔河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比赛活动。正月十五晚上,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庆祝集会。大家会推选出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唢呐载歌载舞。
3.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人民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除夕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大年初一,人人穿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打猎舞、“红果”舞和“黑熊搏斗”舞。
4.赫哲族
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是赫哲族人在年前必做的事。正月初一当天,姑娘、妇女和孩子们要穿上极具民族特色的绣有云边的美丽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热情的赫哲族人会用“鱼宴”款待新年拜访的客人。最有民族风味的代表性菜肴包括:酸辣风味生鱼、川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等。在春节期间,赫哲族民间诗人会向族人献诗、讲故事。“摸瞎糊”“掷骨头”是赫哲族妇女们在春节时必不可少的游乐项目。青少年则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举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5.蒙古族
与其他民族过春节类似,蒙古族都在除夕夜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夜最具民族特色的菜肴是“手把肉”,有合家团圆、家族兴旺之意。正月初一凌晨,家中晚辈都要按惯例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骏马,互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还利用这一机会举行赛马比赛。
6.纳西族
正月新春,纳西族人要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7.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有与汉族春节极为相似的节日——“诺若孜”节。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当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同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www.xing528.com)
8.布依族
布依族人每年一到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皆熏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米粑粑、米花,并缝制新衣和手帕。与汉族的祭灶日类似,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布依族也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并请人写对联,贴门神、年画。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
大年初一天刚亮,布依族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奔向河边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被视作是族中最勤劳、最幸福的人,这一风俗也有预兆丰年之意。此外,布依族人在大年初一的白天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自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开始串门拜年。过年期间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机会,他们会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姐妹箫、铜鼓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跳“打花包”舞。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9.土家族
按照土家族的风俗,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在家中老人旁,听老人讲故事,守岁直到天明。过节期间最有名的菜肴是“红曲鱼”,有“富富有余”之意;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正月初三,土家族村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土家族在过年期间还要举行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10.壮族
壮族过年时间较短。从除夕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除夕前回家。除夕当天,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作“迎新火”。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和粉精肉,并做叉烧肉等传统佳肴。年夜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等声名远播的菜品。此外,与汉族不同,壮族的习俗是在春节包粽子。吃完年夜饭后,几乎家家都要守岁,但一般不会通宵达旦,半夜燃放鞭炮后,便各自就寝。
正月初一、初二两天是到亲朋家拜年的日子,客人进屋,必吃粽子。与汉族的粽子不同,壮族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壮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过年期间,壮族青年男女大多会通过对歌,寻找自己心爱的伴侣。此外,还有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一系列节日喜庆活动。
11.哈尼族
除夕当天,哈尼族妇女都忙着做糍粑,小伙子则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荡秋千是哈尼族男女老少在春节期间最为喜好的活动。在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哈尼族支系卡多人将新年定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卡多人民就把这一天定为新一年的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12.仡佬族
与其他所有民族都不同,仡佬族人民是将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定为“仡佬年”。这与仡佬族人民生活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严寒地带,每年到农历三月时,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算到来。仡佬族认为,在每年农历三月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13.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是其民族食品,包括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维吾尔族人民在重大节日时几乎家家都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还有:瑶族的七月半春节和“耕作戏”、藏族的“跳神会”、彝族的“阿细跳月”集会、苗族的“客家年”、京族的“买新水”、东乡族的“打土仗”、景颇族的“打靶”比赛、拉祜族的“扩塔”节、高山族吃“长年菜”、侗族的“鱼年宴”、黎族的“贺年歌”等,这些都是我们今日发展旅游业可以倚重的宝贵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