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庙建筑的历史远比宗教建筑久长,在内蒙古、辽宁、浙江等地发现的一批最早的祭坛和神庙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原始社会已有祭祀活动,《史记》记载,黄帝多次封土为坛,祭祀鬼神山川,称为“封禅”。西安半坡村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大房子”基址,从遗址准确的南北方位、整齐的柱网排列和巨大的空间推测,应当是部落集会和祭祀的场所,即庙的开始。商周非常重视祭祀,祭礼是周礼的主要部分。《考工记》记载,夏有世室,商有重屋,周有明堂,这些都是礼制祭祀建筑。秦时称“口”,它可能是坛,也可能是庙,还可能是坛(高台)上建殿的坛庙混合建筑。汉代坛庙分开,也开始确立祭祀的礼仪等级。以后各代坛庙数量日益增多,制度日益完善。
元朝统治者按蒙古旧俗祭祀神,对中国传统的坛庙不太重视。明朝则是修复旧礼、兴建坛庙的鼎盛期。《明史·礼制》中载人祀典的坛庙有数十种,修建南京、北京时,把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列为与宫室、城池同等重要而一并兴建。府县列为通祀的坛庙有山川坛、社稷坛、厉坛、城隍庙、孔庙等多种。各地还根据地方特点修建种种神庙,如苏州一带有吴地早期开拓者之庙“泰伯庙”,有助吴王兴国的功臣伍子胥之庙,沿海各地有海上保护女神天妃(妈祖)之庙,等等。其他如东岳庙、关帝庙、八蜡庙、文昌祠、龙王庙、水神庙等都是任意起造,只要不是有碍封建秩序,官府就不加制止。一些边疆卫所城内还有与战争有关的神祠供祭拜,以便使军民得到精神寄托。至于官员及其后裔所建家庙,则更是遍布全国。
中国古代习用土葬,坟丘的形成始于战国时代,此后,形成一种文化风俗。坟墓在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告慰、思念、敬重,甚至是期盼。中国古代先民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君王卿侯官宦富豪尤甚,由此逐渐形成了严苛烦冗的丧葬礼仪和宏丽的陵墓建筑。帝王的坟墓一般都规模浩大,被称为“陵墓”。一些皇后的坟墓也可称为“陵”,如清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嫔妃、王公大臣、将军名士以及黎民百姓等的坟墓则无权享受这种称号。近现代之后,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纪念与颂扬,对其坟墓也称为陵,如中山陵。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至今地面有迹可循、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100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谨、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地面无标志。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曾发现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达十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陕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阳附近,尚未发现确切地点,陵址不详。战国时期陵墓开始形成巨大坟丘,设有固定陵区。秦始皇陵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规模巨大,封土很高,围绕陵丘设内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据记载,地下寝宫装饰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汉代帝王陵墓多于陵侧建城邑,称为陵邑。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由于帝王谒陵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同时陵外设置斋戒、驻跸用的下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北宋除徽宗、钦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市,规模小于唐陵。南宋建都临安,仍拟还都汴梁,故帝王灵柩暂厝绍兴,称攒宫。元代帝王死后,葬于漠北起辇谷,按蒙古族习俗,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及地面建筑,因此至今陵址难寻。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其余各帝陵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轴线布置宝顶、方城、明楼、石五供、棂星门、祾恩殿、祾恩门等一组建筑,在整个陵区前设置总神道,建石像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清代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清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1.天坛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与故宫同时修建,面积约270万平方米,位于北京正阳门南,是明清两代帝王春分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祈天的地方。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征“天圆地方”。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木构建筑,矗立于祈谷坛上的中心建筑祈年殿最受人们关注。这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高32米、直径24.2米,初名大祀殿,后曾名大享殿。大殿宝顶的一根短柱,代表着皇家的“一统天下”;殿中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殿高九丈,取意九九阳数之极;中层金柱12根,象征一年12个月;殿顶周长30丈,表示一月30天;外层有檐柱12根,象征一日12个时辰;内、外层柱数相加为24柱,象征一年24节令;三层相加有柱28根,象征天上28星宿;再加上顶部8根童子柱,为36柱,象征36天罡。
天坛
同样有诸多数字学问的还有园内的圜丘坛。始建于嘉靖九年(1531)的圜丘坛,亦称圜丘、圜丘坛、祭天台、拜天台,是皇帝祭天的场所。坛高一丈六,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均有九级台阶。这里随处可求的是九,它在中国古代是个代表至尊至贵的极数。三层直径相加是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从中心圆形大理石向外,三层台面每层都铺有9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为1 8块,第三环为27块,到第九环为8 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到第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第十九环的17l块到第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总计378个“九”,共3402块,象征九重天。
天坛圜丘北面,是作为收藏神牌之处的皇穹宇,它外部的圆形围墙就是有“传声墙”之称的著名的回音壁。同样以音学效果闻名的还有三音石,其奇妙回音,有“人间私语,天闻若雷”之说。其他像存放皇天上帝神牌的皇乾殿(亦称祁谷坛寝宫),俗称七十二连房的长廊,坐落天坛西隅的斋宫,连接南面圆丘坛与北面祈年殿两组建筑的丹陛桥(亦称海墁大道、神道),以及相传于1420年所植的九龙柏,皆有可供游玩观赏之处。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奇特装饰瑰丽,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在世界上享有极大的声誉。
2.孔庙、孔府与孔林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规制和特点;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发展;5000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10余万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万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态学的活文物。1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器最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国罕有的传世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纺织艺术具有重要价值。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最为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孔庙、孔林、孔府既是中国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征和标志,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
2000多年来,曲阜孔庙旋毁旋修,从未废弃,在国家的保护下,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近的庞大建筑群,延时之久,记载之丰,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www.xing528.com)
孔林又称至圣林(因孔子曾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故名“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地。孔子于鲁哀公17年(前479)去世,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就是现在孔林所处的位置。在以后的2000多年里,葬埋从未间断,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曲阜孔庙
孔林现占地3000余亩,有坟冢10万余座,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可以说是一座天然植物园。相传孔子去世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林内现有各类古树名木10万余株,上千类花草树木。孔林又称得上名副其实的露天博物馆。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各种墓碑、题记4000余块,石仪、门坊300余座。除一批著名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格非、吴宽、黄养正、严嵩、孔尚任、桂馥、翁方钢、何绍基、阮元、施润章、康有为等著名人士及孔子嫡系后裔题写的墓碑文。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生物学价值。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秦始皇陵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08年营建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据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调了70万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千米,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千米。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两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4.北京十三陵
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千米的小盆地上,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的13个皇帝、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等的陵墓群。陵区原来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屹立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陵区内有长达10多公里的神路。神路最南端有一座石牌坊,名为“棂星门”,俗称“龙凤门”,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所建,由汉白玉砌成,夹柱石上雕刻麒麟、狮子、龙和怪兽,云腾浪涌,神态逼真,门上端额枋上雕刻的云纹,给人以柔美飘逸之感。此座牌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筑。
营建了18年的长陵位于天寿山中峰以下,是永乐帝和徐皇后的陵墓。长陵有一个和故宫太和殿相媲美的祾恩殿,殿阔66.75米,进深29.3l米,最令人称奇的是殿内的32根金丝楠木明柱,柱高14.3米,直径1.7米,祾恩殿后的建筑是明楼,又称宝顶,宝顶之下就是墓主的地下宫殿。明十三陵中只有定陵的地下宫殿被发掘出来,是唯一可以目睹的。
定陵位于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神宗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陵寝。定陵地宫面积达到了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其中的石板巨门为整块条石,上面的花鸟人物几乎和真人真鸟一样大小;地宫中又分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人行其中,凉气扑面,环视地宫苍穹,感觉异常深远。从地宫中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其中的金冠、凤冠为绝世珍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