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长城与城堡的历史

中国旅游文化:长城与城堡的历史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汉文帝到汉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10000千米的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明长城主要包括城墙、敌台、烽堠、关隘等建筑。烽堠一般建在山岭高地上,大部分建在长城内侧,也有少数前哨建在外侧,形式与构造和敌台相似。嘉峪关关城属城外有城、重关重城的构制,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中国旅游文化:长城与城堡的历史

1.长城

中国长城自东到西蜿蜒于北国高山峻岭之上、茫茫沙漠之间,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

(1)长城的历史变迁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根据历史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3000余千米,史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是由城墙、敌楼、关楼、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又称长墙、长垣

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秦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秦长城现只有遗迹残存。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汉文帝到汉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10000千米的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年间,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千米的边墙。

明长城主要包括城墙、敌台、烽堠、关隘等建筑。城墙选址一般在高地、陡崖、山脊上,尽量利用自然地势以增加其险要性。其中位于河北省和山西省境内的许多段落,都是沿山脊蜿蜒上下,曲折迂回,气势特别宏阔。敌台即城墙上驻兵的哨楼,间距30~100米不等,有空心和实心两种。空心敌台一般高两层,下层驻兵,且通城墙顶部,上层建铺房,为守卫的处所,四周建有雉堞。烽堠即烽火台,为报警用的独立台墩,有些外面围以小城,有些只是单独建造。烽堠一般建在山岭高地上,大部分建在长城内侧,也有少数前哨建在外侧,形式与构造和敌台相似。关隘为险要交通孔道的防御组群,由驻兵的城堡、出入的关城、密集的烽堠、敌台和多道城墙组成,关隘是其主体,另建有瓮城、城楼、角楼、敌楼、铺房等,两侧与长城相连。现存著名关隘有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古北口、雁门关等。这些关隘地形险要,建筑雄伟,也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和司马台、慕田峪与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长城还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长城的典型建筑

①八达岭长城

长城

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古代长城的典型代表,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得最早的地段,中国长城博物馆也建于此。它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处于太行山与燕山交界的关沟北口(关沟是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一条通道)。八达岭长城的核心是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京张公路从城门中通过,为通往北京的咽喉。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延伸出高低起伏、曲折连绵的万里长城。

②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连的辽西走廊西端。它北倚燕山余脉,东南临渤海湾,当山海之会,因以为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在此筑长城并设置关隘,以防蒙古势力的侵扰。当时又将西面的汉古渝关移此,故后来亦称渝关、临渝关,还有榆关之称(古渝关)。山海关为万里长城东部最大的关隘,号称“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矗立于山海之间的狭长地带上,依山面海,形势险要。城高14米,厚7米,长4000米,砖石包砌,与万里长城连成一体,十分坚固。城楼九脊重檐,伟拔高耸。有四座主要城门:东为镇东门,南为望洋门,西为迎恩门,北为威远门。在东西两门外,还有延伸而出用以加强防卫的城圈,叫作罗城。全城四周水池环绕,东面还加设夹池。各个城门前原都有吊桥横于池上,今已废。城外有南北两翼城与主关相依,高处设烟墩(烽火台)、营盘,南面有入海石城老龙头。各部彼此呼应,互成掎角之势,形成一套完整的古代城堡防御体系。

山海关的保存大体完整,其中保存最好的是东门。在箭楼西面二楼棂窗上悬挂着白底黑字的巨幅匾额,镌刻着“天下第一关”五个行楷大字,字高达1.6米,笔力沉雄顿挫,别具一格。

③嘉峪关(www.xing528.com)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河西走廊的中部,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重关,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嘉峪关关城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在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有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致远,安定西陲。在两门外各有一瓮城围护。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嘉峪关关城属城外有城、重关重城的构制,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2.城堡

城堡的本义是指在冲要地点建立的起防守作用的小城镇,也称“城”“堡”“障”,是与长城紧密相关的军事防御设施。它们多数建在长城内外不远处,个别的也有离长城较远的,但一般都是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地方。这些建筑设置主要是驻兵防守用,与传递军情的墩台不同,与州、城也不同。城堡是纯军事设置,形制较为划一,规模也较小,有些住有少量居民,有些根本不住居民。城堡与障堠虽然都是用来驻防的,但还略有不同:障堠规模较小,城堡较大。城堡周围还有城墙环绕。有的城堡里还设有烟墩,巧妙地将防守战斗与通信报警联系在一起

(1)南京中华门古城堡

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为江苏省南京市古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设计巧妙,结构完整,有三道瓮城、四道拱门,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有藏兵洞27个,战时用以储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东西两侧马道陡峻壮阔,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1995年,结合中华路、雨花路改造,南京市政府在中华门城堡周围,建成了中华门广场。

(2)石碉楼式城堡

石碉建筑发源于四川西北部地区。

长江上游的岷江水穿过四川阿坝州向东流去,墨尔多神山横亘在与阿坝州相邻的甘孜州境内,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嘉绒藏族羌族生活的栖息地,大大小小的嘉绒藏寨和羌族村寨撒落在岷江水畔和墨尔多神山的腹地

中华门城堡

嘉绒藏族和羌族把他们居住的石砌建筑统称为碉,主要由石碉房和石碉楼两大类组成。在中国古代,石碉房称为石室,石碉楼则叫作邛笼。在岷江的高山峡谷和墨尔多神山下,那些外形呈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乃至十一角、十三角的高大石碉楼或高踞山岭之巅,或雄峙危崖之上,或扼守要塞之冲,或守山川形胜之险,或傍土司头人官寨衙署,山山岭岭、村村寨寨无处不有。这些石碉低则二三十米,高则四五十米,像高耸的金字塔直刺天穹。石碉建筑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

石碉与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系。这里是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带,采用这种石头房屋墙体比较厚,冬温夏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用功能,再有就是小窗有防风、抗敌之效。根据考古发掘测定,在4000多年以前就有这种石建筑的房屋了。

石碉楼的军事价值异常突出。清乾隆年间大小金川等地战事不断,土司之争曾导致清朝廷三次出兵进行征剿。大小金川战役用兵历时13年,动用17省兵力,耗银7000万两,让号称盛世的乾隆朝廷为之国库一空,亲王温福亦阵亡其地;最终还是在嘉绒藏族其他土司军队的协助下,才结束了这场战争

在阿坝州和甘孜州,土司官寨是这里最为显赫的建筑。不管是土司、头人、守备,还是千总都建有官寨碉楼。这些官寨的碉楼主要功能是遇警时的军事防御,平时则作为土司权力地位的象征,并且是土司祭祀自然神灵和占卜的神坛。土司寨碉的大小高低往往与土司的等级、权力、地位有关,从外观形制上可判断出土司的等级和势力的大小。

(3)海龙

贵州省遵义市不远,有一座大山,高耸入云,四周群山峰峦拱卫,它三面都是百丈悬崖陡壁,只有后山一线窄径可攀登,山顶却有一片宽约十里较平坦的地面,满布昔日统治者(土司)的宫殿、水牢、校场的遗址废墟。从山脚到山顶,到处矗立着石砌的城墙、碉堡、箭楼,还有古代滚石、檑木、强弩、硬弓控制的咽喉通道,这里就是中国最大、最雄伟、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战争城堡——海龙囤。海龙囤建筑在又高又陡的山坡上,城墙用巨石砌成,巨石垒成的关口、城堡地势险要。明代万历年间震动天下的“平播之役”也是在这里爆发和终结。

海龙囤这个宏大的古代城堡已有700多年历史。南宋时,蒙古铁骑从云南挥师东袭,将到播州(今遵义),宋朝廷派大臣领兵到此御敌,“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选择天险龙岩山构筑军事营垒,建“龙岩新城”,筑关隘、城墙、楼宇,积粮草,专为抵抗元军兵马,但元军并未到播州。城堡经历代修建,却成了杨氏土司统治剥削苗、汉族老百姓的牢固巢穴。

到明万历年间,土司杨应龙势力扩张,野心割据,“所居饰以龙凤,僭拟至尊,令州人称己为千岁,子朝栋为后主”。这个“土皇帝”善用兵、亦能文,自书对联:“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擎日月。海龙囤上,半朝天子镇乾坤。”他纵兵侵掠四邻州县,贵州、四川地方官员向明朝廷告其谋反。明帝从各州省再调集战将和24万兵马,极力攻打。打了将近半年,才攻入杨应龙的龙廷宫殿。如今这些宫殿遗址被荒草杂树围绕,但威风仍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