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宗教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宗教从它产生开始,就充满着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想象,是人类在现实中遭受的苦难或达不到的理想的抗议和慰藉。艺术是人类感情的系统化、形象化,是想象的物化形象。宗教感情和艺术感情有许多接近的地方,它们都可以是人生幸福和积极力量的肯定,都可以使人在想象中得到满足和激励。“艺术可以从宗教中获得深厚的热情的灌溉,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是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我国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说,所以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往往是宗教艺术。
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在传播教义的过程中,也用形象化的实物和艺术形式来进行宣传,从而创造出许多灿烂的艺术瑰宝。印度的佛教艺术,如以雕塑为主的犍陀罗艺术、佛教造像、绘画等都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佛教艺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中国文化精神相互融合、交流,引导佛教艺术追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美好和谐的审美意境。因此,中国的佛教艺术是要寻找克服人与自然、社会对立与分裂的途径,旨在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增强了人存在的丰富性,使其成为怡心养性的享受。由于中国地域博大,各地区的文化特征差异也较大,因而使印度的佛教艺术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和审美思想的影响,并促使中国佛教艺术呈现出风格多样化的特点。
中国的佛教艺术可以分为五大类:佛教建筑艺术、佛教雕塑艺术、佛教绘画艺术、佛教音乐艺术、佛教文学。
1.佛教建筑艺术
它包括寺庙艺术、佛塔艺术、石窟艺术、经幢艺术等,这里着重介绍石窟艺术。石窟艺术起源于古印度,是最古老的佛教建筑艺术。它原是指开凿于山石、岩壁间的洞窟,供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坐禅或苦修的石室,在印度称为“石窟寺”或“僧伽蓝”。石窟艺术被汉地中原文化逐步接纳、融合与改造,使石窟由单一性洞窟“僧伽蓝”的功能发展成为集建筑、雕塑与壁画一体的佛教石窟文化综合体。中国的石窟艺术成为世界上佛教石窟艺术最为繁荣和发达的部分,其开凿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四大石窟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各有特色,是众多海内外旅游者参观、朝拜的对象,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2.佛教雕塑艺术
它也源出于印度,粗犷、奔放且激动人心是印度雕塑艺术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它们注意的是宗教气氛的创造和故事情节的宗教意义,不顾及人物的比例和形象的和谐。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雕塑也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质的佛教雕塑艺术。首先,中国内地的雕刻造像与印度佛教雕刻有外形上的区别。印度多裸像,中国却没有,只是服饰上稍微透明一些。它反映了两国不同的伦理观念和审美意识。佛教宣传禁欲,但不禁止在艺术中表现人体美。中国因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非礼勿视,非礼勿为,故中国的雕刻造像多体现一种庄严、安静、平和、优雅的态势。其次,中国还独创了泥塑佛像艺术、造像碑、石刻经幢等佛教艺术形式。如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有很多彩塑,是佛教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在佛教的雕塑艺术中,佛教造像(雕像和塑像)占了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最有吸引力的观赏景观。我国现存的比较典型的佛像珍品很多,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四川乐山大佛;我国最早的石刻佛像——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佛像;我国最大的木雕弥勒像——北京雍和宫的一尊独木雕佛;世界最高的青铜大佛——香港大屿山木鱼峰顶的释迦牟尼坐像;我国最大的铸造铜卧佛——北京卧佛寺内的释迦牟尼涅槃像、我国目前最大的石刻卧佛——重庆潼南区马龙山石刻卧佛;上海玉佛寺的大玉佛像。近年来,我国各地又建造了不少佛像,如无锡灵山大佛,对丰富当地旅游景观、增强旅游吸引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佛教绘画艺术
佛教绘画是佛教引发信仰热忱、扩大宣传影响的一种重要工具。它不仅可以形象地传播佛教教义,也可以供佛教徒礼拜敬奉,并可作寺院殿堂装饰之用。
中国绘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独立的发展。佛教绘画艺术传入中国之后,推动了中国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使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绚烂局面,产生了原中国绘画所没有的佛教壁画。佛教壁画的线条流畅飞动,富有旋律美,抒情意味浓,色彩绚丽,晕染技巧很高,已成为佛教绘画的主要部分。佛教壁画的内容有以下几种:一是以讲述释迦牟尼前世修行为主的本生故事画,这类故事大多生动有趣、情节曲折;二是讲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本行故事画,这类故事是释迦牟尼一生中各个阶段形象的综合,从他出生、王太子的生活、到出家修道、直到成佛、涅槃前后的生平事迹;三是宣传佛教因果报应的因缘故事;四是经变画,即是用绘画形式将佛经内容表现出来的画;五是许多附会“灵异”“圣迹”的传说和故事的佛教故事画;六是佛教史迹故事画,如《张骞出使西域图》《五台山图》等;七是描绘佛、菩萨、罗汉诸像为主的尊像图;八是供奉人图,即出钱建寺开窟、敬事“佛宝”的人的画像。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是最有代表性的,绘制精巧,形象生动,是千百年来无数艺人长年累月精心创造的结晶,今天已成为重要的佛教旅游资源。
帛画也是佛教绘画的一种,是在布上和丝织品上的画。它所描绘的也是佛教的题材,如佛、菩萨、天王、力士像以及经变画、说法画等。现今在我国内地能见到的汉地佛教帛画已不多,而流行在藏族地区的藏传佛教帛画——唐卡却很多,这是一种画在布上和丝织品上的宗教卷轴画,其题材比较广泛,便于携带,不仅受到信徒的崇敬,还可作为绝好的旅游纪念品。
4.佛教音乐艺术
音乐是一种通过演唱、演奏,让听众有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它是一种直接诉诸感觉、最易引起心弦共鸣的艺术形式,有时它能令人热血澎湃或情思绵延,有时能诱人击节顿足,甚至翩然起舞。佛教音乐是一种主要用来渲染和加强宗教仪式的气氛和效果,起到澄清杂念、净洁心灵作用的宗教音乐。它是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中国的佛教音乐源于古印度,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融会整合,与悠久的宫廷音乐、道教音乐、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以“悠、和、淡、静”为特征的独特风格。我国唐代佛教空前隆盛,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唱、演奏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并且完成了汉化。唐代佛曲名目甚多,敦煌莫高窟中保存有大批文书,其中有大量的佛曲,如《婆罗门》《悉昙颂》《好住娘》《散花乐》《归去来》《太子五更传》等。现今,我国佛教音乐中较具特色的有北京智化寺的京音乐、潮汕庙堂音乐、福建南音、开封大相国寺音乐等。它们以其深邃的宗教意识、独特的音乐风格、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宗教音乐艺术中的一块瑰宝,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魅力。如佛事中放焰火的音乐,据传有九板十三腔,完全不同的唱腔旋律有几十种,它实际上相当于一出音乐清唱剧。(www.xing528.com)
5.佛教文学
佛教的传入,使中国文学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体验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局面。佛教文学则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佛典文学、本土僧侣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由中国文人创作的受佛教影响的文学作品。
佛典,也称为佛经,原是佛教传教的文字记录。佛祖释迦牟尼在说法布道的45年间,留下了大量的思想和语言。在他死后,众弟子加以整理形成了最初的佛典。后各教派又把自己的思想主张教育民众,扩大影响,又创造了更多的经典。据《大藏经》所载,佛经的总数约在两万卷以上。为了达到教化大众、扩大佛教影响的目的,佛经需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形象生动化,使语言流畅与优美,因而佛典常常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佛典三藏分为十二部经,其中有四部可以看作是以文学故事的形式来表达佛教理义的,如《本生经》《本事经》《因缘经》《譬喻经》,此外其他部经中也含有大量的文学故事,特别是叙述佛教生平事迹的各种故事。这些故事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丰富的佛典文学体系。其中,一部分是说佛陀前世修行以至轮回的故事;一部分是对佛陀在世时的种种事迹的记载(称为佛传文学);还有一类是譬喻文学。在藏经的十二部经中,譬喻作为独立的一部,专用载录表现“英雄行为故事”。在我国影响最大的譬喻经典当属《贤愚经》和《百喻经》。即使在正式的大乘,也含有丰富的文学成分,如《华严经》讲述佛成道后在各地借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显示因行果德、表达佛教宗旨的事迹,其中有一段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讲的是善财童子在文殊的指引下,学法求法,遍处寻访,遇到五十三位师父,直到最后参悟佛法的故事。该故事表现了大乘佛教宏通顺世的思想,后成了佛教艺术经常采用的经典题材之一。
为了保存佛教,古代印度把经文刻写在贝多罗树叶(贝多罗树是在南印度、缅甸和斯里兰卡常见的一种阔叶棕榈树,叶长肥硕厚实),称为贝叶经。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的贝叶经被带入我国,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石经,是指为使佛经流传久远、佛法永存而在石头上刻写的佛经。《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是研究佛教历史和典籍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我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开始渗透到中国思想界,而佛理也引入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佛理诗。东晋初年,最著名的佛理诗作家是支遁,现存诗歌有18首,多是弘扬佛法、描述佛事之作。慧远是东晋后期的佛教领袖,也颇具文才。他的诗今存两首,一是《报罗什偈》,劝勉当时北方经学大师鸠罗摩什,告其勿归天竺;一首《庐山东林杂诗》,意境恬静,融理于景。我国山水诗的创始人东晋谢灵运继支遁的路子,进一步将山水与佛理结合,正式创立山水诗派。唐代佛教达到鼎盛阶段,同时佛教诗歌创作也进入高潮。许多诗人都亲佛,僧侣中习诗者也甚众。因而使唐诗留下了丰富的佛教印迹,同时也促进了唐诗的发展和兴盛。唐代受佛教禅宗影响而作诗并获最高成就的首推王维,其次是柳宗元。唐代的另一派诗,即通俗派诗,也受佛教影响较大。创作主要以僧侣诗人为主,如王梵志、寒山、拾得等。再就是白居易,晚年住龙门香山寺,号香山居士,将佛门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香山寺二绝》中写着:“空门寂静老人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这表达了他任运随缘、悠优自行的情趣和对人生纵逝的悲叹。宋元明清时期,佛教诗歌也长盛不衰。总之,佛教对诗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它给中国诗歌提供了广泛的素材、特殊的意境和语言,引导建立了一种明白晓畅的诗风,加深了诗歌的意义深度,促成了理趣诗的发展。此外,它还滋育了大批优秀诗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典诗坛。
除了诗歌外,颂偈(一种特殊形态的诗)、散文(檄文、愿文、忏文、记叙文文体)、变文、宝卷、小说、戏曲等也受到佛教的影响。例如,白居易写的《赞佛偈》:“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堂堂巍巍,为天人师。故我礼足,赞叹为依。”表达了对佛的颂赞。禅宗六祖慧能的示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揭示了佛理,在禅门中被视作经典之作。散文中比较特殊的是一些檄文,它能主动地采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法,突破一般散文纪实、议论的界限,尽可能地渲染文采,大胆想象,使其更具吸引力。如释智静的《檄魔文》,文中大段地描写法王与天魔两阵对垒的场面,最后是劝谏天魔改往修来,幡然归顺;忏文和愿文是佛教文学中特有的体裁类型,都是向崇高、神圣的对象倾诉心情的文章。如简文帝的《六根忏文》、梁武帝的《金刚般若忏文》、梁简文帝的《四月八日度人出家愿文》、卢思道的《北齐辽阳山寺愿文》等。在记叙文体中,记叙佛教事迹的,如慧远的《庐山记》、白居易的《画西方帧记》、柳宗元的《柳州复大云寺记》《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等。变文是将佛典原文变更改做的作品,如中唐时期唐玄宗的《降魔变文》、孟棨的《目连变》等。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也不小,佛教的思想和佛教文学题材一直是中国小说创作的源泉之一。例如,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等是出自印度佛教故事的;《西游记》的大量素材都与佛教史迹、故事有关,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招亲与流沙河沙僧的事,源于佛典及《玄奘法师传》;中国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充满了佛教色彩,其前后有两段诗将所有的内容作了框架和总结,前一段诗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一书之总纲;尾部的一段诗为:“阀阅遗书思惘然,谁知天道有循环。西门豪横难存嗣,敬济癫狂定被歼。楼月善良终有寿,瓶梅淫佚早归泉。可怪金莲遭恶报,遗臭千年作话传。”主要人物的命运都依前诗所言,进入到业报循环的圈子。佛教对戏曲的影响也很大,佛教的大量素材为中国传统戏曲所采用,如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西游记杂剧》《哪吒三变》《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等,都取材于印度佛教故事。
6.佛教名山景观
我国有很多佛教名山,它们大多是当今的旅游胜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四大佛教名山,即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和安徽九华山。
(1)五台山坐落在山西省北部,距太原市230公里,以清秀的高山自然风光和灿烂的佛教文化艺术著称。山中寺庙众多,有的小巧、有的精制、有的雄伟、有的肃穆。全山以东、南、西、北、中五座平台形的山峰环抱而成。五峰之外,称台外,有寺庙八座;五峰之内,称台内,有寺庙三十九座。以佛光寺(创建于471—499年间)、南禅寺(782年重建)、显通寺(创建于58—75年)等最为有名。众多的寺庙成为佛教善男信女们烧香拜佛的好地方,同时也为中国佛教的研究提供了条件。五台山的标志是位于塔院寺内的藏式舍利塔,塔高六十多米,极为庄严雄伟。一百单八级台阶直通顶端,气势雄伟,登顶远望,美景尽收眼底,为全山远眺最佳之处。主峰“北台顶”,有“华北屋脊”之称,海拔高度2 893米,绝妙之处在于峰上阴冷之处,有终年不会融化的“万年冰”,峰峦层叠,林木耸翠,夏季凉爽宜人,为旅游避暑胜地,故有“清凉佛国”之称。它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寺和藏传佛寺的名山,既有汉地佛教寺庙,又有喇嘛庙的佛教名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2)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东的莲花洋中,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岛,长约8 600米,宽约500米,面积12.5平方公里。山上石洞奇古,寺庙众多,素有“海天佛国”“蓬莱仙境”之称。据传唐代大中年间(846)天竺僧人上岛亲睹菩萨显灵说法,并让以七色宝石。佛教相传,观音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因此,普陀山被传为海天佛国。南宋绍兴元年(1131)岛上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从此,普陀山即为观音显灵的道场,又为佛教禅宗的圣地。最盛时,大小佛寺达三百余座,烟雨楼台,浪声梵音,山海兼胜,名满海内。现存主要景点有建于宋代的普济寺,建于明代的法雨寺等。普济寺之大圆通殿内供奉毗卢观音,像高8.8米,其四周是观音三十二化身,为观音大士道场所特有。岛上岩石属花岗岩,因风化海蚀而千奇百怪,形神各异。槃陀石被誉为“天下第一石”。槃陀石植被丰茂,远望一片锦绣。奇花异草,时有所见,尤以芬芳素雅的普陀水仙最为人们喜欢。每年在观音诞生日(农历三月十九日)、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日)和涅槃日(农历九月十九日)佛事活动最盛。它是近代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道场。
(3)峨眉山雄踞四川盆地西南缘,因山势逶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绝”故名。又因气候暖湿,降水丰富,植被繁茂,水景众多,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峨眉山寺庙众多,佛事频繁,如山下第一寺院报国寺,入山第一大寺伏虎寺,山上最大寺院万年寺。据传,此山乃普贤菩萨显道之道场。主山峰最高之处为金顶,海拔3 077米。山路沿途有五支猴群,约五百只,常聚集路旁与游人戏耍、讨食,在佛堂内随香客叩头拜佛,被称为“猴居士”。金顶上有四大奇观:佛光、云海、日出及圣灯。在风平云静的午后和日落之前,人站在金顶山崖观望云层,可见到一圈彩色艳丽的光环,不时依稀出现本人的头像,人称之为金顶佛光。实际上,这是大气中的一种光学现象,是由于衍射作用所引起。由于峨眉山垂直高度大,山上和山下的气温差异大,因而可以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植被带,人们称为垂直景观带。人们从山下走到山上,等于经历了不同的季节变化。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境,属黄山西脉。山有九十九峰,面积百余平方公里。唐以前原名九子山,因李白三游九子山,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又以山有九峰如莲花,故易名九华。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有许多名胜古迹、幽洞深潭,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相传唐开元、天宝年间,新罗国(今朝鲜)王子金乔觉航海至此,购地建寺,出家授徒。在九华山苦修75年,于99岁圆寂,三年之后肉身不坏,颜面如生,状似佛经所载地藏王菩萨,又因他生前笃信地藏,于是大家都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唐王朝就钦命将九华山辟为地藏道场。后历经劫难,大部分庙宇荡然无存,清代康熙年间才重修庙宇。寺庙就山势而建,不拘格局,不求规整,因地制宜,形式活泼。现存庙宇七十八座,佛像一千五百余尊,号称“莲花佛国”“仙城佛国”。其中,化城寺是九华山的总丛林、开山寺,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重建于清代光绪十五年(1889)。为四进四合院,依山筑寺,逐级升高,雄浑庄严。内藏明英宗年代(1440)印制的木刻《涅槃经》一部,共六千七百七十七卷,为稀世文物。肉身殿(俗称肉身塔)是金乔觉的纪念塔殿,建在九华山神光岭上,始建于唐,清同治年间重修,塔在殿内,为七级木质结构,每层有佛龛八座,内供地藏金色坐像。肉身殿前有上禅堂,殿宇宽敞,塑像精细,为九华山香火最盛之处。每到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诞辰,众寺大办佛事活动,在这里举行传统庙会,热闹非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