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中国化:菩萨汉化与传统文化融合

佛教中国化:菩萨汉化与传统文化融合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宗教文化的历史表明,任何外来宗教必须中国化,才能扎根于中国大地,也就是说,外来宗教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在佛教神祇中,菩萨形象的汉化最为突出。在印度佛经里,菩萨形象都是留髭须的男子像,但传入中国后,菩萨形象逐渐女性化,如观音菩萨形象由男身变为女身,成为一个端庄美丽、雍容华贵的中国贵妇人的形象。

佛教中国化:菩萨汉化与传统文化融合

中国宗教文化历史表明,任何外来宗教必须中国化,才能扎根于中国大地,也就是说,外来宗教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分成三个派别:汉地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古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其中,汉地佛教是印度大乘佛教与汉地传统文化的融合;云南上座部佛教是印度小乘佛教和云南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的融合;藏传佛教则是佛教的密宗与西藏当地的本教融合而形成的。

佛教的中国化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佛教的儒学化、佛教神祇的汉化、佛教信仰的民俗化、佛教建筑的中国化等等。

1.佛教的儒学化

佛教中国化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伦理道德的儒学化。中国佛教重视忠孝,尤其是集中表现在以戒为孝、戒即孝的独特格式上。简而言之,就是以孝道为核心,调和儒家的伦理,这是中国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伦理的根本特征。例如,佛教提出的四报,即报佛祖恩、报国君恩、报师父恩、报双亲恩,就体现了儒家的忠君报恩思想,强调父母之恩当报、要忠君爱国。同时,佛教还把人们的孝行和佛事活动结合起来,力求在民间创造奉行孝道的气氛。印度佛教《盂兰盆经》突出地体现了孝道精神,书中特别强调释迦牟尼出家和目犍连出家,都是为了孝道。中国佛教依照这种说法而举行盂兰盆会是唐代以后中国民间的最大节日之一,而盂兰盆会则是深受古代民间欢迎的一种法会。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此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和伦理道德准则。所以佛教是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和儒教的“恻隐之心”“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的道德训条影响很大。

当代中国佛教界的宗旨强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是吸取了道教因果报应论的思想而提出的。

2.佛教信仰民俗化

这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汉化佛教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实用性色彩,而宗教神学的色彩越来越淡薄,民间信仰的氛围越来越突出。如汉地佛教的信徒往往是出于对佛教神灵的纯粹功利性、实用性祈求去烧香拜佛的,像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弥勒佛等功能性神灵,影响广泛,深入人心,几乎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而作为创始人的释迦牟尼则被大大淡化。尤其是中国四大菩萨中的观音菩萨,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神祇。千百年来,他深受我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信奉和青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可以说无人不知。据史料记载,东晋义熙四年(408),太原郭宣被关在狱中,他心念观世音,遂被恩赦,出狱后为观音菩萨造像,这是观音信仰及观音造像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人们对观音菩萨的信服也是出于现世利益功德而博得的南北朝时期的观音信仰全面发展。随着我国佛教的全面发展与兴盛,观音菩萨在民间进一步深入人心,并且在唐朝出现了他的独立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又促使观音信仰更加盛行。随着观音在中国落户,我国也出现祭祀观音的日子。农历二月十九日是他的诞生日,六月十九日是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涅槃日。每逢这三个节日,寺院和民间都隆重地纪念他。在这三个节日期间,普陀山的香火最盛、人最多、最热闹。

3.来源于印度的佛教神祇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www.xing528.com)

汉地佛教神祇是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汉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佛教神祇是印度来的“洋神”,其神职既高又专,不易为人们理解,要赢得中国人的信奉,必须迎合世俗社会的爱好情趣、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走世俗化的路子,否则就会受到人们的冷落。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深受世人敬仰,可是人们还嫌不够,在观音的32种化身的基础上,又创造出许多观音(如送子观音、数珠观音等),赋予观音更多的更实际的济世功德,观音的世俗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如,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在佛教中的职责是守护四大部洲,离一般人民十分遥远,而在我国的通俗小说《封神演义》里,将他们改造成为掌管人间“风、调、雨、顺”职能的四兄弟,深受人们欢喜。

(2)与中国古代的鬼神信仰相融合。佛教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外来神祇,扩大其队伍,而中国人在接受佛教神祇时,也会不自觉地将我国民间鬼神与佛教神祇相联系。例如,三国时期的关羽被奉为佛教寺庙的护法伽蓝神;范仲淹包拯等刚直不阿的清官被奉为地狱中的阎罗王;地藏王菩萨,由于其誓愿救度地狱众生,被人们称为大愿菩萨,从而取代了大势至菩萨,成为中国四大菩萨之一,后又被奉为“冥间大王”,与我国传统信仰的“十殿阎罗”组成了掌管阴间善恶的神祇。

(3)与中国人民喜爱的形象相融合。佛教神祇形象的汉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佛教神祇中,菩萨形象的汉化最为突出。在印度佛经里,菩萨形象都是留髭须的男子像,但传入中国后,菩萨形象逐渐女性化,如观音菩萨形象由男身变为女身,成为一个端庄美丽、雍容华贵的中国贵妇人的形象。弥勒在中国的化身像为布袋和尚(大肚弥勒);韦驮菩萨成为一个身穿甲胄的少年武将形象;四大天王的形象也汉化,成为武士装束,身着甲胄,威武雄壮的中国武将形象。

4.古印度原型的佛教建筑逐渐汉化(在汉地发展为殿字式建筑)

我国的佛教建筑来源于印度,但传入汉地以后,受到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因而寺院的布局以中轴式为主体,主要的殿堂沿中轴线排列,如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宝殿、方丈室、藏经楼等,两侧为次要殿堂,如观音殿、罗汉堂等;中原地区的建筑则多采用楼阁式建筑或皇宫式建筑。整个寺院建筑,到南宋时已确立了“伽蓝七堂制”,完全成为中国传统的一正两厢、多进院落的格局。“七堂”是指寺院的主要建筑,必须具备七座不同功用的殿堂,否则就不能称为寺院(伽蓝)。可以说,中国古建筑的营造法则在佛教寺院建筑中均得以充分体现。

佛塔是佛教三大建筑之一,它是于公元一世纪前后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东汉以前我国原无这种建筑类型。佛塔传入中国后,与寺院的汉化类似,在造型上有着明显变化。尤其是塔檐,呈向上挑起的飞檐翘角状,这是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印度佛塔所没有的。佛塔借用了中国传统的飞檐建筑形状,不仅使佛塔出现飞动、轻快、向上的挺举之势,给人以舒展轻快的韵律美,而且也体现了佛教所追求的崇高境界,使佛教信仰和传统信仰在飞檐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