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释文】孔子说:“天气寒冷,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彫:通“凋”,凋落,凋谢。
【品文】在《论语》中,孔子的这句话最富有诗意。岁无严寒,无以知松柏;世无坎坷,无以知人杰。在寒冬飞雪之时,其他树木早已凋零,生气消无,只有松柏傲然独立,青枝挺秀,无所畏惧。陈毅诗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有坦途,有险峰,有龙门,有狗洞,只有无所畏惧的勇士,才能一往无前,攀登顶峰,从而达到无人之境,领略无限风光。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释文】孔子说:“比如堆土为山,还差一筐就成功了,但不得不停止的时候,我也会停下来。在平地上堆土,虽然才倒下去一筐,如果需要进行下去,我就进行下去。”◎篑:土笼,装土的竹器。参见《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品文】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就能成功,令人非常惋惜。但是,事有成功而非成功。无功即有功者,比如助纣为虐、攻乎异端这样有害的事情,当发现不得不停止的时候,就要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新生事物往往开始时都很弱小,但如果是正义的,有前途的,即使是遭到旧事物、旧势力的围剿堵截,也要义无反顾地进行下去。对于各种知识也是如此,只要是有益的,哪怕学习起来再困难,实践起来再艰难,也要鼓足勇气,勇往直前,不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2)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释文】(1)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每到一国,一定能知道它的国政,他是打听来的?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子禽,即陈亢,字子禽。生卒年不详。孔子弟子。◎夫子,即指孔子。孔子曾做过鲁国司寇,官阶属于大夫,人称大夫为夫子,故此孔子弟子称其为夫子,后来沿袭称孔子为夫子,亦称老师为夫子。◎是邦:此国,这个国家,指孔子所到的具体一国。邦,即国,其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求之与”之“与”、“抑与之与”的第二个“与”,通“欤”,为语末助词。“抑与之与”的第一个“与”,意为给予,此处作告诉解释。抑,抑或,或者。
【品文】孔子关心民众,热心政治,并非求官,而是要为实现政治理想寻找机会。子禽观察仔细,故有此问;子贡不但观察更为仔细,而且善于归纳总结,故有下文之答。
【释文】(2)子贡说:“夫子因为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逊,人们乐于告诉他。夫子能做到这些,其办法不同于他人吧?”◎俭:释为“节俭”为误,从朱熹说“节制”为正。◎逊:释为“谦虚”为误,释为“谦逊”为准,因为于己为谦虚,于人为谦逊。
【品文】温良恭俭让,是孔子长期修养的道德品质,非一日之功。孔子提倡仁政则必爱人,爱人则必亲民,亲民则必“温良恭俭让”,已然属于政治范畴。“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即今可用“平等”二字概括。
人民是政治的主体和受体,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远离政治,或者说与政治无关。古人对政治有两种感受,一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一是“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前一种是想摆脱政治,但只是一种理想;后一种则是无以超脱的现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仁心的“温良恭俭让”,也只是色彩斑斓的幻景;毛之不在,皮将何用?如果没有“温良恭俭让”的仁心,也会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孔子既有仁心,又有仁政思想,并以“温良恭俭让”体察心审,以求政于民,以爱民于政,这种思想是至高无上的。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释文】孔子说:“在文化知识上,也许我和别人差不多。在身体力行做个君子上,我还没有什么收获。”◎莫:也许,或许。有人认为“文莫”连读,有“勉强”的意思。但是细审之,并不其然。“文”与“躬行君子”相对,“莫吾”与“则吾”一疑一转相对,则文意通畅,文理清晰。
【品文】在文化知识方面,孔子造诣很深,亦颇为自信,颇为自豪,无人能望其项背。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张,一直难以施行,终身引为遗憾。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为世人所用,使人相当困惑。但若为致用而学,学则不固;为实用而学,行则不远。因此而知,“以俟后世圣人君子”而学者,方能有其真知灼见;“以望前世圣人君子”而学者,方能有其仁心德泽。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释文】孔子说:“出仕便服侍公卿,在家便服侍父兄,遇到丧事不敢不遵守礼节,不因为酒而误事,有哪件我做到了呢?”◎父兄:父亲和兄长。◎困:指因为醉酒而误事。
【品文】孔子未能再度出仕,因而未能“事公卿”;父死兄在,“事父兄”未能周全。这两条是实话,一为怨语,一为恨词。“丧事不敢不勉”,从孔子参加丧礼不吃饱饭,回来不再唱歌来看,应该是谨慎有加,哀悼有余,此话是谦辞;“不为酒困”,应当亦是谦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文】孔子说:“将所见所闻默记在心,努力学习而不知足,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我哪里做到了呢?”◎识:记,记在心中。◎厌:满足。
【品文】社会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任何书本都不能将之罗列殆尽,哪个圣贤都不可能做到未觉先知,而是要不断学习和总结,才能了解和掌握新生事物,从中得到教益和启发。默而识之,见到新生事物,以包容为至伟;学而不厌,以努力探索为大贤;诲人不倦,以新知育人为至仁。
(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2)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释文】(1)孔子说:“要说能达到圣和仁的程度,我哪里敢当呀?不过我执着地追求,从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感到疲倦,只有这些罢了。”
【品文】圣心和仁爱是至高无上的,孔子对圣与仁的追求没有止境。孔子不以自己的圣与仁为止境,是勉励别人乃至后人对圣与仁的追求永不停滞,这也是孔子学说能够使人感到博大精深之处。
【释文】(2)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所学不到的。”
【品文】公西华能够感觉到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正如孔子的另外一个得意弟子颜渊所说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对孔子的学说,确实需要总体把握,以正求之,才能窥其门径。
(1)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2)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释文】(1)孔子说:“大概有不知道事理而盲目去做的人,我没有这种行为。”◎盖:大概,副词。
【品文】为知识者,为实践者,都要通晓事理,不可主观臆断,甚至以蛮干为力行。做学问也不可浅尝辄止,不能不深入,否则虚而不实,于事无补。
【释文】(2)“多听各种见解,选择正确的采用它;多见各种事物,默默记住分析其中的道理,这种方法可以排在其次。”
【品文】多听多看,可长见识,但有时只及事物表象,而若及其里,还必须实事求是,通过思索和实践,以掌握其中的规律,以致开物成务。正确的理论,来自于实践,这是第一位的;听到和看到的知识,比实践学到的有可能更为广泛,但它的可靠性、正确性不如来自实践的知识,这是第二位的。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释文】孔子说:“不担忧没有职位,只担忧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才德。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求能有别人认可的才德。”
【品文】人都有为社会服务的可用之处,为社会所用,足以安身立命。有职位的人,不能只以职位作为谋生的手段,还要发挥与其职位相适应的作用;若要名副其实,就必须要具备与之相应的德才,否则就是尸位素餐。只要是金子就会发光,即使是埋在土里,金子也还是金子。别人不了解自己是别人的事,而自己如果没有才德,那么自己也就难以成为金子。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释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理解我,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品文】孔子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的品行,要在守己,如果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就不会坚持到底,清贫和寂寞就会使人半途而废。大凡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都有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经历,犹如菊花傲霜、梅花傲雪。没有霜雪的考验,就没有清洁的资质和不死的灵魂。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释文】孔子说:“没有人能够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能够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大概只有上天能够理解我吧!”◎尤:责备,责怪。
【品文】孔子学说的核心就是仁,符合天地之间的仁道,可将人类引为仁类,孔子是将人类引向仁类的导师。但是,仁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具有纯粹的内涵,需要人类的全部历史来实践之、验证之。两千五百年来,能真正窥其堂奥者,几乎无人能及,反被庸儒、俗儒庸俗化、世俗化、厚黑化。今日在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交融下,我们再来解读孔子的仁学思想,就会得到崭新的认识,而能东学西渐,泽被世界,造福人类。
(1)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2)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3)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释文】(1)孔子说:“合乎礼法的话,能不接受吗?及时改正才是可贵的。”◎法语:合乎礼法的话。
【品文】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自己一旦有过错,如果有人能及时指出,不但要虚心接受,还要及时改正。吃一堑,长一智;改一错,知一事。这是幸运之事,并非无益之事。
【释文】(2)“人对卑顺恭维的话,听到能不开心吗?但要细加分析才可贵。”◎巽:通“逊”,卑顺,谦让。◎与:赞誉,恭维。
【品文】好话听了能使人开心,但是不是真心的,还需要对之分析推究,以免上当受骗。
【释文】(3)“高兴而不细想,听从而不改正,我不知道这种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品文】语言是用来表达事物的交流工具,是人类在长期劳动中创造的,起初应该和其他的动物语言一样,不会有多少欺骗的成分,后来有人为了牟取私利,也就有了假话。假话和假钱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蒙蔽别人,为自己套取好处。人是一种狡黠的动物,会说假话,因此对别人的话需要像使用验钞机那样检验一下,以辨别真伪,不可盲目轻信。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释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凭空猜测别人不讲信用,但能及时发觉别人欺诈和怀疑自己,那就很贤明了。”◎逆:逆料,事先预料。◎亿:臆测,推测。◎先觉:事先发觉。
【品文】孔子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坦荡荡,正直善良,但是不怀疑欺诈不等于别人就没有欺诈。君子对人事先不怀疑,是以己度人;而洞察于事,精明于人,是防止小人加害而已。
(1)子见南子,子路不说。(2)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www.xing528.com)
【释文】(1)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南子:卫灵公夫人,宋女。与宋公子朝私通,太子蒯聩恶之,想要杀掉南子,结果没有成功而逃走了。
【品文】子路认为孔子不应该去见南子这样作风不正派的女人。
【释文】(2)孔子发誓说:“如果我有什么非分之想,上天厌弃我!上天厌弃我!”◎所:如果,假如。其如《诗·鄘风·墙有茨》:“所可道也,言之丑也。”◎矢:誓,发誓。◎否:指行为不合礼,此处犹指非分之想。◎厌:弃绝,厌弃。
【品文】南子当时把持卫国朝政,孔子至卫,南子召见,孔子去见并不违背礼节。
(1)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2)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释文】(1)孔子说:“花言巧语,和颜悦色,过分谦恭,左丘明认为很可耻,我也认为很可耻。”◎足恭:过分谦卑和恭敬。足,过分。◎左丘明:春秋鲁国人,相传曾任鲁国的太史,为《春秋》作传,即《春秋左氏传》,省称《左传》,又传为作《国语》。
【品文】过分谦虚,就是骄傲;过分谦恭,就是讨好。巧言令色者,自不必言,孔子认为这种人“鲜矣仁”,而过分谦恭的人就是虚仁假义了,所以孔子也像左丘明那样引以为耻。
【释文】(2)“心中装着怨恨却又装作和别人友善,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品文】二人都认为虚伪是可耻的,世上不能杜绝虚伪的人,但未必不能杜绝与虚伪的人来往。
(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2)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3)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释文】(1)陈司败问鲁昭公懂不懂得礼,孔子说:“懂礼。”◎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春秋时陈国、楚国主管刑法的官,二国称司寇为司败。◎昭公:鲁昭公,鲁君,名稠。
【品文】当时鲁昭公善于做礼仪的表面文章,使孔子认为他“知礼”,而他违反礼的事情,孔子并没有察觉到。
【释文】(2)孔子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告诉他:“我听说君子不偏袒,难道孔子也会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两国是同姓,因此将她的名字改成了吴孟子。如果鲁君知礼,谁还不知礼呢?”◎揖:作揖。◎党:偏袒,袒护。其如《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取:通“娶”。◎同姓:鲁国、吴国的君主皆姓姬。
【品文】吴孟子,应该是吴国君主家族成员,本姓姬,为避免与鲁昭公同姓,改为此名,以便掩人耳目,就连不明就里的孔子也被蒙骗过去了。《礼记》上有“娶妻不同姓”的礼制规定,因此鲁昭公和吴孟子不能婚配。古人通过长期的经验知道,同姓婚配不好,故笼统地规定“娶妻不同姓”。既然是礼制规定,那就要严格遵守,否则就是违礼的行为,陈司败告诉巫马期的,正是这一点。而孔子被蒙在鼓里,不如陈司败知道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说鲁昭公“知礼”,是情有可原的。至于陈司败认为孔子偏袒鲁昭公,则是毫无根据的。
【释文】(3)巫马期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是很幸运啊!假如有错,别人就会指出来,使我知道。”
【品文】孔子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对并非自己主观上的错误,并没有进行反驳,也没有迁怒,更没有编造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是坦然认错,并且认为这是一件幸事。
(1)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2)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释文】(1)孔子得了重病,子路便让孔子的门徒担任家臣预备孔子的后事。◎臣:指在卿大夫的治丧中负责治丧的人员。
【品文】按照规定,在职的卿大夫去世时,可以有臣负责,而死时已经去职的人,只能按照士人的等级来办理。孔子虽然担任过大夫,但早已去职,丧礼等同于士人。子路为提高丧礼级别,故意打擦边球,但遭到孔子本人的反对。
【释文】(2)孔子在病情稍有好转后,说:“仲由干这种蒙人的勾当太长久了。我本来没有家臣,却要我装着有家臣。我能蒙骗谁呢?是蒙骗上天吗?我与其死在伪家臣的手里,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弟子手里!而且我即使得不到卿大夫规格的葬礼,难道我还会死在道路边吗?”◎病间:病有好转。间,病痊愈或好转,其如《礼·文王世子》:“文王有疾……旬有二日,乃间。”◎大葬:隆重的葬礼,一般是指君臣的葬礼。◎死于道路:指死在野外路边无人安葬。
【品文】在古代,葬礼有严格的规定,孔子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不以弄虚作假的手段来提高葬礼的规格,是令人钦佩的。人的一生功过是非,已由自己亲手写就,亲足行成,无须以葬礼美誉,盖棺拔高。死后虚美,不如生前实行,遗泽后人,如此则足以使人缅怀。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释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要为他祈祷。孔子说:“有这种做法吗?”子路回答说:“有啊。诔文上说:‘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说:“我孔丘早就祈祷过了。”◎疾病:古人以小病为“疾”,以大病为“病”。子疾病,说明孔子得的病比较严重。子路为孔子准备祈祷,以求恢复健康,延年益寿。◎诔:祈祷文。◎神祇:天为神,地为祇。
【品文】孔子对子路的一番好意,不好直接拒绝,因此问他祈祷有什么根据,结果子路引经据典相告。孔子告诉子路自己已经早就祈祷过了,并没有实际效果。孔子开儒学一派,德配天地,被奉为圣人,但从来没有被神话过。可以说,孔子表面是“疑神派”,实际上更是“无神派”。他并不认为鬼神是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坚信人类自己才是主宰。孔子以降,中国文人绝大多数亦不信鬼神;真正的儒家文化,并没有多少迷信因素,这也是孔子学说的可取之处。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释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赞誉了谁?假如我有所称赞,当然是有所考察的人。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的,所以他们能沿着正道前进。”◎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品文】对一个人要做到盖棺论定,是誉是毁,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功德为标准,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取得后人的赞同。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释文】子贡评论别人的短长。孔子说:“赐呀!你已经做得够好了吗?我却没有这些闲暇。”◎方人:评论别人的短长;一说言人之过失,郑玄本作“谤人”。
【品文】《千字文》曰:“靡恃己长,罔谈彼短。”以己之长,比人之短,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人能够胜过自己了,这只是掩耳盗铃而已;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世界上就没有战胜自己的人了,这只是一时而已。若要战胜别人,首先就要战胜自己,但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却没有人能说自己已经战胜自己了。蘧伯玉说“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如果十年后再说“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年非”,那么说明这十年他还在进步,否则就是停滞不前了。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释文】孔子钓鱼但不网鱼,射鸟但不射归宿的鸟。◎纲:渔网上用来收网的大绳子,一说为用来断水流的捕捞工具。◎弋:带有细绳的箭,用以收回猎物。◎宿:指归宿的鸟。
【品文】孔子爱屋及乌,以仁及物。在水边钓鱼,所取有限,而不是将鱼一网打尽。打鸟不打回到窝中的鸟,因为归宿的鸟,也许有小鸟正在等待哺育。孔子的鱼鸟之爱,也是一种人性之爱,是维系子孙之爱。人类完全有能力将鱼鸟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但我们又如何能独自存在于世?如何能向子孙交代呢?关爱与我们共生的鱼鸟,才能更好地关爱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人类不能因为自私自利,去夺取鱼鸟的生存权利,破坏子孙的生存环境。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释文】鸟儿见到来人不善就飞了起来,盘旋飞翔后才落在一起。孔子说:“这山梁上的母野鸡,也知道时宜呀!也知道时宜呀!”子路向鸟儿拱拱手,它们鸣叫几声就飞走了。◎举:飞起来。◎雉:野鸡。◎共:通“拱”,拱手。
【品文】孔子爱惜野生动物,幸其未落猎人之手。母野鸡生儿育女,繁衍小野鸡,若遭到不测,一窝小野鸡也就难以成活了。子路犹知孔子仁爱及物,因而拱手加挥手,愿其离去,母野鸡仿佛也通人性,鸣叫几声就飞走了。孔子、子路堪称保护动物的祖师,直令今日取食野生动物者汗颜。
(1)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2)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释文】(1)互乡的人难以和他们交谈,却有个童子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孔子的弟子们感到很疑惑。◎互乡:地名。《元和郡县志》说滕县东二十三里有合乡故城,就是春秋时期的互乡,《读史方舆纪要》说互乡在峄县西北,因年代久远,今已难以确考。
【品文】互乡民风不符仁善之道,难与理论,不好交谈,但孔子反而接见了互乡的一个孩子,这使得孔子的弟子们大惑不解。
【释文】(2)孔子说:“我赞成他们的进步,不赞成他们退步,这样做难道很过分吗?别人净心而来,应当赞赏这种净心行为,不可抓住以往的过错不放。”◎与:赞许,赞赏。◎唯:语首助词,无义。◎甚:过分。◎保:保留,有抓住、追究之意。◎往:以往。
【品文】一个地方的民风民德,关系到乡民的为人处世准则,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民风民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教化,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孔子没有用静止的眼光看人,何况对待一个孩子。他赞赏转变,爱惜其洁,加以鼓励,期望向善,真有圣贤风范,仁者襟怀。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于是日哭,则不歌。
【释文】孔子在办丧事的人家吃斋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孔子在吊丧的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了。
【品文】死生为大事,死者已去,生者悲悼,自古皆有其礼。亲友前去吊唁,丧家备有斋饭,孔子不会借此大吃大喝,有损礼节。唱歌是娱乐活动,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孔子自然会取消其如唱歌这等娱乐活动。不吃饱、不唱歌,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自制力。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释文】孔子同别人一起唱歌而别人唱得好的,就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反:重复。◎和:跟着唱。
【品文】好歌是内容和曲调俱佳者,孔子请人再唱一遍,以尽量理解其中的美善,用以熏陶自己,寓乐其中。艺术皆来自于生活,好歌多来自于民间,以后艺人、文人模仿加工,才有批量生产,而那些闭门造车的艺人、文人则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其理是不言而喻的。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释文】公伯寮在季孙处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将此事告诉了孔子,说:“季夫子已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有能力将公伯寮陈尸街头示众。”孔子说:“我的主张将会实行吗?这取决于命运。我的主张将永不实现吗?这也取决于命运。公伯寮能将我的命运怎么样?”◎公伯寮:《史记》作“公伯僚”,字子周。◎愬:通“诉”,诋毁,毁谤。◎子服景伯:鲁大夫,名何。◎肆诸市朝:当众处死。市朝,市场和朝堂,代指公开处决犯人之所。
【品文】公伯寮对孔子学说提出反对意见,对其弟子子路不敬,在学术界应该是允许的,子服景伯想要杀公伯寮就太过分了。孔子对此坦然处之,托言命运而化解了这些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