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子品第十一:德才报效社会重大问题解决

君子品第十一:德才报效社会重大问题解决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君子如果不能以其德才报效社会并取得养活自己的报酬,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出现了重大问题。但是,君子食饱而不止于食饱,居安而不止于居安。对于德才兼备的君子来说,按照孔子“德第一、艺第二”的学说观念,如果不将德的庄重、厚实体现出来,那就不能体现德的威严,自己也不能成为道德楷模、学术权威。

君子品第十一:德才报效社会重大问题解决

子曰:“君子不器。”

【释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那样只具有一种特定的用途。”◎器:器皿。

【品文】君子之德,可以广泽人间;君子之才,可以广为世用。孔子自己也是多才多艺,成为儒学开山鼻祖。“郎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情况下,有的人一开始进入的行业,有可能并不是自己的最终归宿;通过调整,才能找到最能施展自己才华的阵地,譬如历史上不乏投笔从戎、弃医从文的杰出人才。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奋进的历史。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扼住命运的咽喉,寻找自由的女神,世界必有一处能适合你,天下必有一行能成就你。在追寻中调整,在调整中定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未来的曙光不是属于别人,而是属于自己。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敏于事而慎于言,(3)就有道而正焉,(4)可谓好学也已。”

【释文】(1)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品文】君子当然也是人,在生活需要上与常人并无不同,当然也要吃饱穿暖,居住舒适。所谓君子,就是有德才之人。君子如果不能以其德才报效社会并取得养活自己的报酬,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出现了重大问题。现代哲学归纳了人的需要有几个初级到高级的层面,吃饱穿暖、居住舒适是最基本的需要。孔子所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不是说吃饭不要求吃饱,居住不要求舒适;相反,脑力劳动是加倍的体力劳动,作为脑力劳动者的君子,不但要吃饱,还要尽量吃得好一些。但是,君子食饱而不止于食饱,居安而不止于居安。社会分工给予君子的任务不是去做一个从事简单再生产的劳动力,更不是去做一个脑满肠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滋补品消耗者,而是要做一个脑力劳动的奋斗者、一个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满足人类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

【释文】(2)“对于任何事物要敏于观察,而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品文】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变达到极限,才会产生根本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尚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过早地判断,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譬如在抗战初期,有些人就认为中国是“速胜”或是“亡国”,毛泽东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了通过“持久战”,中国一定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正确结论。

【释文】(3)“向有所得的高人请教并修正自己的观点。”

【品文】事物发展往往会通过不同侧面、不同形式表现出它的本质特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它,有时会“一叶障目,不识泰山”。而善于向有经验、有才识的前辈、长者虚心请教,则必有所得,甚至可以像学有所得的同辈、晚辈诚恳请教、探讨。“孙子有理服太公”,接受下一代的再教育,也是与时俱进的正常现象。

【释文】(4)“(做到上述几个方面)可以说是够好学的人了。”◎也已:语末助词。

【品文】孔子上文所说的君子要有更高的追求,有敏于观察、缜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心态,有虚心请教的学风,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好学、善学之人。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释文】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求道而不是满足于养活自己。亲自耕种,有时也会挨饿;潜心学业,可以出仕食取俸禄。君子为道而忧虑而不是为贫困忧虑。”◎馁:饥饿。

【品文】人类从采摘到渔猎,从渔猎到耕种,解决温饱问题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耕种为主的农业使人们的生活稳定了下来;但社会仍然在发展,分工仍在细化,如果人人都去当农民,自耕自足,社会的其他产业和事业就发展不起来,而且由于丰年和灾年的区别,人与人劳动力的不同,仍然会有人挨饿。如果读书人去从事农业生产,自食其力,显然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他们可以从事农业科技、农业管理,乃至制定农业政策等工作,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譬如制定各项利民政策,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采取各项保障措施,生产力就会得到解放和发展,全社会的温饱问题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老百姓生活富裕了,社会巩固和发展了,难道从事国家公务员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的读书人还会饿死吗?孔子说“忧道不忧贫”,其实是站在国家和社会的宏观高度而言的。如果降低高度来批评这句话,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君子不怕在贫困中学习知识,就怕学不成、学之无用而无以报效国家和人民而已。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释文】孔子说:“君子应当郑重其言而行动敏捷。”◎讷:语言迟钝,意为说话谨慎。◎行:行为,办事,做事。

【品文】孔子说过“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意为敏锐观察事物而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此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虽然语言相近、结构相同,但表达的意思是不完全相同的。它们表述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敏于行”—“慎于言”(即“讷于言”)—“敏于行”,是“实践—理论—实践”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的理论加工,再用以指导具体实践,就会取得成功。

(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2)主忠信。(3)无友不如己者。(4)过,则勿惮改。”

【释文】(1)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深入,那么他就没有威严,所学的文化也不会巩固。”◎君子:此处泛指有才德的人。

【品文】德才兼备,方为君子;有德无才,至多为君子之次;有才无德,至多为君子之末。对于德才兼备的君子来说,按照孔子“德第一、艺第二”的学说观念,如果不将德的庄重、厚实体现出来,那就不能体现德的威严,自己也不能成为道德楷模、学术权威。他的学习成果既不稳固,也会危害他所学的道德标准而为人所轻视和怀疑。德既不存,艺则无依。所以,君子之学不可浮躁于内,不可浮滑于外。

【释文】(2)“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

【品文】作为道德楷模、才艺能手的君子,道德的主心骨就是“忠信”。忠,就是为他人所信;信,就是忠于他人。“他人”包括君王、士大夫、朋友、同学、人民等一切人,这与“仁者爱人”的观念是一致的。

【释文】(3)“不要将仁不及己的人引以为友。”

【品文】自己是仁的载体,朋友也是仁的载体,交友若不慎,遇见视仁为粪土、视名为父母、视利为性命的人,则难免不受其影响,久而久之,或丢失自我,或苟与人同,则初衷不再,迷途难返。当然,孔子说此话,是从“仁”的高度予以概括的,并非反对正常交友,只要不是道德沦丧、麻木不仁的人,皆可成为朋友,而且要善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释文】(4)“有了过错,就不怕改正。”◎惮:惧怕。

【品文】知仁难,守仁更难,一生不违仁则难乎其难。有错即改,亦是仁者风范。仁者之所以能无敌于天下,就在于能及时弥补小错而不致铸成大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贤,亦能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认为别人能指出自己的过错,是一件好事。那么,凡夫俗子又怎么能以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过失呢?一旦有了过失,就要不怕改正,才会从中受益。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文】孔子说:“质地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地,就显得虚浮。质地和文采相当,这才是君子的品质。”◎质:事物的本质、内容。◎文:事物的表现形式,华美而有文采。◎野:粗野,粗鄙。◎史:本指史官,此处指过于修饰。◎彬彬:文质兼备貌,即内在的质地和外在形式相当,这是孔子在质和文两个方面对君子提出的审美标准。

【品文】君子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具有谦和的仪容态度。宛如美玉,既有不同于泥土、石块的优良品质,也要有温润柔和的光泽,二者相得益彰。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君子的华美品质不是像东施效颦那样装出来的,而是从自身的学识修养中产生的。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释文】孔子说:“君子正直坚定而不盲目取信。”◎贞:正直而坚定。◎谅:盲目取信。朱熹《集注》说:“贞,正而固也;谅,不择是非而必于信。”

【品文】君子忠贞坚定,表里如一,于义于利,能够做到合乎道义而取舍。对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的人,不可盲目信任他,也不必以自己虚假的诚实去应付别人诚实的虚假。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释文】孔子说:“赞成说话诚实的人,他是君子吗?还是装着神色庄重的伪君子呢?”◎论笃:说话诚实。◎与:赞与,赞成。◎色庄者:神色庄重的人。

【品文】世有说话诚实和不诚实的人,对说话不诚实表示赞许,那肯定不是君子;而对说话诚实的人表示赞许,有的是阿谀奉承的小人,有的是阳奉阴违的伪君子,因而需要加以甄别,否则尽管自己说的是实话,也许到了别人那里就成了假话,进而招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释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任何事物,不要求完全适合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完全违背自己的意志,只要客观地体现事物的义理即可。”◎“义与之比”是倒装句,顺装为“与义比之”。比,意为接近。

【品文】客观事物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发现它、掌握它,而不能随意改变它、破坏它。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释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严格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约:约束。◎畔:通“叛”,背叛。

【品文】孔子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则有其质;约之以礼,则有其文。这样,质与文就不会相互背叛了,而是文质彬彬,相得益彰。君子如果不是博学,则于诸多事理不明,如果流于装腔作势、虚与委蛇,必然可憎;君子如果博学,却不知道谦逊,而是趾高气扬、骄横跋扈,必然可恶。可憎或可恶之人,也就无法立足于儒林了。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释文】孔子说:“君子耻于说的比做的好。”◎而:用法同“之”。皇侃《论语义疏》和日本的足利本《论语》,此字均作“之”。

【品文】说的比做的好,做的没有说的好,就是言过其实,于事无补;做的比说的好,说的没有做的好,就是不尚空谈,只重实效。但是,说与做也是一对矛盾。只说不做,不如不说;只做不说,亦非尽可。这需要根据事物发展进程来确定其言其行,俾使各得其人,各得其时,各得其事,各得其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释文】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本质,用礼来实行它,用真诚的行为来完成它。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呀!”◎孙:通“逊”。◎出之:说话,表达。

【品文】“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君子以道义为本质,施于天下,利在民众,这样的人就是大写的人,就是伟岸的人。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释文】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病:怕,担心。

【品文】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而不怕锦衣夜行,无人知晓。君子要有金子般的品质,需要长久蕴藏,烈火考验,水洗提炼,然后光辉璀璨,呈现在人间就是耀眼的光芒。若无金子般的质地,而是闪光的其他玩艺儿,当然就会被淘汰。所以,君子只担心自己能不能成为金子,而不担心金子会不会发光。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释文】孔子说:“君子担心离开人世时还不被人们称赞。”◎没世:离开人世。

【品文】有价值的物品,如果没有实用价值,就会变为无用之物。君子一生传载道义和发现真理,如果至死还没有被人接受,未被人们掌握,一生心血,就会付诸东流。但君子之道,有一人知,则能使天下知。生前能使天下知者,固然可贵;然身后能使天下知者,亦不可悲。所以君子著书立说、传载道义,并不一定是要在生前得到物质回报和取得显赫地位,他的思想、道义,能对后世有所启发,有所教益,那么他生前的所作所为就是极其高尚、极其富有的,也会存在长期价值。巨富权贵,终会灰飞烟灭,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真正的君子是无法比拟的。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释文】孔子说:“君子有所矜持而与人无争,能与人合群而无勾结。”◎矜:矜持,庄重。◎党:相互勾结。

【品文】君子矜持于道义而不争于私利,君子所争者,只有道义而已。借道义而谋名利者,即为小人;见道义不争而保护虚名者,即为懦夫。三人成伙,五人成党,君子之所以不为团伙者,就是不愿结党营私,不愿只求私利而有损道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释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值得争锋的事情。如果一定要争锋,那么可以去进行射箭比赛。在揖让后升堂,比赛结束后下堂饮酒。这种争锋符合君子的本色。”◎射:射箭,为古代六艺之一。《礼·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揖让:作揖,谦让。◎升:登阶入堂。◎下:走下堂。◎饮:饮酒。

【品文】孔子认为射箭是六艺中具有争锋性质而不粗野的技艺,是男人的游戏,能够体现君子的品行。谦谦君子,与世无争,不愿受世俗干扰,有以专心从事自己的学业、事业。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被毫无意义的身外之事困扰,就会得不偿失,一事无成。事实上,世上很多人事,计较争锋都没有赢家,而生命和青春却为之虚度,是完全不知自身价值的行为。当然,若是为大义而争,即使牺牲自我,牺牲一切,那也是值得的。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释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话说得好就举用他,不因为与人有过节就不允许他发表意见。”

【品文】人有真伪,话有真假,如果对方善于揣测自己的意图,即使自己的见识与事实不符,对方仍然顺着自己的意思去谈论、去求证,那么最终受到损害的肯定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人与人相处,有好有恶,有亲有疏,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好恶去判断是非长短,而是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甚至是反面的、反对的意见,这样才会弄清事情原委,而不至于妄加推断,妄下结论。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释文】孔子说:“君子所遵循的几个原则,我都没有做到:仁人不忧虑,智者不疑惑,勇士不畏惧。”子贡说:“夫子说的就是自己。”

【品文】孔子在《子罕》中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与此处仅有次序不同。这三项原则,孔子说自己没有做到,也就是告诉世人,求仁、求智、求勇之难,或许竭尽平生之力,也难以望其项背,更何况平常不追求、不努力呢?子贡说这三项原则正是孔子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可谓一语中的。孔子在历经大风大浪和无数困顿之后,以不忧虑、不疑惑、不畏惧而刻骨铭心,可以看出其内心已经归于平静,世外一切如浮尘,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皆可等闲视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释文】孔子说:“君子有三项禁戒:年轻时血气没有稳定,要戒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戒好斗;暮年时血气衰弱,要戒好得。”◎得:贪于得到。

【品文】人有血气,但更有志气。志气胜于血气,则能至于万里;血气胜于志气,则可毁于一旦。如果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陷入温柔乡,又怎么能顶天立地、惊天动地去闯荡、去创业呢?尚争鸣,止争斗,可以坚持真理而远窝里斗,有限的生命不能陷入无限的诬陷诽谤、打击报复之中,而是要投入到无穷的事业中去。名利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老者有得,未必无失。创新为智,护短为愚;传帮带为善,打压堵为恶。三戒能守,君子则无终生之辱。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释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情况要深思:看时要想到看明白,听时要想到听清楚,神态要想到温和,容貌要想到恭敬,说话要想到忠诚,做事要想到敬业,有疑难要想到请教,出气要想到后果,见小利要想到大义。”

【品文】君子温文尔雅,而不是糊涂虫,自能审明事情原委;君子端庄恭敬,而不是装模作样,自能敬业乐群;君子能克制自己,而不会有所动摇,自能坚守做人原则。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www.xing528.com)

【释文】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话叫作急躁,该自己说话却不说叫作隐瞒,不看脸色胡言乱语叫作盲目。”◎愆:过失。◎瞽:眼瞎。

【品文】说话要讲究时机,把握火候;要实事求是,不加隐瞒;要察言观色,点到为止。说话不躁、不隐、不瞽,在正式场合要做到这“三不”,才能不乱、不藏、无不明。

(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释文】孔子说:“恭敬而不懂礼就会流于烦劳,谨慎而不懂礼就会流于懦弱,勇敢而不懂礼就会流于作乱,直爽而不懂礼就会流于急切。”◎劳:烦劳。◎葸:胆怯,怯懦。◎绞:急切。

【品文】好事向前进一步,也会变成坏事。如果懂礼就不会迈出这一步,如果不懂礼就有可能迈出这一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人就站立不住;站立不住,就会滑下深渊。

【释文】“位尊的人对亲族厚道仁爱,那么人民也会亲近仁爱;对故人旧友不遗弃,那么人民也就不会冷漠无情。”◎笃:厚道,诚实。◎偷:淡薄,不厚道。

【品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位尊权重的人,应该时时刻刻起到表率作用。久而久之,民风民德则归于醇厚,即使是命令他们去做不道德的事情,他们也不会服从。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释文】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遗弃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未被重用。老臣故人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舍弃他们。不要对某个人求全责备。”◎鲁公,即周公旦之子伯禽。◎施:通“弛”,遗弃。◎无大故:没有大的过错。

【品文】这段话应该是孔子的讲课内容,包括其他没有“子曰”的记载,应该也是孔子弟子记录下来的孔子讲课内容。这四件事,都是君王要做到的准则,周公传授给其子鲁公,其中体现了周公的仁爱之心。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释文】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道:“您也许有与众不同的见闻吧?”应道:“没有。我父亲曾经站在那里,我恭敬地走过。父亲问:‘学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不能言谈应对。’我退回来就开始学诗了。又有一天,我父亲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又恭敬地走过。父亲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不能独立处世。’我退回来就学礼了。我所听到就是这两件事。”陈亢高兴地说:“我问了一句话,得到了三个收获,得知要学诗,要学礼,又得知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陈亢:陈国人,字子禽,有说是孔子的弟子,但不能确认。◎伯鱼:孔鲤,字伯鱼,孔子之子,先孔子而死。

【品文】诗礼人家,必以诗礼传家。如孔子以诗礼传孔鲤者,在国中应是多多益善。学诗者,温柔敦化;学礼者,平易善良。学不及诗,一生如痴;人不及礼,生不如死。君子不溺爱自己的儿子,过庭而训,教以独立,乃是真爱、大爱。为人父母者,自然可从中得到教益。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释文】子路问怎样做君子。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达到恭敬谦逊。”子路再问:“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使身边的人安适快乐。”子路再问:“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使天下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天下百姓安乐,尧舜也很难做到这样呢!”

【品文】孔子的所谓标准,就是安己、安人、安天下,看起来是范围大小、数量的变化,其实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达到了质的飞跃。为小君子易,为中君子难,为大君子难乎其难。要想达到安天下,没有尧舜的仁德襟怀是难以做到的。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释文】子贡请教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品文】言而有信,履行诺言,是谦谦君子应该具备的美德,是成就自己一番事业的品质基础。尔虞我诈之辈,虽然能够得逞一时,但是终究不能成功一世;画饼充饥之人,虽然能产生幻想,但幻想最终会归于破灭。谎言一旦被戳穿,就无人帮你去打狼了。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释文】司马牛问怎么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虑,不恐惧。”司马牛继续问道:“不忧虑,不恐惧,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自省而无愧疚,还有什么好忧虑和恐惧呢?”◎司马牛:朱熹《集注》说:“司马牛,孔子弟子,名犁,向魋之弟……向魋作乱,牛常忧惧,故夫子告之以此。”意思是说司马牛因为兄长向魋作乱,忧惧连累自己,孔子认为与他无关,大可不必忧虑、恐惧。◎内省:内心反省。◎疚:内心痛楚。其如《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品文】司马牛如果没有跟从向魋作乱,就是没有违背天理,没有违背君子品德。孔子言下之意就是,你不必为别人的不轨行为背上包袱。既然自己没有图谋不轨,那就问心无愧,也就不必忧惧,这就是君子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释文】孔子说:“君子总是胸怀坦荡,小人经常忧愁悲戚。”◎坦:平坦。◎荡荡:宽广貌。◎长:常。◎戚戚:忧虑貌。

【品文】君子心底无私天地宽,因而坦坦荡荡,无忧无虑;小人心底有私天地窄,因而惨惨戚戚,患得患失。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文】孔子说:“君子相和而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相和。”

【品文】和,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体、矛盾统一体,是包含对立的统一,是服从统一的对立。君子各有所见,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完善,加于人事,可以取长补短,和睦相处,是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各怀鬼胎,心中只有私利,逐臭若蝇,扑食如狗,彼此相同,没有区别,是以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释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利益。”◎喻:明白,知道。

【品文】义是天下大利,利是一己之利。在义与利不可兼得之时,君子和小人的取舍是不相同的。君子见义忘己,小人见利忘义。在公义与私利面前,有人说,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公私兼顾是正人,损公肥私是恶人,假公济私是小人,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释文】孔子说:“君子责求自己,小人责求别人。”

【品文】君子求己于义,小人求人于利。君子于义,没有穷尽,常求常得,施于天下而有利于天下;小人于利,没有满足,常求获取,厚于己而薄于人。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是此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释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比:勾结。

【品文】君子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可以团结在一起,成为大业的希望、国家的栋梁。他们是为了芸芸众生谋取福利,而不是为自身及其子女、亲属牟取私利;他们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死在人民怀抱,活在人民心中。而小人只是为牟取自己的私利纠合在一起,获取小集团利益,进而获取自己最大的私利;他们是社鼠,是民贼。君子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小人只会保身变节,出卖别人。君子与小人,如同云泥,不在同一个高度,不在同一个层次。君子或许会被小人陷害,但历史最终会还君子以清白;而小人只会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释文】孔子说:“君子安详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详。”◎泰:安详,安逸。◎骄:傲慢。

【品文】君子得志,春风和人;小人得志,盛气凌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释文】孔子说:“君子中不仁的人是有的,小人中是没有仁人的。”

【品文】君子有德才,未必能做到让广大民众受益,孔子学说中广义的仁,就是一般君子也是难以达到的,这其中有各种条件的限制,不是仅仅依靠“克己复礼”就能做到的。小人因为私字当头,与君子有云泥之别,根本不值一提。无论是广义的仁,还是狭义的仁,小人都做不到。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释文】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上:此处指仁义。◎下:此处指财物利益。

【品文】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中的“喻”与此处的“达”意思相符。能够打动君子的是仁义,能够打动小人的是财利。君子是人类的正品、合格品,小人是人类的次品、垃圾品,如果一个社会的君子多,这个社会就是正直的、光明的、有光辉前程的;如果一个社会的小人多,这个社会就需要修理、改进,就需要以法来换掉这些产品,以德来重铸合格的产品。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释文】孔子说:“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品文】别人的好事如能做成,有利于别人或别人的别人,君子当然应当尽力促成,这也是一种扬善的行为;别人的坏事如能做成,有害于别人或别人的别人,君子当然应当尽力阻止,这也是一种惩恶的行为。小人不成人之美,而成人之恶,他们以颠倒混淆为能事、嫉妒报复为专长,用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他们只是过街的老鼠、病态的可怜虫而已。

(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释文】(1)孔子说:“君子常思道德,小人常思乡土。”

【品文】君子以德为本,能够惠及天下万物;君子以四海为家,即使安居一处,亦常以四海、天下为念,有“兼善天下”的意气。小人鼠目寸光,只考虑自身安危、眼前利益,他们以利为本,即使是身居高位,也只能惠及自己,而不能惠及天下。

【释文】(2)“君子恪守法律,小人贪图私利。”◎刑:法,典范。其如《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品文】君子以道德规范为天下楷模,不会以不正当的手段去牟取私利而破坏道德底线。小人在利益面前则无所不为,无人不害,不择手段就是小人的手段,六亲不认就是小人做人的原则。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释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聪明来考验他,却能接受重任;小人不能接受重任,但可以考验他的小聪明。”◎大受:担当重任。

【品文】小人好行小智小慧,不及大义;君子能及大义,不计小智小慧。犹如韩信匹夫之勇不能及人,但能统率大军战胜项羽;项羽匹夫之勇胜于人,但不能统率大军得天下。又如鸡鸣狗盗之徒,可以施展才华保护主人脱离危险,但要使他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则难于胜任;孟尝君能胜任魏相,但难为鸡鸣狗盗脱离险境。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释文】孔子说:“君子有三项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人,敬畏圣人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慢有德之人,亵渎圣人言论。”◎大人:指位高有德之人。◎圣人: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狎:轻慢。◎侮:侮辱,亵渎。

【品文】上天之命、大人之德、圣人之言,可以理解为被人们发现和掌握的道义、真理等,君子“三畏”就是敬畏真理,坚持真理。在真理面前不敢违背,不敢践踏。小人视私利为生命,只要有利可图,一切真理皆可违背,皆可践踏。坚持真理的君子,必为世人拥护和爱戴;践踏真理的小人,只会被真理席卷而去。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释文】子路问道:“君子崇尚勇武吗?”孔子说:“君子尚义最为重要。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品文】仁为义纲,义为勇纲。有仁之义、有义之勇,可以报效国家;无仁之义、无义之勇,只会祸乱天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释文】孔子说:“君子易于共事而难以取悦于他。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取悦于他,他不会高兴;等到他用人的时候,会量才使用。小人难以共事而容易取悦。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取悦他,他也会高兴的;等到他用人的时候,会对人求全责备。”◎易事:易于共事。◎求备:求全责备。

【品文】与人共事,无私则易,有私则难。无私事明,依照公义则可;有私事隐,揣摩人意才行。君子有公无私,只求成事,不凭好恶用人废人;小人有私无公,只求私利,只凭好恶用人废人。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释文】孔子一行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弟子都挨饿了,爬不起来。子路面带怒色问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守己不乱,小人在穷困的时候就会捣乱。”◎固:坚守。◎斯:就。◎滥:泛滥,捣乱,胡作非为。

【品文】君子固穷,不是君子就应该穷困,而是能在穷困的时候坚持守己。但是,君子快要饿死了怎么办?只有天知道,小人笑!不过要想脱离困境,还是事在人为,孔子派出了使者到楚国求助,楚国发兵解了孔子之围。小人在贫困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但小人也是一条性命,要是他们不做到“穷斯滥矣”,就需要给生路,就要改造,捕杀只是扬汤止沸,而非釜底抽薪。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释文】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软弱的人,要用小人作比喻的话,那就像是挖洞翻墙的蟊贼吧?”◎荏:软弱。◎穿:在墙上打洞。◎窬:翻墙。

【品文】色厉而内荏,言厉而心虚;色温而内强,言和而心坚。通过这些比较,就可以识别君子和小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