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释文】孔子说:“知识分子立志求道,而以简陋的衣食为耻的,这种人就不足以谈论了。”
【品文】古代“士”的概念非常广泛,多指有学问的知识分子,进能做官,退能治学。知识是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知识分子的道德规范是人们的楷模。他们应当志存高远,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们的内在动力是自己所具有的远大理想,而非追求个人的功利。如果他们贪图富贵,以手中的话语权去换取个人或自己小圈子的私利,他们也就不足以担当重任,为人楷模了。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释文】子张问道:“读书人应该怎么样才能称得上通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答道:“在诸侯国有名望,在卿大夫家有名望。”孔子说:“这是闻,不是达。所谓的达,就是质朴正直,崇尚道义,察言观色,对人谦让,这样他在诸侯国做官必能通达,在卿大夫家做官必能通达。所谓的闻,外表是仁而实际行为却违背仁,而且自己以仁自居而毫不怀疑,这样他在诸侯国也能浪得虚名,在卿大夫家也能浪得虚名。”◎达:显达,通达。◎闻:名声显闻,有名望。◎虑:考虑,想到。◎下人:处于人下,指谦恭敬礼。
【品文】“闻”和“达”是相互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达未必闻,闻未必达。君子以优秀品质和好义精神达己达人,虽然不求名望,而名望不意而至;或者始无名望,而终必有之。而有名望的人未必就是贤达,他知道竭力维护自己的名望,但若不知道名望是来自仁德,不能惟仁德之首是瞻,不能惟仁德之事是举,名望则最终会化为泡影。
(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2)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释文】(1)子贡问道:“怎么样才能称得上是士呢?”孔子说:“以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各国,不辜负国君交给自己的使命,可以称得上是士了。”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士。”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邻里称赞他恭敬兄长。”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士。”孔子说:“说话讲信用,办事果断,这是坚如小石子的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或许也可以作为次一等的士。”◎辱:辱没,辜负。◎弟:通“悌”,尊敬兄长。◎抑:抑或,或者,或许。◎硁:坚硬的小石子,比喻固执。
【品文】就子贡所问,孔子对“士”给出了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有羞耻之心,二是有孝悌之名,三是言行一致。士,本指从事耕种劳动的男子,尤指善于耕种、勤于耕种的男子,后来专指从事读书笔耕的男子,尤指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男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士逐渐成为一个阶层,进可为官,退可为民,成为朝野知书达理、通古博今的学者和社会道德风范的楷模。从孔子所说的三个内涵来看,上为国士,中为乡士,下为处士。他们是人才,不一定为国家所用,但必为社会所用;他们是精英,不一定出仕当官,但必为世人所用。
【释文】(2)子贡说:“现在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咳!这些酒囊饭袋,算什么呢!”◎斗:量器名,一斗为十升。◎筲:饭筐,一筐为五升。
【品文】所谓的士,德必有所正,艺必有所长,并且还要得到社会公认;所谓的官,德当有所正,艺当有所长,并且还必须得到任命。得到社会公认和得到上级任命是不同的概念,他们之间的差别也就在这里。为士难,为官易;为士需要读破万卷书才行,为官只要一纸任命就够了。孔子认为那些执政者是“斗筲之人”,是说他们见识不广,气量狭小,与“行己有耻”的“士”,不可同日而语。(www.xing528.com)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释文】子路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士?”孔子说:“互帮共勉,和睦相处,就可以称得上士了。朋友之间,互帮共勉;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切切:切责貌。◎偲偲:和顺貌。
【品文】孔子在回答子贡时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此处提出“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都是爱人之道,都是士要达到的做人准则。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释文】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安适的生活,就不配为士了。”◎怀:留恋。◎居:安居。
【品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士初为读书人,如果为读书而读书,青灯黄卷,皓首穷经,虽然也是难能可贵的,但不勇于投身实践,不经过艰难困苦,甚至是生死考验,就难以成为真正的社会可用之才。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释文】周朝有八个名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此八人今已难以考证。
【品文】七位逸民,八位名士,都是孔子有所推崇、有所心仪者。孔子引逸民则知在“无可无不可”之间,列名士则在“有学有不学”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