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释文】孔子说:“人的本性相近,习惯却相去甚远。”
【品文】人的本性是什么?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在中国思想史上,曾经引发过争论。其实,人类除了具有动物本能的天性之外,作为社会的本性——善或恶,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性本无。譬如被狼群抚育长大的“狼孩”,根本就没有人类的是非善恶之分,“他”送给你一只兔子,你就会说他“善”;“他”偷你一只兔子,你就会说他“恶”,你所评判的善恶,只是将人类的善恶观加诸“他”而已,实际上“他”的这些行为只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将抚育“他”的狼群置换为人类,这就有了人类的善恶,而且是跟好学好,跟坏学坏,也就是近善者善,近恶者恶。善是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言行,恶是反人类的一切言行。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善恶只有放在这个范围来考察,才会得到正确的评判;如果在小于这个范围内去评判,划分善恶的标准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释文】子贡问道:“乡里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好肯定。”子贡又问道:“乡里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好肯定。不如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厌恶他。”
【品文】人有好坏之分,也有变好变坏之时。乡人的好恶,于其人、于乡人而言,它的好坏影响还是有限的。但如果选举他当乡长,选出来的肯定是“乡人皆好之”的“好人”,但是“好人”未必就是好人,也未必就是好官。若是“洪洞县里无好人”,选出来的肯定不是好人,那他又如何去做好官呢?“好人”选“好人”,“坏人”选“坏人”,那就不如不选了。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释文】孔子说:“被大家都憎恨的人,一定要仔细考察一下;被大家都称赞的人,也一定要慎重考察一下。”
【品文】孔子在答子贡问中,对“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的人,认为都不能轻易下结论,此处又强调“必察”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好坏不能根据众人的言论来判定。譬如村里有金矿,某甲带领大家私自开采得利,虽然村民都称某甲好,然而于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又譬如村有林木,某乙阻止村民私自开采得利,虽然村民都认为某乙不好,然而于子孙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对人好坏的评判,要放到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中去考察,切不可轻易听信众人的言论而下结论。
(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释文】(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必定会讲理,会讲理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品文】有心德者,必有口德,他的德行在于无私,所以表达出来就能以理服人;而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就有心德和口德,有时还会故意误导别人,中伤别人。
【释文】(2)“仁者一定勇敢,勇士不一定有仁。”
【品文】仁人的勇敢来自于内部,是天道使然,有之者不会畏惧任何邪恶,即使是受到生命威胁,也不会向后退缩半步;勇士的勇敢来自于外部,是天职使然,他的勇武精神不一定是来自仁的力量。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释文】孔子说:“古代人民有三种毛病,现在连他们的可取之处也没有了。古时的人猖狂而不拘小节,现在的人猖狂而放荡不羁;古时的人矜持而有威严,现在的人矜持而蛮不讲理;古时的人愚蠢而正直,现在的人愚蠢而狡诈无赖。”◎亡:没有,指古人除毛病之外的可取之处。
【品文】古时的人有狂、矜、愚三种毛病,但也有肆、廉、直的可取之处;现在的人依然毛病是毛病,而且将古人的可取之处干脆也发展成了毛病,那就是放荡不羁、蛮不讲理和狡诈无赖。地怕处穷山恶水,人怕交刁民泼妇。世无仁风,人类道德品质就会下降,国民素质就会降低。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释文】孔子说:“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知识;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知识。”◎语:告诉,谈论。
【品文】所谓中人以上,就是知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但还未能彻底进入知识的殿堂,如果得到高人的点拨,顿时就会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而能达到点铁成金的功效;如果是泥土、粉尘,那就很难点化了。对待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揠苗助长。因为根底尚浅,非但不能助其成长,反而还会使之枯萎。因此,对于还没有具备相应知识水平的人,就不能过分“拔高”,否则不但不能有助于人,而且其人由于不领会、不理解,反而还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怨恨之心。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释文】孔子说:“只有最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人才是不可改变性情的。”
【品文】人有坚贞如一的,也有冥顽不化的,成为两个极端。君子坚贞如一,勇于坚持真理,执著大义,因而能够立于天地之间;小人冥顽不化,贪于追逐私利,维护小我,死于财货之中,难以复活。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释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友于正直的人,友于诚实的人,友于见多识广的人,是有益的。友于奉承的人,友于阴险的人,友于圆滑的人,是有害的。”◎“三友”的“友”为名词,即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之“友”是动词,即以之为友。◎便辟:逢迎谄媚,即奉承。◎善柔:表面媚悦而内心阴险的人。◎便佞: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即圆滑而不实在。
【品文】松柏挺且直,可以赞高节;梅花忠且诚,可以赞傲骨;竹子隐且远,可以赞贤才。因此,以松、竹、梅比喻孔子所谓的“三友”,尤为适宜。便辟如沼泽,善柔如陷阱,便佞如漩涡。这三者表面看起来无事,容易走近,但一旦陷入其中,便难以自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释文】孔子说:“有益的乐事有三种,有害的乐事有三种。乐于用礼乐节制自己,乐于称道别人的善事,乐于贤明的朋友众多,是有益的;乐于骄奢淫逸,乐于游手好闲,乐于大吃大喝,是有害的。”◎佚游:游手好闲,没有节制。
【品文】益者之乐为君子之乐,损者之乐为小人之乐。君子之乐在心,心中得到高尚、纯洁的精神慰藉,因而舒畅大快,甚于一切的感官刺激;小人之乐在身,感官得到直接、短暂的情欲享受,因而感觉良好,甚于一切的崇仁尚德。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释文】孔子说:“起先我对任何人,都是听信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任何人,都是听到他的话还要进一步观察他的行为。对我来说,通过改变看法,我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在朱熹的《集注》和一般的通行本中,这一章和《公冶长》(一○)为一章,即“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朱熹《集注》认为:“胡氏曰:‘子曰疑衍文。’”也就是认为文中的“子曰”两个字是多出来的。朱熹认为以上二章不是孔子同一天说的话,但认为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然而仔细分析,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宰予白天睡觉,如无其他更为严重的事情发生,孔子不至于日后再发以上的许多感慨。此二章之所以分开,因为《公冶长》(一○)仅仅是孔子对宰予的批评,是个别案例,而这一章是孔子对世人言行的总结,具有普遍意义。
【品文】言行一致,是孔子的一贯主张,自己能做到,起先以为别人也能做到。然而通过很多事例发现别人并非完全如此,而总是有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存在。谎言是与事实或行为不相符的言辞,有损人利己、违仁背义的谎言,也有一部分是维护别人利益和情感而不得不做出的善意的谎言,这需要区别。通过验证,可以知道谎言的性质,据以对其人其事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以为日后的经验教训。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释文】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孔子说:“忠心劝告并耐心引导他,如果实在不行就停止,不要自取其辱。”◎道:通“导”,引导。
【品文】对待朋友,应该尽到朋友的责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朋友在遇到困难时,需要朋友为他参谋,为他计策,如果朋友能听进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并且渡过了难关,这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朋友认为难以言听计从,那就不必再强加干涉,否则不但会自讨没趣,还会不利于朋友渡过难关。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文】孔子说:“奉行道义不相同,就不必在一起磨合了。”
【品文】道不同,就是世界观不同,你认为世界是唯物的,他认为世界是唯心的;你认为没有神仙上帝,他认为有妖魔鬼怪;你认为仁政可使人民得到实惠,他认为不会实现。诸如这般,就难以“为谋”了,也就是在一起就没有办法磨合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这些纷争。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释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考虑,他一定就会有眼前的忧患。”
【品文】人无远虑,即是鼠目寸光,猫在前而不自知,这样就会陷入险境。国无远虑,必有近患。国家和个人都要有长远打算,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则可不临深渊,不履薄冰,从容走向康庄大道,迈向辉煌。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释文】孔子说:“有错误不改正,这本身就是错误。”◎过:过错。
【品文】有错即改,不使过夜,这是有益的做法。有过而不去改正,就是维护脸面或者是维护既得名利的护短行为而已。小错小过已经铸成,若不及时改正,就会酿成大错大过,犹如微恙而成大病,积重难返,无药可医。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释文】孔子说:“不懂得命运,就难以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制,就难以立世;不懂得言语用意,就难以识人。”
【品文】所谓命运,就是充分结合自己的禀赋和德能,于一生中作出最大的贡献,实现最高价值的诉求。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君子能清楚自己的命运,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去实现自己最高的人生价值。知礼和知人,就是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条件,去实现这一崇高的目标。人皆有生,亦皆有死,君子生于奋斗,死于永恒。一个人的价值总和,在于为社会所作的奉献,而不在于一生所积聚的财货。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释文】孔子说:“因约束自己而导致过失的人,是很少见的。”◎鲜:很少。
【品文】人有七情六欲,但不能完全跟着感觉走,需要有智慧的闸门把关。人有思维能力,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是可贵的;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是可怕的。人的内心世界,圣人与小人同在,善与恶并坐。崇圣人而行善,则是君子;近小人而为恶,则非善类。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释文】孔子说:“人因正直而生,不正直的人能够避免于祸只是一种侥幸。”◎直:正直。◎罔:欺骗,不正直。◎幸:侥幸。
【品文】所谓正直的人,就是不以私字当头、私心至上的人。无欲则刚,是为正直。无欲,就是不将自己的私欲置于别人之上,因而容易为别人接纳,与人和谐相处,这也就得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而那些不正直的人,为了牟取私利,不惜侵犯别人甚至国家的利益,一旦劣行败露,势必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正直的人也往往会欺压正直的人,甚至将之置于死地,但这也只是侥幸而已。正直和不正直较量,不正直并无取胜之道,正直焉有取败之理?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释文】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无知而不厚道,无能而不守信,我不知道这种人还怎么能生存下去。”◎侗:幼稚,无知。◎愿:谨慎老实。◎悾悾:无能貌。
【品文】无知无能而狂妄的人,往往是一些地痞流氓,他们以“无知者无畏”的信条为精神支柱,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变态心理为行动指南,这些人只能在污浊的洞穴中生存,最终会在正义的阳光下灭亡。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释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儿有个行事正直的人,他的父亲顺手牵羊,他就去做证了。”孔子说:“我们那儿行事正直的人与这种做法有所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也就在其中了。”◎叶公:叶地的统治者,叶地于春秋时期属于楚地,在今河南叶县一带。◎党:乡党,同乡。◎直躬:行事正直。◎攘:朱熹《集注》曰:“有因盗曰攘。”意思如同顺手牵羊。
【品文】俗话说:“顺带不为偷。”父亲顺手牵了别人的羊,儿子是去作证呢,还是不去作证呢?此羊为不当得利,别人找来,当然要归还人家,儿子应该作证和承认,对于父亲的过失,应该予以纠正,并使父亲诚服为止。不过孔子说的也是实话,一般人遇到顺手牵羊的事,父子会有所隐瞒,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如同无主财产据为己有,行为虽然不义,但与犯罪还是两回事。
(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见义不为,无勇也。”
【释文】(1)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就是谄媚。”◎鬼:死去的祖先。《礼·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品文】俗话说:“人三鬼四”,人有人节,鬼有鬼节。人节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鬼节有冬至(上古人的春节)、春节、端午节、七月半。在鬼节,人们要祭祀祖先。孔子按照礼制认为,祭祀别人的祖先,是遗忘自己祖先的行为,是谄媚别人的行为,也是一种丧失自己人格的做法。
【释文】(2)“见到正义之事而不去做,是没有勇气的懦夫行为。”
【品文】古人尚义,甚至有“舍生取义”的主张,如果不能见义勇为,也是丧失人格的,必为社会和众人所耻。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释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知:同“智”。(www.xing528.com)
【品文】智者无蔽,他的智慧来自于博览多思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对诸多问题少有疑惑,应付自如。仁者无私,他的仁爱来自于奉献精神和无所索取的人生态度,因而受人尊敬和拥护。勇者无悔,他的勇气来自于崇仁尚义和疾恶如仇的性情,因而对人间的不平之事勇于铲除,永不退缩。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释文】孔子说:“崇尚勇力而厌恶贫困,就会导致祸乱。对于不仁的人,痛恨太甚,也会导致混乱。”
【品文】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他“好勇疾贫”,也许会成为打家劫舍的强人;如果他能尚义,也许他会成为一个侠士。但最可怕的,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团队行为,如果一个没有约束的武装组织,为争夺利益,到处去烧杀抢掠,甚至屠城,其祸乱则甚于任何强盗。不仁的人是人人痛恨的,往往为千夫所指。痛恨已甚,往往就会付诸行动,也就会出现动乱、暴乱的情况。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释文】孔子说:“奢侈就会失于不逊,节俭就会安于简陋。与其骄狂放肆,不如安于简陋。”◎孙:通“逊”。《礼·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之孙。”◎固:鄙陋,简陋。《礼·曲礼》:“君子谓之固。”注曰:“固,陋也。”
【品文】富裕的人尤其是一夜暴富的人,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就会显得骄狂放肆,但其实质是内心空虚的一种表现。君子也有贫穷的时候,如果节俭度日,也能安于简陋,身无所羁,心无所绊,潜心学业,专注学说,有所追求,有所作为,则可一日千里,夙志可酬。不逊者以利为生,虽生犹死;不弃者以德为生,永生不死。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释文】孔子说:“一群人成天在一起,言谈够不上道义,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有出息。”
【品文】有大智慧的人,当然也有小智慧,但是他们并不玩弄小智慧、小聪明;而经常玩弄小智慧、小聪明的人,肯定是没有大智慧的。所谓的大智慧,就是具大志向、开大襟怀、行大道义、做大文章,是大公无私,兼善天下;所谓小智慧,就是结小人而远君子,见小利而忘大义,行小路而远大道,虽然也常有所得,但终是“小器”而已。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释文】(1)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如何能自立于世。”
【品文】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以信用作为基础的,缺乏信用对个人和社会都会有极大的损害。
【释文】(2)“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还如何行驶呢?”◎輗:大车车杠(辕)和衡之间固定的销子。軏:小车上的销子。大车为牛车,小车为田车、兵车、乘车。
【品文】无论大车、小车,没有销子,就会散了架子,车子就无法行驶。人如果没有信用,在这个社会上就难以找到立足点,也就难以立世为人了。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释文】孔子说:“古时的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因为他们认为言行不一致是可耻的。”◎躬:自身,指自身行为。◎逮:及,达到。◎耻:以之为耻。◎言: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孔子此处所说的“言”为语言,不是单指自言。
【品文】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其实质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人类产生合力的工具,是集体智慧和行为的传输工具。如果言行不能一致,就会损害劳动力,破坏生产力,所以君子言之必有物,守之必有信。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释文】孔子说:“一个人说话大言不惭,那么他做事就很难实现。”◎怍:惭愧。
【品文】言过其实而自我又不感到惭愧,就是大言不惭。凡事皆须量力而行,凡话皆须量能而言。这样就可以应付自如,不致半途而废,一事无成。但在能够通过努力或创造条件能上的情况下,奋斗的目标自当可以标高一尺,目高一线,而不能抱残守缺,无所超越。
子曰:“辞达而已矣。”
【释文】孔子说:“言辞表达清楚就行了。”◎达:练达,简洁达意。
【品文】简而不达,则难以说明事理;达而不简,则是浪费别人时间。朱熹《集注》说:“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对于公文,要做到言简意赅,不可繁冗啰唆,文过饰非。但对于别的文体,还是要讲究表现手法和修辞的。譬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两句已经达意了,为什么还要有前两句呢?其实这是诗的起兴手法,以引发下文的意思。又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难道你会认为孔子是研究树木的学者吗?如果不知道这是比喻,就会不知所云。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释文】孔子说:“能与人交谈的时候不交谈,就会失去被人赏识的机会;与不可交谈的人交谈,就是失言。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失去被人赏识的机会,也不会使自己失言。”
【品文】人与人之间,在于交流沟通,当遇到贤者达人,能倾诉自己的见识、观点,就不会失去被人赏识的机会,这将有助于人们走向成功。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当自己是一位贤者达人,也需要和别人交流沟通,才能找到自己所要赏识的人,他也许就是你日思夜想寻找的千里马。与不值得信赖的人深交,或者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或者事情的原因、过程、结论,就可能被人利用,甚至自己不明就里就会走向失败,所以千万要慎重其人,慎重其事,慎重其言。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释文】孔子说:“从来不想到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如之何,如之何:是加强语气的重复语,意思是说“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这里当然包括“言之如何”、“行之如何”,即“我该怎么说”、“我该怎么做”。
【品文】客观事物有其内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主观上努力,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一条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释文】孔子在河畔叹息道:“消逝的光阴像河水一样,它日夜不停地都在流淌。”◎川上:河岸。◎逝者:指消逝的光阴。
【品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物质世界中,时间具有不可逆转性,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益的事业中,生命才会有巨大的价值,生命才会永恒。古人认为“不为有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一朝一夕,奋飞不止;朝朝夕夕,翱翔万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朝夕虽然短暂,但要倍加珍惜,为自己的追求持之以恒,就会登上人生的顶峰。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释文】孔子说:“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做事的方式方法,了解他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自己呢?还怎么能隐藏自己呢?”◎廋:隐藏,藏匿。
【品文】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孔子通过考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志向,就能知道这个人的事业如何;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方法,就能知道这个人的智慧如何;通过了解这个人的喜好,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天性如何。“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在封建社会,仿佛每个人都戴着假面具,平常见不到真面目,而孔子此言则如照妖镜,能使之现形而无所藏匿。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释文】孔子说:“一切按照利益行事,就会招致许多怨恨。”
【品文】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作为个人,这样去做,自然无可厚非,但整个社会此风盛行,就会失去平衡,招致人们普遍的怨恨。事实上,任何社会、任何时代,这种不平衡都会存在,需要有平衡机制予以调节,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释文】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能看到自己有错而在内心自责的人呢。”◎已矣乎:感叹词,罢了,算了吧。◎自讼:自我责备。
【品文】自己有错的人,或是推诿给别人,或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出理由,而能在内心真切自责的人并不多见。在错误发生时,一般人皆难以责备自己,然而如果错误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或损害自己的根本利益的时候,自讼者也不乏其人。当然自讼者应该引以为戒,而不可过责以致轻生。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释文】孔子说:“成天吃饱了,什么事也不做,这种人是难有出息的!不是有掷彩下棋的游戏吗?去下棋也胜于成天无所事事。”◎博:六博,古代的一种游戏。◎弈,即围棋。
【品文】琴棋书画,都是艺术,后代也成了职业。成天东游西逛的纨绔子弟或者是游手好闲之徒,小事不肯做,大事做不来,孔子告诉他们,去做有益心智的游戏,也是一件好事。当然这不是鼓励人去赌博,而是通过游戏,增进心智。
(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释文】(1)子路请教服侍鬼神的事情。孔子说:“没有能够服侍好活人,怎么能服侍好死人呢?”◎季路: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
【品文】敬鬼和事人,道理是一样的,都在一个“诚”字,鬼神不觉,活人能知,要想尽其诚意,先从活人开始,这样才是做人之本。
【释文】(2)季路再请教死的道理。孔子说:“生的意义还没有弄明白,怎么能知道死的意义呢?”
【品文】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终结,如果对生命的意义没有彻悟的话,那么对死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人皆生于仁、死于仁而已。生死有仁,则生命重于泰山;生死违仁,则生命轻于鸿毛。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释文】孔子说:“如果有人具备周公那样的美才,但要是他很骄傲和悭吝,那他其余的才德就不值得一看了。”◎使:假使。◎吝:吝啬,此处也有吝惜其才,不肯为人所用的意思。
【品文】周公不但才美,而且德高仁厚,故能谦逊待人,不吝其才。如果他为人恃才傲物,以自己的才可为囤积居奇之物,那此才又有什么用呢?骄傲而且铿吝的人,道德品质必然低下,思想情操必然卑鄙,不看也罢!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释文】孔子说:“没有祝鮀的口才,仅有宋朝的美貌,恐怕在今日是难以免除祸端的。”◎祝鮀:卫国大夫,字子鱼,以善于辞令著称于世。佞:口才。◎宋朝:宋人,貌美,后也成为美男子的代称。据《左传》记载,宋朝在任卫国大夫时,曾与襄公夫人宣姜、灵公夫人私通。◎免:免除祸端。
【品文】仅有堂堂相貌,没有才能,犹如“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中看不中用而已。然而免祸之道,仍然在于扬善弃恶。作恶之人,必有恶报。宋朝因其美貌,作乱后宫,未遭败露,实由侥幸,但仍未能逃脱众人之口和史官之笔,可谓其名被自己玷污了。若是时不凑巧,则未免有杀身之祸。孔子说他“难乎免于今世矣”,实则是告诫世人切勿有侥幸心理,对宋朝之事,不可效尤。
(1)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释文】(1)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若是没有恒心,是不可以做巫师和医师的。’这话说得多好啊!”◎南人:南方人,南国人。◎巫医:巫师和医师。
【品文】巫可以通鬼神,医可以变生死,没有恒心,就没有责任心,就不能去从事关系到死生祸福的大事;要是中途而废,万事可以重来,死生却不可重来。
【释文】(2)“不能善始善终,就可能遭到耻辱。”孔子说:“没有恒心的人就不必去占卦了。”◎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出于《易·恒卦·九三》中的爻辞,朱熹《集注》认为“复加子曰,以别《易》文也。其义未详。杨氏曰:‘君子于《易》,苟玩其占,则知无常取羞矣,盖亦不占而已矣。’”
【品文】孔子所说的“不占而已矣”,是说因为人若是没有做巫师的职业道德,不能常常敬鬼神,到了有事的时候再来问鬼神,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是不会感动鬼神的,他的巫术就不会灵验,这种人还有资格做巫师吗?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释文】孔子说:“我尚能见到史籍有阙如之处,古人有马借给别人骑乘的故事。现在就没有这种事情了。”◎阙文:空缺的文字。阙,通“缺”。史官记事,遇到疑难而没有考证之处就空出存疑,也就是“阙如”。
【品文】阙文、借马是两件事,仅从文字记载来看,可以分开来解释。史家阙文,而不是主观揣测,胡编乱造,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史之德,孔子认为现在的史官已经难以做到这一点了。有马的人家,在别人来借用的时候,就不要找理由不借,与人可解急用。孔子认为现在的人人心不古,总是找理由搪塞不借给人家。当阙则阙,当借则借,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