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教学管理的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成果

现代教学管理的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成果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但我们应该如何管理教学呢?因此,教学管理要有世界眼光,要积极面向世界。按照此规律管理教学,就要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改善等列入教学管理活动中,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管理教学要依据这些特点来进行。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但不是“对称的”。

现代教学管理的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成果

现代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但我们应该如何管理教学呢?一般认为:应以教育规律、教学过程特点、教学原则等为依据来进行教学管理。

1.按照教育规律管理教学

教育规律为教育本质所决定,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密切相关。教育规律一般来说有如下几条。

(1)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

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学习化,教育社会化,教育广泛影响社会,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角落。而教育社会化又从各个不同的意义上更充分地显示出来,教育的时空观都在发生变化。从空间的角度看,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技术及远程教育又将这三者融通起来了。从时间的角度看,对于一个人来说,向前推移到学前教育乃至婴儿教育,向后则延伸到高等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形成了终身教育概念。与社会发展形成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此规律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即教学管理要面向社会,要反映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乃至家庭伦理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积极对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发挥应有的影响作用。

(2)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具有依赖性,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是困难的。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也具有依赖性。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劳动者素质如何则主要取决于教育状况。依照此规律,教学管理就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现代化。在具体教学管理工作中,不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或是等钱办事,而要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亦可在管理过程中逐步解决有关经费欠缺的问题。

(3)本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协同发展的规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融入世界体系,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也随之更加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国教育进入世界教育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时代的要求,是客观发展的规律要求。在当今时代,要提高教学水平,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不放眼世界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管理要有世界眼光,要积极面向世界。

(4)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上是指学生的身体、心理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也就是指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只有学生在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时,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这种水平不是几个方面发展的简单相加,而是几个方面发展的综合效应,几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这是客观的规律。此规律要求教学管理一方面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协同发展,既要注重德育、智育、体育,也要注重美育,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提高他们的智能,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形成优秀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5)办学条件协调发展的规律

学校发展的根本衡量指标是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这种发展却是各种办学条件协调发展的结果。学校办学的主要条件有:师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包括仪器、校舍等)。办学诸条件需要协调发展,有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而无相应的物质条件不行,有了一定的教学设备却无相应的师资条件也不行。按照此规律管理教学,就要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改善等列入教学管理活动中,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

2.依据教学过程特点来管理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体质,增强生存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管理教学要依据这些特点来进行。

(1)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已知知识和已知理论。首先,教师的活动主要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教师活动的基本部分或基础部分,教师有育人的活动,包括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活动,但这是离不开知识传授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肩负着教学生做人的使命;教师有组织学生的活动,但这种组织活动的基本目的是为传授知识活动能够顺利展开服务的。其次,学生学习知识具有间接性。已知知识和已知理论就是教学的内容,即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是从人类已获得的、逐渐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总库中精选出来的,它反映着时代的要求,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学生一方面所习得的都是他人和前人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仅靠直观、直感是很难习得的,有大量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东西,还有借助实物、图像甚至先进的仪器设备也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而只能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知识。间接性既依靠这种思维能力实现,同时又对发展这种能力起作用。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但不是“对称的”。教师影响学生,学生也影响教师,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在性质上有差别。前者是有目的、有组织进行的,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形式都有。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主要是无意展开的,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体验。根据这些特点管理教学,就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中小学课程的计划、大纲、教材等的要求,把教师传授知识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基本标准,发挥教师传授知识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潜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www.xing528.com)

(2)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课堂教学是根据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的规定进行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由于中小学教学要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内打好知识基础,要力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最基本、最适用、最持久起作用的那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间接经验,不像直接经验那样容易理解和巩固。因此,教学管理就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做到内容要精选,方法要有效,手段要先进,要尽可能利用感性材料,尽可能利用直观、直感,发挥感觉器官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把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结合起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教学与教育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认知发展过程,包括意志和情感发展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除教师的教育外,知识本身也有教育因素,学生通过知识学习,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在情感、意志、品德等方面也随着发生变化。学生品德优良、意志坚定,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就更强;学生文化科学知识不断充实,也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等不断提高。所以,教学管理要充分考虑育人工作,教师要为人师表,学校要努力塑造好的教风、学风、校风,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条件,切实做到教育教学并重。

3.以教学原则为依据管理教学

教学原则是根据人们对教育规律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提出来的,是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根据教学目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诸问题必须遵循的原则。由于对教育与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差异、对教学规律的看法不同而制定的教学原则也有不同,因而有各种不同的教学原则体系,但教学原则体系对教学管理仍有特别意义。教学管理不宜总是以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去指导教学和进行管理,总要具体化一些。同时,教学管理又不宜于直接指导教学方法,何况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方法各异。教学原则正好可两者兼顾,它既体现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学规律,又可以指导教学方法及教学各环节的实施。所以,管理教学应依据教学原则进行。在当今时代,在具体教学管理活动中,尤其要注重以下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该贯彻这条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状况等,根据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2)循序渐进原则

就是要按照知识本身的科学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科学知识有一定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就是“序”,学生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序”。遵循这个“序”进行教学,这样教的知识必然是“可接受的”,这样学的知识也必然是“巩固”的,这应该既是教师教的原则,也应该是学生学的原则。

(3)知识传授与发展智力相协调的原则

就是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两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不可偏废,这是重要的原则。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教学组织得合理的条件下,两者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不学习知识就不可能发展智力。反过来,智力获得良好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学习知识加快、加深,并能够灵活运用。但是,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同样知识或知识水平大体相同的学生,彼此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可能不一样。在教学组织不合理的条件下,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两者之间会发生割裂甚至对立的现象。所以,要在掌握两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4)思维训练与操作训练相协调的原则

思维能力与操作能力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或者说是想和做。这一原则所强调的就是重视这两方面,而且重视这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人的智力中,思维力被认为是核心成分。但是,实行也很重要,而且实行对思维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实行能力很差也影响思维发展。思维力的外显也需要实行,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实行。思维可使人聪明,实行也可使人聪明,两者协调起来,和谐发展,不仅知识可以学得更好,而且人会变得更聪明起来。贯彻这条原则,就要正确处理动脑和动手的关系,就要把教学和生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结合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恰当地联系具体实际,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事实材料,以便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同时。还要创造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如练习、实验、实习、参加一定的劳动和社会活动,学会读、写、算及其他一些学习的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5)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协调的原则

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不仅在认知层面上沟通,而且在感情层面上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一个“导”字,辅导、引导、向导、教导、指导等。但主导绝不是主演。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当主角,尽量让学生去“自己完成”,也就是尽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活动的有效展开过程中,越放手让其处于主动地位,效果就越好。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但代替又是徒劳的。教师也是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是重要的,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落脚点,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培养他们,在于使他们和谐发展;教师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又主要根据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来评判。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充分展现出来;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是协调的、和谐的。教学管理既要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要关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要特别关注这两种作用的协调与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