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
(1)导向性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让学生注意什么,感知什么,联想什么,思考什么,等等。关键在于教师怎样用教学语言引导。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总是能沟通师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制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收到最佳的语言效果。
(2)科学性
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精练,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在语法上用词恰当、简洁明快、干净利索。准确精练的语言“像敲钉子一声声入耳”。切忌空说、套话、半截子话,不要口头禅。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推理有逻辑性,论述有系统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3)讲解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形式特点,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有听懂、理解、消化和记笔记的需要,这就使得教学语言与朗读语言、评书语言、播音语言有区别。重点问题需要强调一下,疑难问题需要解释一下,关键地方需要加重语气。说得要慢一点,便于学生理解,重要的问题说得重一点,特别强调的内容说得响一点。
(4)教育性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教学语言要文雅、纯洁、有分寸感和教育性,做到不说粗话、野话、脏话、大话,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更不能用讽刺、奚落、挖苦性的语言去批评学生,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具有教育性的语言,态度要民主。
(5)启发性
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应地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在旧中见新、易中见难、平中出奇、难而可及、循循善诱。教师还要把握时机,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6)灵活性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教师要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直观的还是抽象的,委婉的还是直率的。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描写的、说明的、议论的、陈述的、抒情的、悲哀的、激壮的、明快的、黯淡的、藻丽的、朴素的、简洁的、丰繁的、庄重的、诙诸的……
(7)趣味性
这是指教学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富于理趣、情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多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习用语,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功能。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妙语连珠、趣味横生。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探讨如何把苦学变为乐学,其中就涉及教学语言的趣味性问题。
(8)口语化
教师必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这样才能做到通俗易懂、亲切感人。口语化的教学语言在语音上的要求,就是提倡使用普通话,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娓娓动听、抑扬顿挫、长短句错落有致。教师还要注意语调,马卡连柯认为:“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够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
2.教学语言艺术的种类
(1)描述性的语言艺术
指用于客观地反映事实、活动、人物的语言。大都运用于讲述记叙文体的课文或内容。其艺术要求是生动、形象、真实、深刻。这种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主要有:正描述法、倒叙法、夹述夹议法。
(2)解释性的语言艺术
这是教学中用以把问题、概念的含义、原因、理由、结论或定理解释清楚的语言。其艺术要求是:令人全然明白,有启发性,条理清晰。解释性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有:诠释性解释、分类性解释、比喻性解释、举例性解释、图表性解释。
(3)论证性的语言艺术
是指在教学中用事实、数字、论断、定理、定义等论据来证明论题或论点的真实性、正确性。其艺术要求是:语言要富有逻辑性,论证充分合理,证明过程严密,论证的语言态度平等温和。其主要表现方法有:归纳性论证、演绎性论证。
(4)演示性的语言艺术
演示语言主要运用于利用实物、图表、标本或实验把事物的本来面目、发生发展过程显示出来,以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其艺术表现要求是:直观、形象、层次分明、特点清楚、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其主要表现方法有:实物演示方法、图表、模型、标本演示方法、实验演示方法。
(5)感染性的语言艺术
这是运用某些情感性教学或陶冶性教学的语言,用以激发、感化学生的情感,使其发生情感共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其语言艺术要求是:感情真挚,语言恳切,使人感到亲切、温暖;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令人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被感化和熏染;尊重学生,同时又严格要求;宽容失误,同时又指出其改进的方法。
(6)辅导作业的语言艺术
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用于指导学生的练习、实际操作和讲评课后作业的语言。其艺术表现要求是:语言要有指导性、鼓励性、启发性,讲评要公证、全面,指导要及时、适当和有点拨性。其主要表现方法有:辅导课堂练习及其他操作的语言艺术方法、讲评课后作业的语言艺术方法。
(二)无声语言的艺术
无声语言,也有人称之为非语言表达或非语言行为,主要包括神态和姿态。无声语言的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无声语言进行教学表达活动的技巧与才能。作为教学艺术手段和技巧的无声语言,不仅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用无声语言来表情达意,而且善于觉察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达出来的无声语言。
1.无声语言的功能
(1)替代有声语言
语言媒介的选择取决于当时教学的客观环境。例如,当学生们正在安静地做作业时,一个学生悄悄站起来用手势表示他有事要外出一下,如果教师允许,只需点点头即可。如使用有声语言就不免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又如,当全班同学情绪激动时,不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做个球场上“暂停”的手势,要求同学安静下来。再如,课堂上,回答问题胆怯的同学,在想举手、又没有勇气举起来时,如果老师送去一个赞许的目光,点头鼓励时,这个学生即会欣然举起手来。教师的这些动作,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它们含义明确,容易理解,可以替代有声语言。
(2)辅助有声语言,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
有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言交流仅仅表达了我们思想的最少部分——30%~35%,创造性地运用无声语言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当教师讲述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事件、体验时,如果教师语言表达平淡单调、言而无情时,难免使学生怀疑教师讲的是否出自内心,是否具有真理性;而仅仅希望通过语气、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其效果也会流于一般;如果在注意运用这二者的同时,能伴之以生动形象的无声语言,就能在总体上加强教学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形象性和科学性,加深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从而促进他们对教师传递的信息深刻理解,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美化教师形象
这有利于学生对教师形象的认同。无声语言直接受控于大脑,是教师内心活动自发的真实的反映,眼神、表情、手势等无声语言能充分反映出教师本人的气质和人格,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心目之中,可谓“身教重于言教”。有人曾以“教态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为题,向100名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十分注重教师的教态,普遍认为教态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神态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与展,以及脸面的纹路和脸部各器官的动作所组成的。它以最灵敏的特点,把具有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最迅速、最敏捷、最充分地反映出来。教师温和可亲的面部笑容,有神奇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微笑,是春风,可以催开心灵的蓓蕾;是桥梁,可以沟通师生的心灵;是军号,可以给人以力量;是天使,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教师要学会恰当地利用面部表情,有效地传递信息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这要求做到:
①自然大方
教师表情必须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装腔作势,一副皮笑肉不笑的假面具。教师要让自己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表情相一致,在学生面前树立坦诚自然、表里如一的师表形象,从而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www.xing528.com)
②温和适度
由于师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道角色差异线,师生关系既不是父与子的家长式,也不是哥们义气的把兄弟;而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级情感的特殊人际关系。教师在运用脸部表情时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有柔和,科学、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与面部表情的变化,使教学活动在正常的情绪曲线上运动。
③宽容大度
教师脸上显示出的友善、信任和宽容,往往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悔过的“催化剂”,也是教师教学民主化的反映。教师的微笑应成为一种内心世界豁达开朗的示范。笑,在生理机制上有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内心世界如明镜一般开朗豁达,是形成笑的基本因素。微笑使脸上呈现较多的轻度曲线。如果说直线表示一种“理智与平衡”的话,那么,曲线则代表了一种“变化与运动”。这曲线,使我们在静态中看到了亲切和端庄,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过程消除了紧张和呆板而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
(2)眼神
眼神,即眼睛的神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表达许多语言不易表达的复杂而微妙的信息和情感。眼神是面部表情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也是一个人深层心理的一种自然表现。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无声语言的眼神,也可称为教学目光语。在教学中,目光语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比如,学生听不懂或听得不耐烦时,眼睛就会发出情绪的信号,反之,学生答错了题,或答非所问时,教师眼睛也会发出指示的信号。一个善于悟译目光语的教师,就会根据学生的眼神来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学生也应该从教师的目光语中,洞察教师情感的微妙变化。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中,学生的眼神常常起到了反馈信息的作用,而教师的目光则起到调节信号的作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既能从学生的眼神中探索到信息和情感,又善于用自己的眼神说更多的话,传更多的情。让眼神来说话,则是教师教学艺术中所常用的手段和技巧。
在课堂上运用激励期望的眼神,往往比有声语言更能触发学生的心灵,更能牵动学生的感情。运用眼神可以制止学生的嬉笑打闹,唤回看小说、开小差、讲闲话、做小动作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全面注意每一个学生,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眼神的方法大体有三种。
①环视法
即教师的视线有目的、有节奏地前后左右移动,把学生尽收眼底,以便观察全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可满足学生希望得到教师注意的心理要求。优秀的教师是用眼神组织课堂教学的,在上课开始时,或在讲重点内容前,都要做一番环视,起着“一言未发先有情”的作用。
②点视法
对于做小动作的学生,教师可投射以严肃的目光注视他,以示制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用信任的眼神期待他鼓励他;如果发现确实有病容倦怠的学生,教师可示意他趴在桌上休息一会。
③虚视法
教师眼睛似乎在盯住了什么,给学生一种定点透视的感觉,但老师实际上是“视而不见”,这就是虚视法。新教师初登讲台,常常有胆怯之感,眼睛不敢看学生,就可采用虚视法,视线飘落在第三四排桌,再适当辅之以环视法,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在看着自己从而达到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目的。
3.姿态
姿态是身体的造型。表达思想感情的姿态主要包括头语、身姿和手势三种。它既可以支持修饰语言,表达口头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意味,也可以表达肯定、默许、赞扬、鼓励、否定、批评等意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姿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头语亲切明快
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往往会用点头予以肯定,如回答不正确时,教师轻轻地摇一下头,予以否定。这样往往能比有声语言更能简洁明快地表达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反应,且使学生感到亲切,即便是否定也不会使学生感到尴尬。而配合教学内容,巧用头语会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手势准确协调
手势在教学中大体有几类。一是情意手势,这种手势主要表达教师的情感,使其形象化、具体化。二是指示手势。它是指人说人,指物说物,往往用来指示前后左右视觉可及范围内的具体对象。三是象征手势。这种手势比较抽象,但用得准确恰当,也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联想,启发思维。在教学中,手势要少而精,不能滥用,否则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效果将适得其反。
(3)身姿端庄灵活
教学中身姿主要有站姿与步姿两种。
站姿是最能体现教师的信心和风度的身姿。这种信心和风度通过两方面体现:第一,矜持感,它取决于教师站立的重心,教师应尽量取正面姿态,即使在指点、解释板书内容时,也应处半侧面趋向正面姿态,这样不但可以体现教师端庄的风度,也能时时保持与学生心理联系的空间势态。第二,力度感,这从身姿来说,站立时腹部要微微收腹,胸部要挺起,下肢要微微分开,这样才显得富有力量。总之,教师讲课时的站姿要以安静、端庄为宜,切忌依靠讲台、黑板,给学生懒散、拖查、无精打采的感觉。
步姿。走路时手臂摆动的幅度以及步子的大小、弹性能显示一个人自信、快乐、友善及雄心等心理特征。教师在走进课堂时要始终保持生气勃勃的步姿,显示出教育者的一种朝气,从而给学生以孜孜不倦的力量和气字昂然的美感。教师在课堂里的步姿要注意与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气氛和谐一致。
(三)教学板书的艺术
1.教学板书艺术的主要特点
(1)重点突出、内容精练
重点突出是指板书要反映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精练是指板书要用最凝练的文字或简洁明了的图形、符号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内容精练并不是越简单越好,“简”的程度要依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而定,一般要求板书要化繁为简,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俭处求丰,让学生从最精简的板书中学到该学的知识。
(2)直观、生动、形象
是指板书应以生动、直观的形象诉诸学生的视觉,使学生很快地领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具有启发性
是指教师设计板书做到语精字妙,富于启迪,让学生能够从板书的内容及形式中引起深思,品出其中的“味儿”来。这种启发性含蓄蕴藉,富有弹性和张力,往往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4)具有趣味性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满情趣化的板书设计,力求新颖别致,巧妙生趣,引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2.教学板书的主要设计格式
(1)逻辑要点式
就是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按照教材的逻辑层次加以概括,抽出主要观点,提纲挈领编排教师语言艺术的书写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大多数课程,是板书的主要形式。它能够突出教材的重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加深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关键词语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或总结出能准确反映教学内容、含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的词语构成的板书。这种板书简便易行,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表格式
这种形式的板书是根据教材内容可以明显分项的特点设计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表格,提出相应的问题,可让学生思考后提炼出简要的词语,填入表格。此类板书是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可供比较,利于归纳,利于引导学生区别异同、发现规律。
(4)线索式
以文章线索为主,反映教材的主要内容。这类板书可把教材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它的全貌有所了解,其思路明晰、线条清朗,吸引注意力。
(5)图示式
是指教师使用抽象图形(示意图)表达教学内容的板书。此类板书舍现象而求本质,图形简易却能说明问题,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