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认识特殊性规律

教育教学理论:认识特殊性规律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学生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学生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二)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生认识过程的阶段上。学生掌握教材的序列过程常常被称为教学的四个基本阶段。它反映了教学中学生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认识过程的规律性。教学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人类已知的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认识特殊性规律

(一)学生认识对象的特殊性

学生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的认识是客观世界本身,而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学习书本知识,即接受前人的间接经验实现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间接经验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去探求和发现新的真理,而主要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知的真理。所以,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就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

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无疑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捷径。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避免重复人类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败,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高的效率掌握这些高度简约化和概括化的间接经验。

当然,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为主,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排斥直接经验对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作用。相反,我们更重视直接经验在学生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学生所学习的书本知识是概括的、抽象的理性知识,学生缺少亲身经验,不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因此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注意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还要组织必要的实践活动,如练习、实习、实验、参观、访问等,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和接受理性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性(www.xing528.com)

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生认识过程的阶段上。

学生的认识对象主要是教材,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序列认识过程。感知教材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多种形式接触教材,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表象;理解教材是指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教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巩固知识是指学生经过思考、复习、练习、作业等形式,对已理解的知识形成牢固的记忆,并在需要时及时再现,巩固是保持知识的必要条件;运用知识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练习性课题或独立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学生掌握教材的序列过程常常被称为教学的四个基本阶段。它反映了教学中学生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认识过程的规律性。每一阶段都有其各自的任务,四个阶段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经过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人类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多数属于未知的东西。因此,教师应把教学过程当作人类认识过程的“模拟过程”,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去探索,在直接经验中尝试人类在发现科学真理时所经历的挫折和失败,去体验探究活动的苦乐,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