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入,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有许多一致性,所以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首选学科。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的环境教育仅限于从环境的角度帮助人们认识环境,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要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统筹考虑,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环境教育。如促使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让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必要的变革;传播形成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模式,改善对自然资源、农业、能源及工业生产的管理,了解掌握必需的认识、知识和技术技能;确保拥有为实现可持续性而进行改革的公众参与等。
1.环境教育目的强调有效参与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境教育目的主要应强调,把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采取对环境与发展负责的行动作为中心或最终目标。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类环境问题都有发生,有些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已对人民生活、生产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要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关心环境问题的解决,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参与环境保护能力,自觉地、力所能及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具体的环境教育目标,除了有知识目标、态度目标、技能目标外,还应特别提出行为目标。可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制定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行动规范,培养他们关心周围环境,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付诸行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好”,而不是长大成人后再做。
2.环境教育内容要结合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实际
中小学环境教育要把《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作为指导文件,充分认识我国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明确搞好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通过师资培训,尽快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现代工业新文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标志产品等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传输给中小学教师,再通过他们传输给学生,从而建立起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环境教材已有近百种,和国外教材相比,我们大多比较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但缺少对参与行为的具体指导,还应结合环境与发展的实际,安排有关环境问题调查和公民行动培训的内容,使学生具有采取公民行动保护环境的能力。(www.xing528.com)
从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家庭、学校及其周围环境中有代表性的具体环境问题实例,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很有意义。把实例教学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这里启发式、争议问题、模拟游戏、实验分析、调查研究及现代教育技术等都可得到有效运用。有关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传授是根据学生的活动及他们在环境探索中提出的问题而进行的,重点放在技能获得和对环境态度的发展上,促使学生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有效的行动,突出了参与、研究和实验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概念。
3.制定跨学科的环境教育计划
由于环境问题是综合性的,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涉及各个学科,因此环境教育不应被看成一门孤立的专业,它谋求的是一种跨学科的行动,它是各种不同学科与不同教育实践共同努力完成的。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是分学科大纲指导下的环境教育(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把主要的环境内容,已纳入到中学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思想品德及小学自然、社会、劳技等课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大纲,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因此国家教委有关部门适时制定一个跨学科的环境教育指导文件很有必要。
跨学科的环境教育计划不应作为彼此孤立的或教学大纲的简单总和呈现给学生,而应以规定的环境教育内容结构的整体概念为方向,从而把每门学科有关环境的教学内容同整个环境教育目标统一起来。跨学科的环境教育计划,可使教师明确本学科的环境教育内容在整个环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在这一集体性的框架内,加强合作交流。把学校中目前采取的各科渗透,课外活动,单独设课等形式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跨学科的教育计划中,使环境教育以一个整体的而不是松散的面貌提供给学生。
1996年,北京教育学院在北师大环科所支持下举办的北京市中学教师环境教育培训,受训教师来自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政治、语文等不同学科,还有教导主任等教育管理人员参加。此次培训,不但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如何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同时对推动跨学科的合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