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

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h搞定1.期望—价值理论★★★★★20min搞定扫码回复“期望价值”听讲解代表人物:阿特金森。用数学模型来简明地表达,揭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一些变量和规律,并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和检验了其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在动机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助记关于成就动机分类2.成败归因理论★★★★★20min搞定代表人物:海德、罗特、韦纳。

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

2~3h搞定

1.期望—价值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20min搞定(08年、18年311选)

扫码回复“期望价值”听讲解

(1)代表人物:阿特金森。

(2)含义

成就动机指追求卓越、获得成功的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倾向。他认为个体趋向成就的动机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即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

①成就需要(M):个体稳定地追求成绩的倾向。

②期望水平(P):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③诱因价值( I ):个体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

(3)两种动机分类

阿特金森认为,人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倾向,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倾向。

①力求成功者: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阿特金森经计算认为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

②避免失败者:更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难的任务。

(4)应用

①对于力求成功者:教师要给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营造竞争的学习环境,并且给予较严格的分数评定。

②对于避免失败者:教师要发挥表扬、激励的作用,营造竞争性较弱的环境,给予较为宽松的评分。

③教师需要适当地掌握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5)评价

①优点:成就动机理论把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用数学模型来简明地表达,揭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一些变量和规律,并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和检验了其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在动机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②缺点:成就动机的理论模型还不够完善,有缺陷,如过分重视内部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外部因素的作用,成就动机与整个人格特征的关系尚缺乏充分的研究。

助记

关于成就动机分类

2.成败归因理论★★★★★

20min搞定(14年、16年311选;13年311辨;07年、20年311分析;20年苏州大学简)

(1)代表人物:海德、罗特、韦纳。

①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②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对结果的归因划分为“内控点”和“外控点”。

③韦纳: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将人们对将活动成败的归因总结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

(2)含义: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3)韦纳的归因分类与解释

韦纳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

①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②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其中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四个最主要的归因。

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

③归因与动机解释:韦纳认为,一个人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动机,影响其行为、期望和情感。

a.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会使学生感到满意和自豪;把失败归结为内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内疚和无助感。

b.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把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气愤和敌意。

c.把成功归结为稳定因素,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把失败归结为稳定因素,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

d.把成功归结为不稳定因素,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结为不稳定因素,会感到生气。

e.把成功归结为可控因素,学习的信心会提升;把失败归结为可控因素,学生很内疚,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失败现状;

f.把成功归结为不可控因素,学生的信心会下降;把失败归结为不可控因素,学生心情是沮丧的,甚至是绝望的。

助记

(4)归因的影响因素

①他人操作的有关信息:个体根据别人行为结果的有关信息来解 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如班上大部分人得高分,则易产生外部归因(老师判卷松);少数人得高分,则产生内部归因(能力强、刻苦)。

②先前的观念:个体以往的经验或行为结果的历史。如果努力做事后来成功了,则归因为稳定因素,如能力;经过努力还是失败,则归因为不稳定因素,如运气。

③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看法。自认为有能力者,易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将失败归因为老师的不公、偏见。

④其他:教师或权威人物对学生行为的期待、奖惩,学生的性格类型、教育训练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归因。

(5)教育应用

①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a.韦纳倾向于引导学生进行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的归因。

b.归因于努力相比归因于能力,无论成败,都会引发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体验到鼓励。

c.在付出同样的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d.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②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正确归因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概念的方式之一。

③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但不能一切均归因于努力。如学生已经很努力但还是没有成功时,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原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

·凯程拓展·

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后天习得的,由于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从而釆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相关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随后的实验证明了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实现无法实现的目标,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常常表现出沮丧或者愤怒。

(6)评价

①优点

a.归因理论是对成就动机理论的重要发展,该理论阐明了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

b.韦纳把成败的原因归纳为三个维度,具有高度概括性。

c.研究结论既有科学性,又有实践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②缺点

a.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是复杂多样的,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是否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归因尚待验证。按照哪些维度对归因进行分类,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b.在可控性上,努力程度是否就完全可控,其他因素是否就完全不可控,也有争议。因此,对各种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都应该持辩证的观点看待,且不同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并非截然相对。

3.自我效能感理论★★★★★

15min搞定(12年311选;12年311简;15年、18年311分析;17年首师大简)

(1)代表人物:班杜拉。

(2)含义: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观点: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

①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

扫码回复“自我效能”听讲解

②期望除了结果期望外,还包括效能期望。

a.结果期望: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是传统的期望。

b.效能期望:人对自己能否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推测,即自我效能感。

(4)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①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②替代性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获得的间接经验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③言语说服。他人的建议、劝告和解释以及对自我的引导也有助于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这种方法效果不持久。

④情绪唤醒。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如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个体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助记 只提言情——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醒。

(5)自我效能感对教育的启示

①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人倾向于选择并做完自认为能胜任的工作,而回避自认为不能胜任的工作。(www.xing528.com)

②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者有信心克服困难,更加努力;低者则信心不足,甚至放弃努力。

③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者表现自如;低者则畏手畏脚。

④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者能够承受压力,情绪饱满、轻松;低者则感到紧张、焦虑。

(6)评价

①优点

a.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行为动机,是动机理论的又一大进步。

b.该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帮助很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行动中的努力和坚持性。

②缺点:该理论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凯程提示:请考生认真归纳总结,在教育学的五门课程中,班杜拉出现了几次?他的理论都有哪些?

(1)教育学原理:德育理论——社会观察学习模式(或理论)

(2)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3)教育心理学: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动机理论

4.自我价值理论★★★★★

20min搞定

(1)代表人物:科温顿。

(2)含义:自我价值指认为自己是优秀、有能力的个体的一种信念。接纳自我是人的最优先追求,而接纳自我的前提是自我价值。一旦自我价值受到威胁,人将竭力维护和防御,以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从而接纳自我。

(3)分类:自我价值理论根据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的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独立的维度,将学生组合出四种类型,分别对应建立自我价值的四种动机倾向。

①高趋低避型。这种类型的学生被称为“乐观主义者”“成功定向者”“掌握定向者”。这类学生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水平。他们通过不断的刻苦努力发展自我,通常表现得自信机智。

②高趋高避型。这种类型的学生被称为“过度努力者”。这类学生同时感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他们对某一项任务具有既追求又排斥的矛盾情绪,为了成功同时又要掩饰自己的努力,就会出现一种“隐讳努力”的现象。

③低趋高避型。这种类型的学生被称为“逃避失败者”。这类学生更看重逃避失败而非期望成功。他们并不一定存在学习问题,只是对课程的兴趣不高,看起来懒散,不爱学习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失败的强烈恐惧。

④低趋低避型。这种类型的学生被称为“失败接受者”。这类学生不奢望成功,对失败也没有羞耻和恐惧感,他们对成就表现得漠不关心,不接受任何有关能力的挑战。

(4)教育应用

①把指导学生认识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动机视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②可以合理解释教育过程中的很多现象。如对学生努力的态度、学习动机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任务的选择、目标的选择、考试的抱怨等现象的解释。

③教师要合理设置任务,采用相应的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机会将学习视为集体的共同活动,将学习成绩的提高视为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非个人能力的体现。

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产生内在动机,形成成功定向。

(5)评价

①优点:自我价值理论有很强的教育实践价值。它能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认识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也解释了很多现实的教育现象。

②缺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总体上看,它仅仅是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的补充。

5.目标定向理论(成就目标理论)★★★★★

20min搞定(08年、11年、19年、20年311选;16年311简)

(1)代表人物:德维克。

(2)两种能力观

①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改变。

②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可以随着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而提高。

(3)两种成就目标

①表现目标(成绩目标、自我卷入目标):指能让他人对自己的表现做出好评的目标。这类学生一般持有能力实体观,有向他人展示自己才智和能力的意愿,但极力回避那些可能失败或会表现出自己低能的情境,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实现并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的工作。

②掌握目标(学习目标、任务卷入目标):指旨在学习新事物、提高技能的目标。这类学生一般持有能力增长观,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的提高和对任务的把握和理解之上,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能真正发展自己的能力。

两种目标导向的表现各有不同,如下表所示:

两种目标导向的区别

续表

助记

(4)进一步发展(19年、20年311选)

有研究者将趋近和回避两种动机与成就目标相结合,组合出4种目标类型:

①掌握趋近目标。着眼于掌握知识、完成任务,获得比自己过去高的能力或者胜任任务的能力。

②掌握回避目标。着眼于避免跟自己相比、跟任务相比感到自己无能,避免任务没有完成或者内容没被掌握,如努力避免对数学课的内容不完全理解。

③表现趋近目标。着眼于展现自己的能力,做到比别人优秀,根据常模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表现。

④表现回避目标。着眼于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差劲,避免跟别人相比显示自己无能。

(5)教育应用

①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绩,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淡化分数和其他奖励。

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优势,适当利用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加努力、自信。

③通过前测,设置具体的、中等难度的、近期可达到的目标,加强动机的持久性。

(6)评价

目标定向理论对教育实践有很多启示和作用,它从全新的角度将学生的学习按照目标不同进行分类,解释了都能完成目标的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心态,是对以往动机理论极大的完善。

凯程提示: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的区别在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判定标准来自学习者的内省;而成绩目标定向的判定标准在于外界的反馈。事实上,在同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目标定向,而其中一种占有优势。

6.自我决定理论★★★★★

30min搞定

(1)代表人物:德西、瑞安

(2)主要观点:该理论是一种人本主义动机理论[2]。其基本假设是:人是积极自主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倾向,会努力地应对环境中的持续挑战,并将外部经验整合到自我概念中。但是这种内在的心理成长倾向需要有社会环境中的营养支持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而社会环境中的营养支持是人先天固有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自我决定理论通过有机整合理论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分别阐述了自我整合过程及其营养支持。

①有机整合理论。自我决定是个体在充分认识自身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人具有自我决定的潜能。这种潜能引导人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

a.动机的划分:这一理论将人的动机看作一个从无动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不断增加的连续体。

b.外部动机的四种类型

c.三种动机的关系:从无动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个体的自我决定程度越来越高。处于无动机状态是缺乏调节,处于内部动机状态是完全的内部自主调节。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动机的内化不等同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即使内化为整合调节状态,由个体进行完全的内部控制,也还是属于外部动机,仍是由于目标对其有益或者重要而产生行为动机,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而内部动机的特征是个体对行为本身感兴趣。所以,它们仍然有区别。

②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自我决定行为源于自我高度整合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以及高度内化的外部动机。自我高度整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社会环境的滋养才能完成。社会环境的滋养就是3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

a.自主需要:就是自我决定的需要,指个体对于从事的活动拥有一种自主选择感而非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b.能力需要: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够达到某种水平,对自己能够胜任某项活动的信念。

c.关系需要:指个体与他人相联系或属于某个群体的需要。关系需要包含合群需要(寻求与他人的友好关系)和认同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和积极判断),两者促使个体对社会群体价值的内化。

这3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可以促进个体内部动机的产生与外部动机的内化,使个体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环境。

(3)应用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社会环境因素通过3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对个体的自我整合和心理成长产生影响。这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①引导树立内部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知识或任务对个人成长的内在价值。

②设置适度挑战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胜任感。

③提供自主性支持。给学生提供独立工作和决策的机会。

④呈现信息性的指导、规则、反馈、评价和奖励。传达个体能够胜任所从事的活动或者如何更好地胜任该活动的信息。

⑤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氛围。使个体对所在团体产生归属感,满足关系的需要,增强内部动机。如果个体在群体中感受到的是压力或控制,如教师格外强调成绩和竞争的时候,学生就会陷入外部控制状态,丧失自主性,降低内部动机。

(4)评价

作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其基础是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自我决定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体现了动机研究的趋向,为众多动机理论的整合提供了基础。

助记

助记1:

动机理论总结表

续表

助记2:强化理论斯金纳、需要层次马斯洛、自由学习罗杰斯、成败归因是韦纳、成就目标德维克、成就动机阿特金森、自我效能班杜拉、自我价值科温顿、自我决定德西瑞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