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一般并不规定考生的写作体裁(诗歌除外),但从历年的写作题材来看,议论文这一体裁较其他体裁更为适用,也更便于在考场上快速成文。议论文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模式,“五段论”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便于我们在考场打开思路。另外这种作文形式易学易练,不仅在形式上易掌握,在语言上也容易出彩,可以作为一种应试利器。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本论(分论点展开论证)、结论(总结观点)。
议论文写作基本步骤
一、审题——明要求
二、立意——确定中心论点
三、标题——根据中心论点拟定标题
四、列提纲——确定分论点
五、论证——对分论点展开论证
六、凤头-豹尾——开头、结尾
七、整体结构——总分总
八、语言——增色彩
一 审题——明要求
审题是写作成功的第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差之毫厘”,必然导致文章立意“谬以千里”。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审清题目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
(一)审文体——文体是什么?
推荐写作文体:议论文。
(二)审题型——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材料作文
五年之前,特岗作文以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为主,而近五年,让考生从给定材料中提炼出主题成为命题趋势。
(三)审要求
外在:字数、题目、教育角度等。
内在:有观点、有逻辑、有表达。
二 立意——确定中心论点
要想立意没有偏差,就要对题意进行认真研究,即使时间不够,也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认真立意,确定作文的中心论点,宁可长文短写。在材料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炼很多考生觉得有困难,无法判断选择哪个角度来写作更恰当,甚至有的考生在写的过程中忽视了立意,混淆了角度。那么,该怎么从一则材料中去提炼和分析文章的主题呢?答案是材料,一定要仔细分析所给的材料。材料是中心论点提炼的根源,所以,我们在提炼主题时,需要把握材料的具体性质以及可能蕴涵于其中的深层意义,找到它所包括的思想或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去理解,从而确定主题提炼的方向和结果。
(一)提炼法
提炼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提炼法来立意。
【材料】 老舍先生的教子方法有四:一是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都考一百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
要求:以此为材料,写一则有关教育的议论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16特岗真题】 一个小男孩和父亲去钓鱼,他钓到了一条大鱼,父子俩都很喜欢,可是父亲突然发现,还有几个小时才到开放捕捞的时间,尽管没有人看见儿子钓到了这条鱼,父亲还是坚决地让孩子遵守规定,把鱼放回湖里。小男孩当时非常难过,但最终按照父亲的话去做了。多年之后,小男孩已长大成人了,每当他遇到道德难题,他就会想起父亲的告诫,那就是:“道德实践起来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就常常受到类似钓鱼这件事情那么具体而严格的教育,也许会获得更多的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要求:阅读以上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二)关键词法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材料中包含了很多审题立意的切入点,怎样准确快速地审题立意,找出并选好角度至关重要。怎样找准角度?我们可以将材料中的某些关键字词或有深刻含义及有特定指向的句子作为依据,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合理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判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一定的角度完成写作。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其中的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此方法在近四年的真题作文中体现的最多。
【材料】 周国平提出,一个人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运用智力的乐趣、学习的乐趣关系极大。在这方面,东西方的教育是很不一样的。
【2016特岗真题】 传说,北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路,他下定决心要把山平掉,河曲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愚公回答说:“我死后有儿子,儿子死后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可不会再增高了,凿去一点儿就少一点儿,终有一天要凿平的。”
作为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河南薪火相传。广大乡村教师扎根基层,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艰苦奋斗,谱写了绚丽的人生篇章。
审题要求:
(1)读出材料中的主要形象。
(2)联系教育教学生活实际体会其现实意义。
(3)切忌就事论事。
六步快速审题法:
第一步:看材料涉及哪些人或事物;
第二步:推断材料的原作者把哪个人或者事物作为主体;
第三步:思考作者对主体人物或者事物的感情倾向是褒、是贬还是中性;
第四步:思考褒或贬的原因,若是中性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五步:抓住关键词语,明确材料从哪个角度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六步:联系现实生活,确定最佳立意。
三 标题——根据中心论点确定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与文章的思想内容、题材、情调、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奇的、有创意的题目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的作用。题目往往影响着评分老师的情绪,最终影响自己的作文得分。可概括为:提示中心论点;提示论题(议论的对象和范围)。
(一)题目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要贴切,也就是题目概括的内容要和作文内容相一致。
2.要简练,有高度概括性,题目不宜过长。
3.要生动,要新鲜、独特、醒目,不能陈旧呆滞,让读者望而生厌,兴趣索然。
(二)怎样巧妙拟题
1.标题直接点明主题,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2.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怀着深深的爱心赏识学生》。
3.标题运用设问、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如《教育是点燃智慧的火焰》《莫做“墙头草”》《人生需要掌声》《大事不干,小事何成》《幸运是汗水的红利》《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4.标题引用语录或诗句,例如引用陶行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知识就是力量》《近墨者未必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救救孩子》《莫让浮云遮望眼》《不拘一格降人才》《只缘身在此山中》《怎一个“慢”字了得》《付出必有回报》《生于改变,死于顽固》《近水楼台“贤”得月》《人生自古谁无“挫”》《诚以养德,信以修身》。
四 列提纲——确定分论点
列写作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即把中心论点分三段进行展开,确定三个分论点。它是构思、布置篇章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很多考生为了节省时间,简单审题后就开始写作,期望在写作中找灵感,这是不明智的选择。“剪不断,理还乱”,这样做很可能使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让自己的思路走进一个死胡同,不免心烦意乱。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是凌乱的,缺乏逻辑的。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就方便很多。”写作提纲一般包括三部分:题目、写作中心思想和结构安排。确定分论点是提纲部分的重点内容,一般有两种分论点结构。
(一)总分关系:中心论点+是什么
例:中心论点:科学有魅力
1.科学的魅力在于其公正,任何人都能在科学殿堂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的魅力在于其博大,它的研究领域上天入地无所不包;
3.科学的魅力在于其永恒,每一项伟大的发现都名留青史;
4.科学的魅力在于其崇高,它带动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因果关系:中心论点+为什么(找作用、意义)
例:中心论点:看来,很有必要对“八卦学术”来一声棒喝。
1.从学术研究的内容看:学术品位低下,学术趣味低级;
2.从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看:不遵循学术的准则,缺乏科学、严肃、严谨的研究态度,失去了学术的尊严;
3.从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看:浮躁媚俗,哗众取宠,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影响极差。
五 论证——对分论点展开论证
议论文中的论证像做衣服。如果说,论点是衣服的样式(如中山服、西服、生服等),论据是布料(如棉花、化纤、毛料等),那么,论证就是裁缝师根据体式把布料裁剪好,然后做成衣服的过程和方法。
针对同一个素材,不同考生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本论绝不是单纯的列举两三个例子,而是要对每个例子,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更好的佐证分论点。议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字数凑不够”的法宝——建立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论证方法包括:
(一)举例论证
平时多积累教育案例和教育名人的经历故事可以给你的作文提供很好的素材,但是要保证案例的新颖性。不少考生的作文都离不开一些陈旧的案例,例如一看到要写“坚持的重要性”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写张海迪,类似的案例不是不可以用,而是如果大家都用,就失去了新颖性。造成审美疲劳,无形中降低了作文分数。另外在备考过程中可能大量接触案例分析题,这些案例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同时在备考过程中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注意多看教育方面的新闻报道,了解相关教育政策。
(二)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是指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
由于达·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绘画基础,练好了基本功,为今后从事绘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日后才会创作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独具匠心的世界级作品,他的名字也因他杰出的画作而不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意义所在。
(三)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是指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的论证方法。
论点:打好基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论据:“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老师的谆谆教导,告诉达·芬奇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达·芬奇遵照老师的教诲,孜孜不倦地练习基本功,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试想,如果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拈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这实乃成就事业的前提!
(四)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指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举例: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五)条件论证
条件论证就是列举达到论点所说结果需要的各种条件的论证方法,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各种条件。一般以排比句的形式呈现出来。
举例:游历名山大川,深入其中去体察、感悟,去探究其历史文化价值,才会有惊世佳作产生,而这一切离不开艰辛的跋涉,躲不掉时有的危险,逃不掉烈日的炙烤;还需承受寂寞的煎熬,内心的争斗;更得具备一颗探究文化的赤子之心。(条件法)正是因为余秋雨懂得这些,他才能忍受炎炎烈日的煎熬,才能深入险远的地方,获得旅途中独有的体验,描绘出鸣沙山独特的美。“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他笔下的《文化苦旅》为何能表现出强大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沉凝重的历史感,这都是他辛苦付出、亲历亲为的结晶啊!(因果法)
(六)引用论证
正文写作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既有给定材料提供的内容,也要有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能让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在正文主体写作中,要将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引用论证是指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例1 纵观天下有志者,总是夙兴而夜寐,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心甘情愿为社会奉献的。千百年来,奉献精神如同血液,在我们民族躯体中不息地流动;如同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灵魂;如同火炬,点燃了炎黄子孙的爱国赤诚。从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愿与人民共患难,誓将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南疆卫士,真是英雄万千!他们在奉献之时,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例2 引用作用——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为文章平增几分诗情画意。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色彩,瑰丽、灿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的形象,清新、明丽;“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春天哟,春天,紫燕翻飞,柳丝吐芽的春天;万物兴盛,如花美眷的春天。走进春天,融进春天,你就会成为春天的一朵芽苞,一泓碧潭,一枝花叶,一个翩然欢翔的飞燕……(《走进春天》)
六 凤头-豹尾——开头、结尾
(一)凤头-确定文章开头
清代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的开头一定要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让他能继续看下去。确定开头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对比式开头
这种形式的开头提出正反两种现象,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使观点非常明确、对比强烈。
如:心是花园,思想为种,是让其繁花似锦,还是杂草丛生?前者高尚,后者鄙薄。所以,让我们的心灵的花园繁花似锦,做高尚之人。
采用对比式开头应注意的问题:
(1)这种形式的开头两种现象一定要有可比性,不能生拉硬拽。
(2)赞同什么,反对什么,态度一定要鲜明。
2.比喻排比式
运用比喻或排比的方式进行开头,也可以是几个比喻句构成的排比句,起到增强气势、先声夺人的作用。所写排比内容一定要有内在的逻辑。这种形式的开头往往充满诗意,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主旨鲜明,能感染读者。这种开头体现了流畅的文势,又能起到清晰地提挈下文的作用。语句节奏明快,文意指向清晰可见。(www.xing528.com)
如:曾几何时,我们在路上遭遇彷徨,找不到方向;曾几何时,我们在门口被困难阻挡,找不到飞翔的翅膀;曾几何时,我们明白战胜这一切都需要正确的“思想”导航,在心灵的花园里播种思想,收获沁人的芳香。
示例:
希望
希望是漫漫黑夜里的一点灯火,
即使微弱也能给你前进的力量;
希望是寒冷冬季里的一盆炭火,
即使微弱也能给你丝丝的温暖;
希望是茫茫沙漠里的一抹绿色,
即使微弱也能给你生存的勇气。
希望是一盏明亮的灯光,
照亮你前进的道路,让你通向成功!
3.设置悬念式
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以疑问的方式去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发思考。采用设问式开头要求所问问题一定要与观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在回答问题时引到观点上。有疑而问才是问,无疑则不必问,否则有累赘之嫌。
如:总统当选不久,记者采访他的母亲,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十分自豪。母亲赞同的说:“是这样的,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自豪,他在地里挖土豆。”
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
在文章开头通过问题的提出,以引起读者的思考,然后回答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有问有答,观点明确。
示例: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一个声名显赫的总统,还有一个是默默无为的农民,在你眼里,他们一样吗?
如果你是一名教师,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出类拔萃的优等生,另一个是平淡无奇的后进生,在你眼里,他们一样吗?
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一位出色的教师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一样”。
4.名言警句式
在作文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开头,可以为文章主题的出现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使文章中心突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采用名言警句式开头要求所引名言警句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是间接引用。所引名言警句要贴切得体,切忌张冠李戴,出现科学性错误。这种形式的开头既增加了文章观点的可信度,也显现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简洁明了,气势不同凡响。
示例: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一直都是人们不变的信仰,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怎样评价书,都不为过。但有书若不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而且要勤于读书,要学以致用,那才能充分体现书的价值。在我们面前的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让我们在书海扬帆奋进,胜利达到彼岸;让我们在书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顶峰!
(二)豹尾-确定文章结尾
结尾即文章的结局,好的文章结尾能充分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作品主题得到充分发挥。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文章的结尾忌草率收兵、拖泥带水、不了了之;更忌结尾浅露、空发议论、淡而无味。好的文章,作者无不在“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构原则上,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结尾,给人以“余音不绝”之感。
1.总结法
总结法是在全文论证结束的基础上,归纳全文论点或概括出全文基本内容的一种结尾方法。总结概括出来的结论要求准确无误、结构紧凑、文字简洁,给读者留下一个清晰、明确的总印象。
示例:
大自然是一本包含丰富生命、人类文明及地球瑰丽的书,此书的价值无穷,但要看我们如何取用和怎样阅览。在你翻完它之后一声“好美”的赞礼声中,便知你已从中得到审美的价值观。我们既然拥有大自然,就要不分时间和地点去玩味欣赏它,何需他人强言逼迫才去采撷呢?
点评:这个结尾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大自然这本书价值无穷,但看我们如何取用和怎样去阅览。我们无需他人强迫,不分时间和地点去玩味欣赏它。这个总结高度概括而简洁形象。
2.回应法
回应法是对题目或开头进行回顾、照应。就是说,要在结尾对题目开头说的话加以解释发挥或重复强调,使文章一脉相承,结构紧凑,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并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产生回眸一笑的艺术魅力。
示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两句名言恰为“飞瀑之下,必有深渊”的含义从反面作了最好的诠释。积累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一些“飞瀑”精神,那么成功绝不会是遥远的了。我赞成“深渊”,我更赞扬“飞瀑”。我期望有“深渊”似的成就,我更愿付出“飞瀑”似的辛劳。“深渊”啊,你使我神往倾倒;“飞瀑”啊,你催我奋发自强。
点评:这是一个既照应题目又照应开头的结尾,作者在结尾紧紧扣住题目“飞瀑之下必有深渊”,解释发挥开头中“飞瀑之下必有深渊”的句子,并且反复强调。这个结尾是运用回应法的范例。
示例:
记得电影《天下第一剑》里面写了一些剑客,每每去找“天下第一剑”比武,为的是争夺天下第一剑的名头。我不赞成他们一勇之夫的做法,但我欣赏他们的勇气,是的,我想说:“班门须弄斧,弄斧必班门!”
点评:这也是一个紧扣题目和开头,用回应法结尾的例子。值得提出的是,在这个结尾里,它还引用了《天下第一剑》里的故事,运用了引用法。在许多文章里,都存在着同时用几种方法结尾的现象,这就使那些结尾更精彩,更吸引读者,更感染读者。
3.激励法
激励是对读者表示一种感召或期待,从而激发读者响应,付诸行动的结尾方法。在结尾中,作者可以针对现实,面向读者或号召,或建议,或启发,或勉励,或希望,或告诫,形式多样。这类结尾,语言要有启发性、鼓励性和感染力。(千万注意不要空喊口号)
示例:
我们都是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就会学得更多知识,浪费时间就等于毁灭自己的前程。漫无目的的闲谈更是在埋葬自己;要知道“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我们应时时刻刻勉励自己,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朋友们,生命是有期限的,让我们珍惜时间吧!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要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要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点评:结尾中号召学生珍惜时间,启发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希望大家不要“老大徒伤悲”,劝勉大家要“学得更多的知识”。态度诚恳,语言精练,有感召力。
4.抒情法
在文章结尾运用抒情议论的手法,点出价值取向,情真意切,给人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一种激情。
示例:
“诚信,这枝美丽而馨香的玫瑰。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这片玫瑰园,不要吝啬你心中的那朵朵玫瑰,轻轻地微笑着摘下一朵朵,再轻轻地微笑着送给你身边的人们,世间将会多一缕馨香。朋友,撒开你手中的玫瑰吧!你同样会时刻感到甜蜜的馨香!”
5.引用法
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结尾“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是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而成的,语言精辟,深化了中心思想。运用该法应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文章结尾选用哪种方法为佳,这取决于内容与表达的实际需要。结尾有法,但无定法。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太多,也未必成方圆。所以,一句话:结尾有活法,文章气自华。
【备考建议】
1.平时多积累作文素材。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名人名言。
2.锻炼辩证思维。在素材积累了之后,要练习去分析素材,比如,同样一个素材可以引申出许多观点,最后将整理后的素材和观点进行归纳整理。
3.训练行文思路。根据历年真题和自己对素材的整理,尝试着设计自己的行文思路,以便在真实的考场上迅速提取灵感。
4.磨练语言。再有价值的教育学或者心理学思想以及理论,都要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精美的语言文字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七 整体结构——总分总
(一)并列式结构
甩开莫名“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长久以来,在我们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要求学生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一切教学目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未必,因为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树立教师的威信:
[分论点1]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外在的干扰因素。[摆事实]有的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有时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讲道理]殊不知,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教师的威信就无从说起了。[小结]因此,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持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分论点2]其次,要做到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摆事实]当你被学生的问题困扰的身心疲惫时,应想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和宽容,少一些责备和漠视。[讲道理]当学生犯错误时,给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多谅解,多方寻找原因,这样学生不仅会把教师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教师当作好朋友的。[小结]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教师威信也会在日常生活中磨砺出来。
[分论点3]最后,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摆事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讲道理]若想树立长久而真正被学生拥戴的威信,教师就要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小结]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了解学生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解决。
总之,面对天真无邪的学生,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尊重理解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积极而稳定的威信。
(二)对照式结构
例如:中心论点:尊重学生
[是什么]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正面示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会使师生关系愉快。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求老师有爱心,爱心是进行教育的前提,老师要从爱心出发,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他们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他们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反面示例]尊重学生不是一味的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管不问,或加以严厉的训斥,甚至用挖苦、讽刺的话伤学生的心,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热爱学习,越来越难以管教,成为同学、家长甚至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所以批评教育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讲究语言艺术,选好沟通方式,记得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
[怎么做]总之,老师应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才更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
八 语言—增色彩
(一)化简为繁,增添修饰成分
1.发挥联想和想象,在主干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富有内涵的修饰成分,使句子的意义变得具体而生动。
原句:早晨,阳光照着我的卧室,小鸟在树上鸣叫。(直白乏味)
修改:早晨,(明媚的)阳光(柔柔的)照着我的卧室,(轻盈的)小鸟在树上(婉转的)鸣叫。
原句:月亮照在草原上。
修改:(皎洁的)月亮(温柔地)照在(故乡辽阔的)草原上
2.利用重复的手法,增加一些修饰性的语言
原句:我喜欢听父亲的笛声。
改后:我喜欢听父亲(那载满了我童年乐趣)的笛声。
(二)善用修辞,来一点“形象”
如写“美”,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
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综合运用排比、比喻、拟人修辞,生动、具体、有画面感)
原句:大海从很远的地方向堤岸冲来。
修改:大海从很远的地方就开始摆好姿势,弓起脊背,像一头西班牙斗牛拼死向堤岸冲来。
原句:春天,雪融化了。
改后:春天,在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
(三)活学巧用,来一点“诗意”
例1:上小学后,我接触到了唐诗宋词。开始,我只是浅显地读一读,背一背。读多了,我就学着体味诗的意境。我会因“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气概而流出感动的泪水,也会由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人生愁绪发出一声声深深的叹息;当然,我也会神往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生境界。
例2:我在“落花流水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浮沉的无奈;我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中体味苏轼壮志难酬的压抑;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聆听李清照国破家亡时的心语……
(四)化抽象为具体
多一点具体描写,少一点抽象概括。具体描写是一种美,具体描写也是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细致的刻画,这样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真实、更丰富。
原句:“这里很静”;(笼统的、抽象的)
你可能会这样写:“这里很静,连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具体一些,以针的声音衬静,但不新鲜)
屠格涅夫怎么写“静”呢?
“四周是那么的宁静,你能听见一百米外松鼠在枯枝上跳来跳去,断枝掉下来,先微微地勾住另外的树枝,然后落到松软的草面上——永远地掉在那儿,静静地等着腐烂。”
(充分调动的周边的事物进行烘托,这样给读者充实、丰满的感觉。)
原句:繁忙的工作之后,她也开始有些想家了。(抽象)
修改:繁忙的工作之后,她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看夕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