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秋日
烟墩花木淡生烟
纤婉文塔碧清澄
每逢重阳佳夕日
登高岐人踏秋风
烟墩山,石岐之最高峰,亦是城中的幽谧之境。
它不若普通休闲的公园,平铺而就、一眼洞穿,让人心生索然的寡淡;也不似五桂山脉那般绵延高深、神秘幽远,让人生出幽然的怯意。
当你穿越步行街,或绕过光明市场,落入烟墩山麓的那条老旧而斑驳的水泥路时,尘世间的嘈杂就像被山间柔软清风吹拂的尘埃,坠入路边的青苔,杳无踪迹。
烟墩山在古代原是南海的海防前哨之一,上有烽火台,海盗来袭时可焚烟示警。如今烽火台早已不见踪影,沿路而上,没有险峻与嶙峋,却有参天古木与低矮灌木。没有整饬对称的裁剪痕迹,却天然有致。
风和日丽时,繁茂的草木似能淡淡生烟,轻掩光明。恰好的坡弯,移步可换景,寂幽自生。此间风吹木叶,虫鸟间鸣,动与静、明与暗,相衬相怡,天地间黯生一股若即若离之感。栖身于此,拾一缕清风,换一时清明,可把尘碌中些许疲惫的心稍作安放,信步而得一丝心灵的圆融。
古老的烟墩山塔享受着后人的保护,风姿不减当年(www.xing528.com)
烟墩山最著名的景致就是烟墩山塔。烟墩山塔,民间又称“花塔”,塔高24.5 米,是一座七层八角形楼阁式砖结构塔,塔置平座,棱角牙砖与线砖相间叠出塔檐,塔顶用铸铁制成。花塔临风而立,宛若巨笔直写天上文章,又被称为文笔塔。处于群翠环绕之间,文笔塔玉树临风、纤秀俊逸,颇有文翰风骨,然而它的诞生却与“风水”“财气”相关。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后,由于地处边隅,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在全国被划归“下县”。有人从“风水”的角度解读,说这里地势原属“网缯(即渔网)地”,岐江东西两岸的烟墩山和马山高度不一致,就是张开的“神缯”向烟墩山倾斜,结果“财气”就白白地给漏走了。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九月,香山知县蔡继善接受了乡绅们的提议,在烟墩山上兴修风水塔,使之总高度与长洲的马山相齐。
烟墩山塔在近现代被重修过两次。一次在1952年,把原为空心塔的上三层改为实心;一次在1983年,于其上装了霓虹灯。重修后的烟墩山塔,白日风姿不减,晚间却熠熠生辉,竟有几分华玉之姿。
七层八角塔巍然耸立,是绿树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若至重阳佳节,立于石岐之巅的烟墩山塔成为人们登高望远的佳地。夜幕下的文笔塔光澄璀璨、玲珑剔透,于是大多数人都选择夜下登山。往昔静谧的烟墩山,由此变得活跃起来。
重阳节的登高总是与美好的祈愿相关。登山的人们要么家小全出,要么三五知己结伴而行。他们拾级而上,步伐矫健而有力,步履之间透着昂扬的勃发之气。行进时,虽时有遣兴游玩、谈笑嬉戏,却意在顶峰,脚步匆紧。于是当乘兴爬到文笔峰顶,看到霓虹灯中俊逸秀美、傲然挺立的文笔塔时,总会微微喘息,而后颇得意地一笑,登高的心愿仿佛已然达成。
游人或休憩,或自拍,或赏景,且行且欢乐
完成心愿的人们,下山之时更显轻松惬意,或嬉戏追逐,或取景自拍,或闲停小憩,有的更从背包里拿出水和糕点犒劳自己……人们随心所欲,仰望秋月,侧耳听虫鸣……此时人们总会发现,出发时登高的刻意,早已被意趣的自由取代,伴着烟墩山的风月,喜悦之情愈加酣畅。或许,这是人与烟墩山的另一种融合?
当明月渐落、人潮退去后,烟墩山归寂于往昔的悠然。重阳登高的喧嚣,仿似它接待热情访客的一时喜悦。或许静谧安然的遗立,邂逅随缘的恬淡,才是它悠然圆融的品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