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密:国家行业频谱资源短缺的真相

解密:国家行业频谱资源短缺的真相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照国际电信联盟对于移动宽带频谱需求的估算标准,预计到2020年,全球先进市场的无线电频谱资源需求保守估计将达到1600~1800兆赫,而后进市场的无线电频谱资源需求也将达到1280兆赫,进而导致全球市场即将面临巨大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缺口均在300兆赫以上,且该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提前召开的主要原因就是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与频谱资源的稀缺矛盾日益尖锐。这在一定程度也是导致频谱资源短缺的“终极杀手”。

解密:国家行业频谱资源短缺的真相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现阶段,无线电频谱资源已广泛运用于广播电视、信息通信气象测绘航空导航、军事行动等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诸多领域,其无线电业务发展对无线电频谱资源提出了井喷式需求,尤其是公众对高速宽带无线电业务的需求阶段式爆发,无线电频谱资源紧缺与需求巨大的深刻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社会诸多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采取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是3G的演进,是介于3G和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也称准4G技术。

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会长安妮•布弗罗表示,现阶段,全球移动连接业务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势头,特别是在亚洲地区,这一增长势头尤为明显。预计到2017年,亚洲地区将新增15亿的移动连接业务,到时亚洲地区的LTE连接不仅达到现有业务量的10倍,而且将占据全球LTE连接总量份额的一半之多。与此同时,随着以iPhone、三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用户的急速增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流量成倍增长。所需的宽带资源从哪里来将成为极其突出和巨大的问题。参照国际电信联盟对于移动宽带频谱需求的估算标准,预计到2020年,全球先进市场的无线电频谱资源需求保守估计将达到1600~1800兆赫,而后进市场的无线电频谱资源需求也将达到1280兆赫,进而导致全球市场即将面临巨大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缺口均在300兆赫以上,且该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

考虑到移动通信发展对无线电频谱资源需求的日益迫切,我国驻国际电信联盟的官员赵厚麟表示,原本计划于2016年召开的四年一度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提前一年于2015年召开。提前召开的主要原因就是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与频谱资源的稀缺矛盾日益尖锐。作为移动通信宽带需求最基本的支撑,无线电频谱资源需求在日益庞大的同时,其引发的稀缺问题将愈加突出和严重。无线电频率占用费

是由中央财政通过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向无线电频率(频谱)资源使用者收取并安排用于支持国家无线电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不同种类的无线电台(网)的收费标准不一’目前对于蜂窝公众通信系统每年收费约15OO万元/兆赫(全国范围内使用)和15O万元/兆赫(非全国范围内使用)。(www.xing528.com)

早在2OO9年1月’工信部就发布通知’要求小灵通在2O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其所用频率19OO~192O兆赫全部收回’但时至2O13年一季度末’小灵通用户还有1OOO万左右’由于小灵通退网而释放出来的共2O兆赫频率的去向’已经在业内引起一番讨论’而随着4G拍照的发放’三大运营商对于小灵通退网后释放出来的珍贵频谱资源的争夺也日益激烈’无疑将小灵通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频谱资源占用费过低,许多无线电使用单位或部门即使不再使用某一频段了,也不愿主动退出占用,往往宁愿出少量的费用继续占住这一频段,而不让其他真正需要使用该频段的用户使用,从而导致该频段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无线电频谱资源使用回收得不够及时。这在一定程度也是导致频谱资源短缺的“终极杀手”。由于部分频谱资源使用者主观上对无线电频谱资源属国家所有的认识不足,使得一部分已经分配出去的频率很难被重新回收利用,大大降低了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益。

针对现实存在的频谱短缺形势,无线电管理部门采取频谱审计的方法,是扭转这种情况的有效手段。就像经济领域中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一样,要收回在一定时间内未按规定进行开支的经费,对于无线电频谱资源,也可进行回收处理,以便能“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频谱资源紧缺的局面。主要可在在宏观层面通过加快频谱审计方面制度的出台制定,从国家利益出发,消除部门利益;在微观层面,加强对无线电设备研制单位和无线电设备使用用户的频谱审计,对一些闲置和占而不用的频率进行及时回收和再分配,以确保各种各样无线电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高效性。

在2OO8年北京奥运会前期’为防止奥运使用的频率资源被占用’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局通过对一系列“空中电波”的清理’及时收回了利用率低、长期闲置的频率’保障了奥运空中电波的畅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