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武术在地域文化生态保护下的传播与发展

民间武术在地域文化生态保护下的传播与发展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武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术界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将会载入史册。如果按照流派计算,其数目可超过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总数。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文物能够独立存在,其无形性使人类要使其传承延续有一定困难。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逐渐演变的,由于人类活动的介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人们的不当保护而中断了自然演变的进程。

民间武术在地域文化生态保护下的传播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的、有形的文化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同时颁布了《关于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建议案》。这两个法案使“世界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这些概念在国际上流行开来。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5届巴黎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书—《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97年,该组织在第29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界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含义,基本上沿用了前面“民间传统文化”的定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范围,指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作为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因素,已被世界所公认,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此种文化遗产的诸多形式受到文化单一化、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等威胁,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中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议。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指导方针,要求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

在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6种(类)武术项目位列其中,处于名录体系的第6类—杂技与竞技类,分别是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武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术界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将会载入史册。如果按照流派计算,其数目可超过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总数。(www.xing528.com)

事实上,竞技武术的传播对民间传统武术的影响已无处不在,所以即使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武术也被划为“杂技与竞技类”。武术的文化、艺术属性应在其体育属性之前,这使武术并不完全包含于竞技。在竞技武术传播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时,流传于民间的许多武术的拳种流派正逐渐消失。王文章指出,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文物能够独立存在,其无形性使人类要使其传承延续有一定困难。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逐渐演变的,由于人类活动的介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人们的不当保护而中断了自然演变的进程。因此,保护手段应当是多样化的,但前提是保持其原生态,不要人为中断其按自身规律进行的演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