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5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将体育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其产业性质也得到确认。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概括性地指出,我国体育应当是“具有产业性质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由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武术文化的基本定位:武术依旧是社会主义公益事业,而不是物质资料生产行业,重社会效益;武术文化应具有产业性质,成为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部门,参与市场竞争;武术文化依旧是事业,仍需要国家继续加大投入,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武术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和产业化道路。
我们将1980—1990年这一时期称为武术文化产业的初始期,其主要标志有五个方面:(1)1982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影片,以高超的摄像技巧和精湛的武打动作,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轰动于全球,即刻引发了“武术热”,以此带动了嵩山少林寺武僧团的成立,当地武术学校悄然兴起。(2)首批香港功夫片涌入内地影视市场,如《大侠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等,进一步掀起了“功夫热”,并带动了周边武术服饰、器械和餐饮等武术文化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3)全国部分体育院校开始独立招收“武术专业”学生,后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批适龄习武学生进入高校深造。(4)1990年,以“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为契机的“武术文化学术”研究正在兴起,武术刊物随之跟上。例如,《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和《拳击与格斗》等为习武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信息的平台。(5)“武术搭台,经贸唱戏”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1988年的第一届中日太极拳比赛交流大会和国际武术节,以及随后的“汛华杯”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则完完全全是由中国武术协会和有关公司按照市场规律成功运作的典型之作。在杭州与深圳举办的两届国际武术节,集资额达3 000万元人民币,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先后成功举办了4届,并分别创下了8亿、24亿、32亿和52亿元的经贸合同,政府相关部门也对武术文化的经济资源和功能予以高度重视。
(二)确认“武术经济”等新提法及活动
当武术文化的产业性质被确定后,与之相适应的新提法不断出现。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在1992年出版的由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写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中,明确启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随后,文化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并将文化产业纳入政府的工作体系中,武术文化产业紧随其后。“1998年全国武术经济工作会议”上第一次使用了“武术经济”的提法,虽然没有给“武术经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已经确定了“武术经济”是一个上位概念。这种提法是对“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文化经济、体育经济”等名称的移植,旨在涵盖与武术文化产业相关的所有经济问题。(www.xing528.com)
我们将1991—2001年这一时期称为武术文化产业的成长期,其主要标志有六个方面:(1)继“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后新一轮的“武术搭台,经贸唱戏”又在上演。1991年,湖北举办了“武当武术文化节”,在4天内仅经贸活动成交额就达到7亿多元人民币,让人惊叹;1992年首届温县国际太极拳大会,外商为该县投资达10亿元人民币,温县政府将武术与“粮、滩、药、鞋”并列为五大优势之一进行开发,列入了温县经济发展纲要。可见,武术文化为当地经济建设注入了活力。(2)以“中国武术协会经济开发委员会”成立为契机,与企业联合成立了上海泰戈武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了中鼎国际武术发展有限公司和中武奥体武术发展有限公司,并邀请一大批经济学者介入大型武术活动和赛事的策划、运作。例如,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散打王争霸赛和第一届散打世界杯的诞生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值。1995年,国家不再出资承办赛会,而是由承办单位投资或以承办单位为中介,依靠贷款、企业赞助、集资、捐资、办实体、开发场地资源等形式解决经费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1995—1997年的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赞助金额在10—40万元人民币。散打锦标赛赞助情况明显好于套路锦标赛,这与该项目的对抗性、激烈性、刺激性、观赏性等特点有关。(3)根据“武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武术文化市场“要从过去的重点关注优秀运动队的比赛转向全民习武健身,推动社会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的发展”上来。全民健身活动带动了习武人数的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国内经常习武的人数已超过6 500万,占我国体育人口的一半;全国“武术之乡”不断涌现。有人通过比较,发现武术与足球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武术项目练的人多而看的人少,而足球则是看的人多但练的人少。这一多一少反映了两个项目在我国发展的基础,也道出了市场冷热的原因。(4)以塔沟少林武术学校、莱州中华武术学校为龙头的全国武术馆校多达1.2万多余所,比全国所有业余体校的总数还要多上几倍或十几倍,产值达20个亿。体育院校武术生源充足,首次将武术比赛列为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正式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盛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首的一批民营企业纷纷成立,主要生产太极服、武术服、散打系列服装及器械、跆拳道服装及器械,以及健身等产品,以满足习武者的基本要求。(6)出版业和影视业异军突起,以《中国武术大辞典》和《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等为主流的权威书籍问世,加大了对“武术文化”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以《尖峰时刻》《龙之吻》等经典影片冲击好莱坞,成功引发了李小龙之后的新一轮国际功夫热,有效地提高了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武术渗透到影视领域,创造出武打片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并登上了好莱坞世界电影的艺术殿堂,推动了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确保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活动
在“成长期”的基础上,又迎来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良好机遇。我国在部分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经营上,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为中外文化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至此,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武术文化也搭上了“快班车”。
我们将2002—2012年这一时期称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期,其主要标志有几个方面:(1)以网络、动漫、影视、出版为代表的媒体产业成为武术文化产业的主打,武侠电视剧逐渐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股浪潮。例如,“中国武术网”“中华武术网”等网站相继成立,网络带来的移动声讯、影像服务等多媒体给武术爱好者以更快捷和丰富的资源。又如,我国自主开发的民族网络游戏《剑侠情缘》和《梦幻西游》等一批国产网络游戏极具民族特色,制作优良,市场潜力巨大。(2)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投资武术文化的现象,其中《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成功的范例。不仅如此,还有不少电视台与企业联合打造了“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武林大会”“武林风”“英雄榜”和“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等。(3)武术教育、培训、竞赛、演出及相关的服务业、制造业的发展给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各种形式的武术文化商业活动在国内外交替上演。(4)目前,全球的所有孔子学院都设有武术课程,深受外国学生的喜爱。“世界传统武术节”已成功举办了数届,有效地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了各国习武者的友好交流。(5)区域性武术文化发展成为最大亮点。以嵩山少林寺为龙头的武术与禅宗合一的特色旅游构成地方品牌,有效拉动了当地旅游业、制造业、服务业和餐饮业的发展。紧随其后的河南温县的陈家沟、四川的峨眉山、山东的梁山、广东的顺德、福建的南少林寺等先后开发和利用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武术旅游业,让人们在游玩之中获得武术文化的熏陶,并推动武术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