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范畴的“武舞”被视为武术套路、器械对练的雏形,是以身体、精神兼修为要旨,提高军事技能为目的。早在夏、商、西周“乐舞”教育中“小舞”的后3种(旄舞、干舞、人舞)基本上属于体育范畴的武舞。通过这样大型的“武舞”活动,达到强身健体,“行列得正,进退得齐”的境界。据《韩非子》记载:“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说的是大禹曾率兵苦练3年,以高超的套路表演征服了苗氏。这种演练形式既是“武舞”者自身技能、技巧的再现,也为人们提供了“乐”的素材。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体育范畴的武舞:一种是“万舞”。《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记载万舞为:“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显然是指当时的军事训练手段。另一种是“象舞”。《诗经·周颂》有“象,用兵刺仗之舞”,这种“象”既可单人舞练,也可集体舞练,是用以训练士兵、鼓舞斗志、争取胜利的一种手段。在当时还将象舞纳入教育体系之中,《礼记·内则》有“成童舞‘象’,学射御”,通过象舞达到锻炼身体、提高军事技能的目的。还有一种是“大武舞”。它是周武王为庆贺灭纣成功而作,全舞分6段,用以表现武王伐纣胜利的全过程。参与者共64人,舞者举干扬威,顿足蹋地,将手中兵器向四方击刺4次,以再现战争之状。随着武舞的发展,出现了“目观为美,耳闻之乐”的认识,这是美感的飞跃。
(二)文艺范畴的“武舞”与乐
文艺范畴的“武舞”多指宫廷里以音乐伴奏下的助兴活动。在古籍中多有记载,《孔子家录》有“授戚而舞”,可谓斧术的套路演练。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件事除了它的政治目的外,还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剑舞已用于宴会间的娱乐助兴;二是剑术已经有套路独立作舞了。到了汉、晋,武术套路有了较大发展,在《史记》《吴书》《通典》等史书中均可发现很多关于“剑舞”“戟舞”“走戟”“飞叉”的记载。到了隋唐以后,武舞表演更加盛行。诗人李白《从行军》中有“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的诗句,说明刀术有时也在音乐伴奏下,以套路形式舞练。《藏书·吴道子传》中说裴旻“驰马舞剑,激昂顿挫,雄杰奇伟,观者数千百人”。《庄子·说剑》有“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的记载,说明赵文王以搏击取乐。在《梦粱录》《东京梦华录》等史籍中多见记载。可见,武术在唐代已被列入艺术范畴,供人观赏。
两种范畴的“武舞”都是“乐”的外部表现形式,通过“武舞”,人们“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可见,“武舞”是一种欣赏艺术,是欢乐的象征,是武术美学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圆”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而在动态中以圆的形式出现仍是最美的。圆形无论是静止还是动态的,都比其他形体包含有最大的空间和最多的容量,具有均衡、和谐、完善等许多美的特征。圆弧是圆的部分,美的曲线即由圆弧构成,而人体便是曲线美的极致。武术运动正是通过人体不断地变化而体现出多种美学素材。从武术的产生、发展至今,处处带有“圆”的痕迹。就少林拳而言,它的创始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如坐禅入道、戒律互补,“圆”的应用对“大乘派”佛教有着特殊贡献,其中“圆”字是佛教各派僧侣和佛经中表达多种美感的专用词汇,常用的有圆满、圆通、圆融、圆遍、圆光、圆因、圆果等。在少林七十二武艺中,各武技均要求“圆满”,也就是针对套路结构严谨,攻防技术合理,起伏转折、动静、虚实恰到好处而言的。少林拳械的演练要求发力顺达通融旋劲,躲闪圆灵多变,技击“滚出滚入”“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这些都说明“圆美学”的渗透。太极拳的产生开创了“圆”的新世界。18世纪末,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论》认为,阴阳思想,既是世界观,又是审美观、伦理观,“圆”的思想贯穿太极拳的全过程。太极图是圆的,太极拳运动路线又多是平面或空间的小圆、大圆、立圆、斜圆、椭圆、半圆、弧圆、螺旋形,其动作又要环环相绕,处处圆活,似曲非曲,似闭非闭,忌直、角、滞、硬。能大圈归于小圈,小圈归于无圈者常以“螺纹”“滚珠”“车轮”喻之,惟妙惟肖,圆活之趣。推手同样以圆形不断变化,实现听、问、化、发劲。《立体几何学》认为,一旦外力作用于圆球上,由于圆球的滚动,外力会顺切线平滑通过,而借力、发力。推手同样讲究“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这些完全符合宇宙实无始终、大化迁流、天地相继、时空无限不绝的规律。
圆的运动不仅在拳术中,在器械中表现得也十分突出,如枪棍的大圆与平圆、刀剑的斜圆与立圆,都是武术完美艺术思想的再现。根据不同的拳种和器械,一般分为大、中、小三圆。在练功程序上,先练大圆,后练收缩,即中圆;再求紧凑,即练小圆。小圆即无圆,就是说从外形上看圆的运动不是很明显,其运转在气,变化在骨,提领在神,故小圆也为上乘功的运用,是武术美学思想的真正内涵。
圆也普遍运用于技击上。武术有讲究硬接硬打的,但“四两拨千斤”就是以圆化掉对方攻来之力,旋转出拳以此借力、发力,可蓄发出更大的力量。武术界有“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这个圆是立体的圆,要求身体如圆球般圆滑滚转,使对手难以准确寻找到击打的位置。一些拳师常讲“以步法打人”。怎样以步法打人呢?形意拳要求“进步退步如球之无端,又进又退如球之相连”;八卦掌要求“势势相连,环环相扣”“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太极拳《乱环诀》则称:“乱环法术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步法打人,实际是步法灵活胜人也。而这灵活,却离不开圆。
武术讲究一招一式,势正神圆,势正招圆。神圆是指精神状态的完美,招圆是指技术的和谐圆润,两者的统一将是武术美学高度的升华。
(四)“和谐”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www.xing528.com)
和谐是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配合协调一致,是一个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是事物或现象发展的一种美好状态。它在武术运动中是指所有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通过联系再现合乎规律的美学思想本源。和谐是中国古代体育美学的理想,“和”字最早出现在金文当中,并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和谐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兼容和博爱的精神,与西方崇尚的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相对立的“达尔文主义”截然不同。和谐思想由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不同文明间的和谐五个方面构成,“和谐”的审美理想,表现在武术美学思想中,就是人生命的和谐,即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内修外炼、刚柔相济、阴阳互补,意、气、体三者达到统一。
我国最早对艺术实践经验进行概括的古代美学思想家史伯指出:“美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古希腊唯物主义美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论述美学思想时指出:“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统一。”对立统一的事物源于社会实践,古代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武术产生的沃土,其美学思想是对立统一事物的客观反映。武术中对立和谐统一的美比社会客观实践所反映的美更全面、更典型、更生动、更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矛盾对立的统一性
西周至春秋末年被认为是我国美学思想的启蒙时期,它与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术的美学思想也正是沿着阴阳总纲变化发展的,仔细观察任何一种拳械套路,在由起势到收势的整个节奏上,无不包含着阴阳、动静、虚实、刚柔、攻防、进退、快慢、张弛、轻重、缓急、密疏、广狭、长短、逆顺、收放、伸缩、上下、远近、高低、前后、左右、大小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这在武术流派分类、练法、技法等诸方面都是一样的,总结起来有两种情形:相互包含,表现彼此吸引的趋势;相互贯通,表现彼此转化的势态。这与古代美学的“相成”“相济”“相和”思想是一致的。
2.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武术的流派众多,内容繁杂,套路形式数以千计,风格各异,这种多样形式是任何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武术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一定的形式反映一定的内容,任何武术内容都是通过具体形式来表现的,当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高度和谐统一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武术的整体内容包罗万象,诸如拳术、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和功法等;局部内容是指某一种拳术、器械而言。无论是整体内容还是局部内容,都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加以表现,以保证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性、适宜性和主从性,才能突出各种拳械的风格和特点,再现美学规律。任何一个套路从创编到定型,拳师们都经历了反复的揣摩、体悟、应用、修正、完善等过程,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精力才可能流传于世。另外,也可以将某一套拳或器械看作一个整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称为局部,那么就可以用点、线、面来说明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单个动作,或一招一式为点,各段演练、变化的轨迹为线,而由起势到收势的全套演练为整体。美就孕育在其中。
(2)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武术中某一内容和形式相互协同是达到整体和谐的关键。任何一种形式必须反映武术的某种内容,而脱离武术内容的形式则是空洞的,无从论美。例如,初级三路长拳在创编过程中,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段局部间的和谐。第一段以手型、手法、步型、步法为主;第二段以掌法变化为主;第三段以躲闪、肘法、击打为主;第四段以腿法变化为主。各段的侧重点构成了一个既和谐又完整的套路。1990年和1999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分别审定的两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在创编上充分考虑武术的发展需要,以及局部之间的时空关系。图形更加多样化,运动路线更加个性化,攻防含义更加突出,动作衔接更加紧凑,再现了美的特征。
(3)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武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逐步丰富带来了形式的深化、反复、奇正、参差等规律,以达到相互协调的目的。从武术发展史来讲,宋明前及后段时期,套路极为简朴,武术意识、击法、技巧、功力高度结合与集中,程式上有起势、承接、高潮、收势等,富有格式化,完整统一。近代武术套路有了新的发展,在路线布局上讲究直、曲、斜、弧线、圆、“S”形、三角、对角、直角等多方位结构,体现了美学中对称、对比、平衡、均衡、呼应多样的变化特点。另外,表演器械的重量、长度、服装、式样以及演练时的配乐等都有一定规格,反映了对立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武术美学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需要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