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域文化生态下的民间武术传播与发展研究:形式引申

地域文化生态下的民间武术传播与发展研究:形式引申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动静体用说形意拳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其意是相对静止地修炼身体与相对活动地运用技法,这是此拳“体用”的基本特点。(二)形神体用说武术界习惯上将“形神兼备、内外合一”连用。明代正德年间出现的一种“打行”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打行挂牌营业时,常悬挂拳头图像,称为“铁拳头”。可见,只有“德技”双修、技道并重,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地域文化生态下的民间武术传播与发展研究:形式引申

(一)动静体用说

形意拳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其意是相对静止地修炼身体与相对活动地运用技法,这是此拳“体用”的基本特点。越女在谈道“凡手战之道”时指出“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一动一静反差极其明显。查拳强调“行如风,站如鼎”;华拳讲究“动如本癞静如潜鱼”;意拳有“动如山飞,静如海溢”的要求;翻子拳也有“行如风雷动似雨,坐似泰岳静如山”之说。武术的任何形式都离不开动静体用的变化,动态是指套路演练运动过程中肢体在空间时的瞬间形态或构成的各种图形,如弧形、折线、曲线和直线;静态则指套路中动作与动作之间那短暂相对静止的造型。动态有快慢之分,疾缓之别,大小之差。快的动作似烟云翻滚,而慢的动作如雄鹰在空中盘旋;大的动作要充分舒展肢体,小的动作要尽量收缩全身。在快慢、大小动作的交错变化中,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充分展示出身体运动的整体效果。

静态有高低之分,俯仰之别。高的动作如“提膝穿掌”,似青松立顶;低的动作,如“劈叉插掌”,似虎卧草丛;俯视姿态“探海平衡”,如潜海寻珠;“仰身平衡”犹如睡卧云海。在动静的变化过程中,可体现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那优美绝伦的剑术,像仙女下凡翩翩起舞,飘逸洒脱;那猛虎下山的刀术,如狂风卷浪,势不可挡;那蛟龙出海的枪术,如云海翻腾,电闪雷鸣;那勇猛彪悍的棍术,如疾风骤雨,遍地开花;等等。总的要求:动要迅疾,静要稳定。

(二)形神体用说

武术界习惯上将“形神兼备、内外合一”连用。笔者认为,“形”和“神”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或者说两者的连用更能体现武术的意味和特点。“筋骨皮”为形体,即外;“精气神”为内用,即神。任何拳种均追求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整体效果。形是指武术运动中人的整体外部形象。它可以是一个完整动作的精致形象,也可以是动作过程中人的整体运动形态,还包括腾空瞬间的造型,动作与动作的组合形态和整套动作的结构形态。神则是指人的精神、心志、意向等内在活动。它可以是流露在外、充溢于表的,也可以是潜藏内在、含蓄深沉的。形具而神生,形是神赖以产生的基础,精神饱满、神奇鼓荡取决于健全的形质,而武术美善的形质又是紧密依靠传神达意而完成质的飞跃,这就是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司马迁曾说:“形者,生之具。神者,形之本。”哲学的观点是,形是神之舍,形是载神之车,神以形存。武术的“八法”就是外形与内在的要求。武术讲究“以形传神”,一招一式倘若只是做得工整端庄,只重视规范为求形似是远远不够的。拳法不仅要求形健质善,还要求形质成而神韵见。武术的传神达意就是通过套路的演练来反映出动作的规格意识、劲力意识、攻防意识、节奏意识和形神意识。

拳家认为,无形则无神,无神则无味;神赖形而存,形因神而显。把有形看作神的根基当作表现神的手段,把传神作为形的目的,由此形成了以形传神、贵在有味的鉴赏标准。就连惟妙惟肖的象形拳也强调突出被模仿对象的个性特征,而不单纯追求外形的酷似。武术养生多以“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形具神生”“形质神用”为标准,倡导“神不离身乃常健”的理念。(www.xing528.com)

(三)德技体用说

武德为本,武技为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武德是长期修炼的结果,它唤醒习武者既勇又武、刚强不屈的人格尊严,完善其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信念,追求“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生命价值。一般说来,古代真正的侠士都是武艺超群、品德高尚之人,他们对社会上的贪官污吏、豪门恶棍视作不共戴天的仇敌,而对广大百姓扶弱济贫,甚为仁义。

在武林界还有另一种情形:武艺虽精而无武德之人,有可能成为武术界的败类。明代正德年间出现的一种“打行”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明代万历年间,打行逐渐扩大,它纠集一些精通武术、强悍健壮之辈,专门为豪富人家保卫财产安全,甚至充当打手。打行挂牌营业时,常悬挂拳头图像,称为“铁拳头”。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对其评语不外乎是“聚党斗狠”“游闲群聚”“结党成群”之类。

“打行”的打手实际上并不是武林高手,而大多为地方上的无赖闲散,道德品质极差,只是好勇斗狠、滋事闹事,为武术高手所不齿。所以,打手的言行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有武德却武艺不精之人则有可能成为武术界的懦夫。可见,只有“德技”双修、技道并重,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体用并重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起始就以“天下皆用”的原则为中华武术所接受,并逐渐融汇了武术故有的理论和练功要求,从而变得更加明确、具体,使之成为指导传武、习武、用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