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和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所遭遇的现实境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虽然当代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一刻也没有松懈,但学术研究与传统民间文化的迅速消失和蜕变相比又是那么不协调。无论是外来文化的渗透,还是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自然消失,都要求我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抢救、对民间文化生态的保护与文化研究同步进行。世界科技、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本土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现实,以及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都要求我们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及其文化生态采取积极的行动,因而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民间文化抢救和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既是民间文化和艺术研究的理论要求,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撇开远去的历史,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走过了一条不断合理、完善而又不平凡的道路。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提出设立“历史文化保护区”,将其作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补充,从而将传统的建筑群、村落、城镇、街区纳入文化保护的范围,使文化保护更为宽泛。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列入全国保护范围的不可移动文物有40多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200多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万多家,各类博物馆2000多座,馆藏文物1000多万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0多座。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已有28项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721项文化与自然遗产名目中名列第三位,仅次于法国和西班牙。目前,仍有几十项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在积极申报中。这既说明了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又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它不仅对普及和提高国民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文化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www.xing528.com)
尽管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整理和研究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挖掘与保护还显得较为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设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并组织力量对民间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如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民间口头文学的记录和抢救做出了贡献,如以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为代表的三大史诗;1984年5月28日,与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开展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共计90卷)的搜集与编辑工作,有200万文化工作者参与了普查采录,已搜集民间故事184万篇,歌诵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总字数逾40亿字,各地编选县、地、市卷本约300多种。另外,对民间戏曲、音乐、舞蹈等也进行了收集与研究,但总体来看,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仍然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普查及保护对象多局限于民间文学、民俗等内容,难以全面、整体地把握民间文化的总体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