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末贵州龙里偶遇罗汝芳,李贽哲学思想形成契机

明末贵州龙里偶遇罗汝芳,李贽哲学思想形成契机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日来到了贵州龙里,居然再次巧遇心学殿军人物罗汝芳。这次与罗汝芳的偶遇成为李贽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在被黜落的考卷中发现了徐光启,将其拔为第一名。并因此遭弹劾,后辞官专事著述。但是在贵州龙里遇到罗汝芳之后,李贽便无时无日不读罗先生之著作,最终由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开创出了属于李贽自己的哲学思想“童心说”。

明末贵州龙里偶遇罗汝芳,李贽哲学思想形成契机

一路上,李贽都郁郁不乐。一到晚上,妻子因车马劳顿早已熟睡了,只有李贽一人独坐,或读读老庄,或对月思怀。想起这一生求学之经历,他感慨颇多。一日来到了贵州龙里,居然再次巧遇心学殿军人物罗汝芳。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县泗石溪人,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罗汝芳的哲学思想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明明德”之学为宗旨,以天台宗“会三归一”、“诸法实相”的圆融思维为特征,提倡有无虚实浑融、形色天性一体,融心、性、气三者为一;其学以“赤子之心”为中心,立足于“孝弟慈”,提倡不思不虑的日用自然之学。这次与罗汝芳的偶遇成为李贽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综其一生,李贽的思想一直都在变化,但其早期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不知所云、初识王学、龙里悟道。

李贽7岁就开始跟着父亲白斋读四书五经,开始时读《易》,后改读《礼》,但是无论改读什么,他也读不下去。因为科举制的原因,他在14岁时又改读《尚书》,然后还是不知所云,用李贽自己的话说是“愦愦”、“不省”。不明所以者大概有两个结果:一是因不明所以相信,二是因不明所以不信。李贽是后一种。他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9]

如果说因为不懂所以不喜欢,那么李贽则还因为厌恶而更不懂。终于在20岁时,李贽弃学了,开始四处游荡,糊口四方。由于史料欠缺,我们不知道李贽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何以“糊口四方”。若以李贽的家族背景推测,他可能会经商,但以李贽的个性和他对人情世故的无知,我们不难知道结果:“天寒,大雨雪三日,绝粮七日”[10],差点饥冻而死。

经过“糊口四方”,李贽体会到了“讨生活”的艰辛,终于在弃学六年之后回到了科举之路。但书还是读不懂,怎么办呢?不读吧,又闲得难受,“无以消岁”。所谓“穷则思变”,一个人走到穷途末路时,总要极力寻找出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李贽是聪明的,他想到了一招:“因取时文尖新可爱玩者,日诵数篇,临场得五百。题旨下,但作缮写誊录生,即高中矣。”[11]

就这样,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一个不知所云的人,只是通过背诵他人之文便中举了,李贽终于成了一个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的举人。自知不是读书的料,李贽放弃了考进士,而选择了补缺——到吏部报到去。然而“补缺”不是容易的,其最难熬的便是等待。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这一等就是四年,直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贽才等到了河南辉县教谕一职。在辉县教谕任上一干就是五年,好不容易升任了南京国子监博士,才数月,便因丁父忧,守制东归。直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服满,他携家入京求职候缺。但这一等就是两年,终于获得了北京国子监博士之缺。尽管这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职位,但李贽也是盼了两年才得到的。可就是这么一个职位,李贽也旋即失去:祖父去世了,又得回泉州守制,而把妻女留在了辉县。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于服满回京的李贽是幸运的一年,回京不久便得缺,补礼部司务。也是这一年,他认识了同在礼部任职的李材、李逢阳、徐用检等阳明再传弟子,并在这些人的影响和指引下开始接触王阳明学说。

李材,字孟诚,别号见罗,嘉靖年间进士,江西丰城人。授刑部主事,官至云南按察使,曾用以蛮攻蛮之法平定云南边陲。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姚安建南中书院。[12]《明儒学案》列有《止修学案》以专论其思想。其说虽“以止为存养,修为省察”,但确与禅寂之说相近,所谓“道心人心,总皆属用;心意与知,总非指体”。与聂双江归寂说异曲同工,可以划为阳明后学中的“归寂派”。[13]

李逢阳,字维明,号翰峰,南京人。徐用检,字克贤,号鲁源,浙江金华兰溪人,曾任广东按察使,河南左布政,太常寺卿。师从阳明弟子钱德洪,《明儒学案》将其归为浙中王门。“其学不以良知,而以志学”即其学说之核心在于“学”字。[14]

在北京的五年里,李贽终于“闻道”,可谓“五载春官,潜心道妙”。用他的话说是“为诸公所接引,告我龙溪之语,示我阳明之书,发蒙启蔽。因叹服李、徐诸公闻道早而见道卓,而自号卓吾”[15]

而后改任南京刑部员外郞,又结识了焦竑,以及耿定理、耿定向两兄弟,并得见王畿和罗汝芳。到万历元年(1573年),47岁的李贽不仅接受了泰州学派的“当下自然”、“现成自在”的观念,而且开始声名鹊起。

焦竑,字弱侯,号漪园,南京人。万历年间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从六品。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为北闱乡试副主考。在被黜落的考卷中发现了徐光启,将其拔为第一名。并因此遭弹劾,后辞官专事著述。[16]

王龙溪,即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浙江山阴人。与钱德洪同时受学于阳明,然钱主“四有之说”,而王主“四无之说”。其学说被认为:“有无不立,善恶双泯,任一点虚灵知觉之气,纵横自在”,是“教外别传”。[17]

一如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指出:李卓吾讲心学于白门,全以当下自然指点后学,说人都是见见成成的圣人,才学便多了。闻有忠节孝义之人,却云都是做出来的,本体原无此忠节孝义。学人喜其便利,趋之若狂,不知误了多少人。[18]

不管怎么说,这时的李贽仍然是遵循泰州学派思想的,就算有所出格,也没超出儒家思想范围,他依然是个“儒者”。

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不知所云,那第二个阶段则是人云亦云,只是因人陈说。用李贽的话说,便是五十岁以前“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夫子何自何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研,和声而已”,“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也已”[19]。可见,第二个阶段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李贽说“五十以前真一犬也”[20]

但是在贵州龙里遇到罗汝芳之后,李贽便无时无日不读罗先生之著作,最终由罗汝芳的“赤子之心”开创出了属于李贽自己的哲学思想“童心说”。而这次的龙里对话就是李贽摆脱因人陈说而形成自己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契机。

晚春时节,夜晚月朗星稀,清风徐徐,龙里驿站冷冷清清,清清冷冷。在月光下,有两人在对话。

“我性褊急,近年来更是身心俱疲,大衰欲死,先生可有救之良药?”李贽一脸疲惫,困惑而有些急切地问。

“从虚上用功。人皆有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天地之心,此心本虚灵不昧。然若有物横亘,则滞碍不神。滞碍不神,又岂能不累乎?若肯一切都且放下,便坦坦荡荡,无戚戚之怀,无憧憧之忧。只一心字,亦是强立。如此自能心宽体胖。”罗汝芳满怀自信,一字一顿地回答说,“若此,必可救你心火。”

“何以开悟,于此有何书可读?”李贽满怀喜悦地追问

“‘悟’即‘吾心’也,识得此心即是‘悟’也。既言读书,可先读些佛经,先悟入虚空,放下一切。此为入乎其内,而后出乎其外。虚则明,明则知;事物之来,自然感应,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人生而静天之性,感于物而动性之欲’。故曰:虚则灵,灵则生。又曰:善言心者,不如把个生字来替了他。”

道家之书可乎?”

“若识得天道即吾心,吾心即仁礼,则无书不可读也。然要之,道非外寻,道即吾心也。赤子之心,天然真切,人皆有之。”

“此去姚安,直为糊口,非以道为谋。作此想,可乎?”(www.xing528.com)

“不可。糊口,人之生也,与道岂可分而为二乎?道不远人,离人非道,故曰道即人,人即道。谋生即谋道,谋道即谋生。若非其道,何由生哉?岂有道而不生乎?除却日用,则道又何在?日用即道也。”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李贽一边研读佛经,一边反复玩味着与罗汝芳的对话,又想起在二都(留都南京与京都北京)诸公的“发蒙启蔽”。想着想着,忽有所悟:童真之心即道也,自然真实,良知即佛性,三教同归于真也。最终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他写出了《童心说》,这标志着李贽哲学思想的确立。

【注释】

[1]依当时制度,张居正之父张文明过世,应回家守制三年即所谓丁忧,而张居正却没有回家,而是以工作为重、国事为重,仍然坐在首辅的位置上,这便是所谓“夺情”。

[2]一说李贽后由南京刑部员外郎升任知府。明代六部下面设各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官为员外郎。《福建通志》说:“李贽……历礼部司务……久之,迁南京刑部员外郎,出知姚安府。”(《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第327页)另一说则是李贽由南京刑部郎中升任知府。《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第190页说:“万历四年(1576年)升任南京刑部郎中。”

[3]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4]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5]许苏民:《李贽评传》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

[6]许苏民:《李贽评传》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

[7]所谓赙钱,即赙金,亲友资助丧主办理丧事的钱。

[8]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页。

[9]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23页。

[10]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25页。

[11]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3页。

[12]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37页。

[13]黄宗羲:《明儒学案》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66~668页。

[14]黄宗羲:《明儒学案》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2~303页。

[15]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32~433页。

[16]许苏民:《李贽评传》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149页

[17]黄宗羲:《明儒学案》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页。

[18]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36页。

[19]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三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页。

[20]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三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