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末动荡时代:姚安知府李贽的异端思想

明末动荡时代:姚安知府李贽的异端思想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贽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真正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时期:东北,自万历二十年日本入侵朝鲜,明朝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对日战争;东南,倭寇、海盗横行,大肆劫掠东南各省,因此与海盗、倭寇的战争愈演愈烈;北方,明王朝更与蒙古族和女真部落长期处于战争之中。万历二十年,日本丰臣秀吉率16万大军发动第一次侵朝战争。李贽出生之后,这种兵变更是频繁。天灾并不是抽象的,这些水旱灾害使得广大民众无法生存。

明末动荡时代:姚安知府李贽的异端思想

李贽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真正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时期:东北,自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明朝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对日战争;东南,倭寇海盗横行,大肆劫掠东南各省,因此与海盗、倭寇的战争愈演愈烈;北方,明王朝更与蒙古族和女真部落长期处于战争之中。与外部相比,明王朝内部之乱更是触目惊心:兵变不息,民变不止,烽火遍及全国各地;同时,朝廷内部党争严重。若用一个词来概括李贽所生活的明末社会最大的特征,那就是“动荡”,具体地说这种“动荡”就是“战乱”。

李贽生活的嘉靖、万历年间,外部有葡萄牙、法国,特别是日本的侵略。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南海,并在广东沿海骚扰破坏;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窃据澳门,筑屋成村;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法国入掠、行劫福建漳州、泉州

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始,倭患一直绵延不断,他们焚掠、袭扰东南沿海各省。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率16万大军发动第一次侵朝战争。提督李如松指挥得当,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打败侵朝日军,以双方议和而结束。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发动侵朝战争,于次年再次大败。然而,这场历时七年的战争虽以明朝的胜利而结束,但明朝也“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国库消耗殆尽。

明末所面临的民族矛盾非常复杂,此处仅指明朝与蒙古族、女真族的民族战争。明朝中期以后一直与退出中原的蒙元政权作战,而后又与新崛起的女真部落即后来的满族作战,并最后在内外夹攻下灭亡。

元朝统治被推翻,明朝建立之后,北方一度得以安宁。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为了篡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割让北方边境朵颜三卫一千多平方公里给蒙古人,以换取两万蒙古骑兵的帮助,而登上皇位。随着蒙古实力的日益恢复壮大,明王朝北方边境也就日益多事。近半个世纪之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终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军包括随行文武官员在内的十余万人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亦被俘。此役,明朝元气大伤,而后北部边境更是无有宁日。自弘治十三年(1500年)至隆庆四年(1570年)七十年间,北方无年无战事,边关连连告急。

但是随着东北建州女真部落的兴起与日益强大,明朝面临着一个更可怕的敌人,并最终取代了明朝的统治。万历元年(1573年),辽东战事开启,此后,建州女真部落多次入侵。而后,随着建州女真部落实力的壮大,逐渐成为明王朝的主要威胁。[7]

嘉靖、万历年间,外部战争已经让明王朝捉襟见肘,但情况之糟糕还远不止这些,其内部亦叛乱不止,烽火遍地。这种叛乱首先是兵变。部队是一个政权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撑,当部队都失去控制时,这个政权也就危险了。而明朝末年的兵变却几乎遍及全国,上至王爷、总兵,下至千户、百户都参加到叛乱的行列中来。这说明一点:明朝已经日薄西山了。

李贽出生前十年就已经发生了许多影响巨大的事件,由于这些事件的影响相当深远,所以应该一提。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举兵反叛;嘉靖元年(1522年)甘州兵变;嘉靖三年(1524年)大同兵变,巡抚张文锦被杀。李贽出生之后,这种兵变更是频繁。嘉靖十二年(1533年),大同再次兵变,叛军与蒙古军队里应外合进攻大同;嘉靖十四年(1535年),辽东兵变;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南京、扬州兵变;万历十年(1582年),杭州兵变;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川建武所兵变;万历十五年(1587年),湖北郧阳士兵哗变;万历十六年(1588年),甘州再次兵变;万历十七年(1589年),云南永昌卫兵变——永昌卫相当于现在的保山军分区,大致有五六千人,而“所”则是“卫”的下一级,大致辖千余人,“所”的主官一般是“千户”,“卫”的主官一般为“指挥使”;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致仕副总兵官哱拜反叛。

进入16世纪以后,除兵变外,各地民变亦此起彼伏,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弘治十五年(1502年),江西新昌农民起义;弘治十八年(1505年),江西民变,攻克瑞金、广田等;正德四年(1509年),江西乐平、四川农民起义;正德五年(1510年),河北刘六、刘七领导农民起义,分别进攻山东、河北,起义军大胜于河南府,并南下湖广,一直打到镇江、南通,起义军人数发展到三十余万人;嘉靖六年至嘉靖七年(1527~1528年),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相继暴发少数民族起义;嘉靖四十年(1561年),江西、福建、广东农民起义,其中广东起义军最为浩大,纵横南方数省;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四川大足县白莲教起事,建号“大唐”,破大足、合州等七州县。[8]

兵变、民变的背后总有天灾的影子。嘉靖六年(1527年),也是李贽出生当年,辽东大饥、湖广大水,淹没民田庐,凡五府二十四州县;嘉靖九年(1530年),畿府(即北京,时称顺天府,留都南京称应天府)旱灾,流民皆入京师求食,道殣相望,延绥大饥;嘉靖十一年(1532年),河决鱼台,山西二十州县、河南八十五州县、山东七十九州县被灾;嘉靖十三年(1534年),浙江、河南、辽东、云南饥荒;嘉靖十五年(1536年),泉州旱,民多饿死;嘉靖十九年(1540年),河南、湖广旱,大饥;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淮扬灾重;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河决山东曹县,死者甚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宣大二府大饥,人相食;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辽东大饥,人相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河南大饥,李贽的二女、三女相继饿死。

天灾并不是抽象的,这些水旱灾害使得广大民众无法生存。怎么办?总不能等死吧!就算自己饿死,也不能看着家人饿死。那么,谁给口饭吃就为谁卖命去,哪有粮食就上哪抢去。这就是明末的“流民”,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农民,这也正是李自成领导下攻进北京城,逼崇祯吊死于煤山的起义军。

正如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吕坤所说的,当时已是“农怒于野,商叹于途”,“民心如实炮,捻一燃则烈焰震天;国势如溃瓜,手一触则流液遍地”。御史邹应龙上疏指出:“今天下水旱频仍,南北多警,民穷财尽,莫可措手”、“政以贿成,官以贿授。凡四方小吏,莫不竭民脂膏,偿己买官之费。如此则民安得不贫,国安得不竭,天人灾警安得不迭至”[9]。(www.xing528.com)

在这种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时代,仁人志士都以各自的立场、方式对传统与现实进行反思、批判,寻找出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有了张居正的经济和行政改革。尽管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却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同时,张居正的改革虽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但民众并未获得实际的利益,相反的是利益受到损害。而李贽的哲学思想亦是“思变”的产物,亦以“救国救民”、“寻找出路”为宗旨。但是无论是张居正还是李贽,他们所开出的“药方”都未能救得了垂死挣扎、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张居正死后遇到清算,而李贽最终死在诏狱。李贽死后仅42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大明朝灭亡。

【注释】

[1]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40~341页。

[2]参见张建业:《李贽论——代前言》,载《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3]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42页。然《凤池林李宗谱》所记“洪武十七年”这个时间应该是错的。林弩出生时间《清源林李宗谱》记载甚详,是1347年,即元顺帝至正七年,而洪武十七年则是1384年,此时林弩应是37岁,而南方习惯以虚岁记,故应是38岁。但无论如何都与“行年三十”不合。而《荣山李氏族谱》记载则是“洪武九年”即1376年,其虚岁却与“行年三十”正好吻合,故在时间上应是“洪武九年”。

[4]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40~341页。

[5]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42页。

[6]参见张建业:《李贽论——代前言》,载《李贽全集注》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7]参见许苏民:《李贽评传》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9~60页。

[8]参见许苏民:《李贽评传》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1页。

[9]见张建业主编:《李贽全集注》第二十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