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方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教学是一项不断循环的过程。运动处方模式集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有效性为一体,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以及创新能力。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测评阶段:制定测试内容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测试。
(2)分析与对比阶段:将测定出来的学生的各项指标指数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寻找出之间的差距并得出结果。主要侧重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数据等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处理。
(3)制定处方阶段:教师应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编排教学内容,保证处方的科学性、可实施性和实用性。使制定的运动处方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4)调整运动处方阶段:在测试当中,测试的结果与实际产生差异不理想时,要及时适当地对运动处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按照制定的运动处方教学完成训练计划,如在实施教学中出现必须更换运动器材或内容时必须详细地说明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在实施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保持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态度一致,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5)处方的实施阶段:首先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无差别的数据测试。针对运动处方实施的目的项目进行测试,检验前阶段的实施效果。
(6)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测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测试,将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表格和图标进行直观分析。
(二)实验教学的实施与控制
在实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过程中侧重点在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要实现三个结合(运动与健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科学的教学指导下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学习习惯。
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耐力水平及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加快身体代谢的能力。运动处方教学制定和实施内容包括三大类:第一是以健身为目的,其中包含了跑步、跳远、足球、篮球、健美操等。第二是以增强身体机能能力为目的,其中包含了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敏度的活动。第三是以健身理论内容制定为目的,其中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可实施性等。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要参照学校教学体育大纲进行编排与讲授:其中理论课时为4学时;运动处方健身课时为40学时,其中包含了健身实践课;进行学生测试为6学时。
运动强度在运动健身当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关键在于运动强度大小。要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需要安排科学有效的健身运动处方来对身体进行干预。运动强度的大小和安排的内容都要考虑到健身者的实际健身效果,最重要的是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要考虑到锻炼时的安全问题,同时还要考虑运动的趣味性。
在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过程中,运动的强度大小要用心率测试法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在实施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人工记脉的方法进行调控,分别在训练前准备部分、训练中期、训练后,进行30秒的统一测试,并将指标换算成一分钟心率的监控强度。运动强度设定标准一般为心跳130~150次/分。在训练中,心率是控制运动量最简易的可视指标,体育锻炼是一把“双刃剑”,运动强度不能超过安全范围。
综上所述,运动处方教学要有针对性、全面性、安全性,要根据学生身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制定运动处方教学前要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教学。[20]在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时,要严格按照处方教学进行练习,严格监控学生的身体变化。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受到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干预的同学其立定跳远,柔韧度、臂力、耐力等都有显著的提高。可以看出此运动处方教学对学生的力量素质有显著的提高。
运动处方教学进行对学生身体干预性训练时,对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对学生的心肺功能有明显效果。其主要体现在肺活量指数上,从大学生肺活量测试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1]于佳祥,徐英微.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运动处方教学理念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9,30(03):105-108.
[2]胡飞,袁健.论处方教学对大学生终身健身教育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7(04):421-422.(www.xing528.com)
[3]刘兆怀,张峰,赵紫衡.浅议运动处方的教学思想[J].硅谷,2009(13):151.
[4]骆潮.浅析体育运动处方与大学体育教育创新模式[J].才智,2011(15):19+50.
[5]刘忠德.论高校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科学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05):113-114.
[6]谭宁,秦枭.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课程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1):124-125.
[7]王则珊.终身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01):9-13.
[8]骆潮.浅析体育运动处方与大学体育教育创新模式[J].才智,2011(15):19+50.
[9]周登蒿.学校体育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0]王远,张志国,张浩,张玉林,王(王雷),苗旭峰.浅谈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06):241-242.
[11]贾辉.案例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课程中的实施[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04):212-213.
[12]邓小红.谈运动处方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2):135+146.
[13]周杏芬.运动处方使大众的体育锻炼更加科学化[J].高职论丛,2008(02):30-32.
[14]付强,傅兰英,柯于,邢晓圆.医学高校“体医结合”运动处方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10):46-49.
[15]蔡春华,刘展仁.关于大学体育差生课外体育锻炼实施运动处方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6(01):100-102.
[16]李吉远.大学生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01):17-18.
[17]蒋思庆.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145.
[18]林诗娟.运动强度及运动量的表示方法[J].体育学通讯,1991(04):79-83.
[19]张林.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六)[J].山东体育科技,1994(02):58-64.
[20]姜顺.高校体育健身健美课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1):71-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