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心理资本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Luthans 等,在2005 年首次明确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Luthans F,Avolio B J,Walumbwa F O,and Li W,2005)。Luthans 和Youssef 明确表示,积极心理资本由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维度构成,这些都是个体的基本心理力量和状态,都符合积极、独特、可以测量、可以开发和与绩效相关等积极组织行为的标准。心理资本超越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一种能够有效开发和管理,并能够对个体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积极心理要素。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技术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不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Luthans,Youssef,Avolio,2007),而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导向的、可再生的非稀缺资源,被视为有待开发的、可以长期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新型战略资源(任皓,温忠麟,陈启山,2013)。
在心理资本理论提出近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外学者针对心理资本多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与理论:有POB 标准、心理资源理论、COR 理论等。
(2)心理资本的具体结构:具体提出的机构理论较多,如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四维度结构说,希望、乐观和韧性三维度结构说,多维结构说等。
(3)关于心理资本的测量:Luthans 和Avolio 等人(2007)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PCQ)、Luthans 等人(2005)的心理资本量表,以及我国研究者开发的本土心理资本量表(柯江林等,2009;吴伟炯等,2012)。(www.xing528.com)
(4)影响因素:个体特征变量(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和自我强化)和组织环境变量(组织支持、工作挑战性、领导风格、教养方式和压力生活事件等)两大方面。
(5)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幸福感等。
另外,国内外学者还对心理资本的干预和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熊猛,叶一舵,2014)。
回顾文献也可以看出,心理资本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理论研究和成果应用都有待深入,现有的研究主体多集中在企业员工及大、中学生等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国内已经将心理资本的概念引入教师心理学领域,并作了认真探讨。目前,有关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心理资本的结构、现状、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开发利用对策等方面,研究对象则多为中小学教师,少量研究涉及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等,而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资本状况的分析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这类群体的心理资本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