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状态”是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和运动比赛中的常用术语,是人体机能能力在比赛之前及比赛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反应。这种状态是指训练水平达到了能顺利参加比赛的程度,并已具备了很高的工作能力,或是指运动员达到了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时所具备的体力及心理方面适宜的状态。良好竞技状态的客观指标指的是:有机体能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具有高度的工作能力,并表现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负荷后能迅速地恢复原来状态。其主要指标是:自我感觉良好,愿意进行训练和比赛,迫切要求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能力。现代生理学家认为,竞技状态指的是有机体的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下达到了最完善的程度。因为,良好竞技状态是人体生理能力和中枢神经系统状态的综合反应。它取决于以下多方面的因素:(1)取决于在训练的影响下,有机体各器官和系统发生的一切变化。(2)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3)取决于赛前训练的安排、作息制度等赛前准备工作。(4)取决于比赛的级别、性质、比赛时的客观条件、竞赛日程的安排等。总之,竞技状态应包括生理机能和神经心理两方面的因素,而生理机能较稳定,神经和心理因素不稳定,变化较大,但它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说,“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具有高水平的生理机能状态、良好的运动技术和超强的意志品质的客观标志。在制订全年训练计划时,首先必须根据重要比赛的任务安排好在什么时候获得良好的“竞技状态”。
运动实践表明:一个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的运动员具有以下特征——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高度的工作能力,以及在工作以后的迅速恢复。这样的运动员往往感觉到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渴望训练和比赛、对提高运动成绩充满信心。虽然,运动员的主观感觉不一定完全可靠,但是,在医务监督条件和设备不完备的情况下,主观感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www.xing528.com)
在正确进行全年训练的情况下,可以使得运动员在整个主要比赛阶段,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都得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一些教练员认为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最多只能保持30~40天,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一说法和现代训练学概念不符。生理学告诉我们,“竞技状态”的出现,是在训练的影响下,有机体的各器官和系统之间的活动取得协调一致的结果,这时中枢神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各器官和系统之间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得运动员的有机体能够很快地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训练是可控制的过程,因此,保持“竞技状态”的时间,可以大大地加长。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也表明,“竞技状态”是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