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径运动教学研究成果

田径运动教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就学校体育中田径运动而言,主要体现的是健身性。中学田径运动教学应以基本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强调掌握技术的轮廓和基本外形,不强调技术细节和技术关键。(三)适度性与超量恢复适度性是指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合理控制运动量。田径教学也要遵循这条原理,要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较大的运动量,达到超量恢复,促进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提高。

田径运动教学研究成果

田径课程中学体育健康”课程中的必修课程,通过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等身体锻炼形式,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奔跑、跳跃、投掷等基础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也为学习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大纲中规定了快速跑(短跑)、耐久跑(中长跑接力跑、障碍跑、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掷实心球垒球等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教学条件和学生水平的限制,教师对田径教学内容应有所取舍,有所变化,一般选择田径运动教学内容应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一)健身性与竞技性

田径运动既具有竞技性又具有健身性,因人们参加田径运动的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侧重;以增进健康、锻炼身体、全面发展基础运动能力的活动为健身,以发展身体素质、挖掘人体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成绩的活动为竞技。两者在参加运动的目的、遵循的理论基础、练习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两种运动属性的比较见表2-12。

表2-12 田径运动两种属性比较

(引自周兵《田径健身教程》2001)

不论是田径竞技运动,还是田径健身运动,都具有健身和竞技的双重属性,但两者各有所侧重。田径竞技运动的健身性表现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对人们的身体素质、人体器官、运动能力等方面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而田径健身运动的竞技性则表现在练习者自身或与同伴基本运动能力的比较。但就学校体育中田径运动而言,主要体现的是健身性。中学体育课的最根本任务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选择田径教学内容要突出健身性,寓教于乐,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要符合不同人群对不同项目的需求,如高考复习的学生,一般多进行有氧健身走或跑;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淡化竞技性,增加健身性,使学生的体质得到提高,精神得到愉悦,同学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

(二)适宜性与发展性

适宜性是指选择的田径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相一致,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协调,与提供的场地器材相匹配。初中学生应选择动作简单、易于学习掌握的运动项目,如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蹲踞式跳远、跨越式跳高、掷实心球等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降低技术难度,安排的运动量和强度都不宜过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能力的提高,可以学习一些较复杂的田径内容,如障碍跑、三级跳远等;像背越式跳高、跨栏跑等运动项目,需要学校能够提供必要的器材才能够学习。发展性是指选择的田径教学内容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区别对待,使学生基本运动能力有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不同,为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提高,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内容,安排不同的运动负荷,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达到全体学生受益的目的。

中学田径运动教学应以基本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强调掌握技术的轮廓和基本外形,不强调技术细节和技术关键。这里的基本技术是指:

(1)完整技术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不是技术细节,更不是高超技术;

(2)动作的形式和结构符合人体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要求;

(3)大多数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掌握的技术。(www.xing528.com)

(三)适度性与超量恢复

适度性是指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合理控制运动量。运动量过小,对机体的作用微不足道,起不到健身、强体的作用;运动量过大,易产生疲劳,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堂课安排的运动量要适度。很多人把运动量理解为跑的距离多少,这只是运动量的一个因素。运动量包括:数量多少、强度高低、密度大小、质量好坏四个因素。教学中,最需要注意的因素是练习数量及强度,通常用心率来监测运动强度。根据研究,总结出不同年龄、不同心率、不同强度对照表(表2-13)。通过表2-13,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运动后的即刻心率数,了解运动的强度。计算心率的方法:当练习结束后,立即记10秒钟脉搏,再乘以6,就得出每分钟心率。了解运动强度还不够,还要知道运动量是多少,表2-14给出了运动强度、练习时间和运动量对照表。

表2-13 不同年龄、心率和运动强度对照表

表2-14 运动强度、练习时间和运动量对照表

除了明确运动量与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的关系以外,还要了解不同年龄人群的适宜运动量,以便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儿童适宜运动量应以小运动量为主,运动强度为50%~55%(心率为135~140次/分),锻炼时间为20~30分钟;13~17岁为55%~60%(心率为135~140次/分);17~29岁为60%~65%(心率为135~140次/分);30~39岁为55%~60%(心率为130~135次/分);40~49岁为55%~60%(心率为120~130次/分);50~59岁为50%~55%(心率为110~120次/分);60岁以上为50%(心率为110次/分)。经过多年的锻炼,适宜运动量会随着身体技能的提高而有所提高。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运动负荷练习后,经过一段时间适宜的休息,身体内能量物质的合成(恢复)不仅可以达到练习前的水平,甚至可以超过原有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原理。超量恢复是竞技体育遵循的训练原则,没有疲劳就不是训练,没有超量恢复就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运动训练的设计与安排都是从此展开的,通过合理控制运动负荷和恢复时间,使运动能力不断得以提高。田径教学也要遵循这条原理,要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较大的运动量,达到超量恢复,促进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提高。

(四)趣味性与全面性

田径运动技术相对较简单,周期化的动作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倦心理。但如果改变教学形式,采用游戏、跑跳投循环练习、比赛等,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对接力比赛的兴趣肯定要高于重复跑的兴趣。因此,在中学田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还要通过田径项目这一载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协作、竞争拼搏等心理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