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10年,岁在辛亥。庄周六十岁。宋康王二十八年。
周赧王五年。秦武王元年。楚怀王十九年。魏襄王九年。韩襄王二年。赵武灵王十六年。齐宣王十年。燕昭王二年。鲁平公十三年。卫嗣君五年。越王无疆三十三年。中山先王十八年(卒)。
中原大雨,数月不止。
春洪爆发,洛水决堤,周都洛阳被淹。
秦武王二十岁,服满除丧,正式即位。
王叔樗里疾四十二岁,上朝进言:“张仪无信无义,反复无常,卖国求荣,取悦诸侯。先王伐魏,攻取河东,张仪竟然还给魏国,骗得先王和魏惠王信任,兼相秦、魏。先王伐楚,攻取汉中,张仪又想还给楚国,骗得先王和楚怀王信任,受封武信君。大王如果继续重用张仪,天下必怒秦国无信无义,更笑秦国无人!”
樗里疾的死党公孙赫,樗里疾的副将甘茂,纷纷附议。
齐宣王也遣使至秦,要求秦武王诛杀张仪。
秦武王孔武有力,尚武嗜杀,只想用武力堂堂正正征服中原。为太子之时,久已厌恶张仪运用诡计欺骗诸侯,大损秦国威名。内外交逼之下,对张仪动了杀机。
张仪七十一岁,自知命悬一线,献策秦武王:“山东诸侯互战,有利秦军东进。如今齐宣王最为恨我,我在何国,必伐何国。大王不如把我免相,驱逐归魏,齐宣王必将伐魏。齐、魏陷入苦战,大王就能乘势伐韩,一举攻取三川,亲临洛阳,尽得九鼎,代周为王。”
秦武王虽恨其人,仍爱其策,于是罢免张仪及其死党魏章,不予诛杀,赐以马车三十乘,驱逐归魏。
公孙衍六十六岁,四年前被罢免韩相,归魏赋闲。得知张仪罢相,立刻展开活动,游说中原诸侯背叛连横,重新合纵。
义渠、丹﹑犂得知张仪罢相,立刻叛秦。
秦武王大怒,亲征义渠﹑丹﹑犂。
义渠重新向秦称臣,丹﹑犂被秦伐灭。
张仪罢免秦相,荣归魏都大梁。
魏襄王惊疑不定,既不敢用,也不敢杀。
齐宣王大怒伐魏,魏襄王大恐。
张仪晋见魏襄王:“大王不必担心,我能让齐宣王退兵。”
张仪门客冯喜,奉命使齐,晋见齐宣王:“大王痛恨张仪,为何抬举张仪?”
齐宣王说:“张仪在秦为相,寡人命秦诛杀。张仪罢相归魏,寡人立刻伐魏。何曾抬举张仪?”
冯喜说:“秦武王本想诛杀张仪,一如秦惠王诛杀商鞅。张仪献策秦武王:‘山东诸侯互战,有利秦军东进。如今齐宣王最为恨我,我在何国,必伐何国。大王不如把我免相,驱逐归魏,齐宣王必将伐魏。齐、魏陷入苦战,大王就能乘势伐韩,一举攻取三川,亲临洛阳,尽得九鼎,代周为王。’秦武王采纳其策,不予诛杀,赐以马车三十乘,驱逐归魏,诱使大王伐魏。大王果然伐魏,乃是受张仪摆布,岂非抬举张仪?”
齐宣王不愿被张仪摆布,立刻停止伐魏。
正在此时,去年复任魏相的田需死了。
张仪、公孙衍立刻展开活动,谋求复任魏相。
齐宣王命令苏代:“张仪罢相归魏,正是中原诸侯合纵伐秦的良机。寡人命你出使楚、魏,邀约楚国、三晋合纵伐秦。田需已死,上策是让薛公相魏,中策是让犀首相魏,下策是让别人相魏。绝对不能让张仪复任魏相!”
苏代从齐至楚,拜见楚相昭鱼:“秦武王新立,张仪罢相归魏,三晋正谋背叛连横,重新合纵。相国何不献策楚怀王,重新与齐结盟,邀约三晋共同伐秦?”
昭鱼说:“大王愿与齐国重新结盟,但不希望张仪、薛公、犀首相魏。”
苏代问:“楚怀王希望何人相魏?”
昭鱼说:“希望太子魏政自任魏相。”
苏代说:“楚怀王的愿望,与齐宣王不谋而合。我正要使魏,一定让太子魏政自任魏相。”
昭鱼大悦,允诺与齐重新结盟,共同策动第二次合纵伐秦。
苏代离楚至魏,晋见魏襄王:“我奉齐宣王之命,出使楚、魏。先到楚国,楚相昭鱼表示,楚怀王不希望张仪、犀首、薛公相魏。我劝昭鱼不必担心,因为大王老成持重,必定明白:张仪相魏,必将亲秦;薛公相魏,必将亲齐;犀首相魏,必将亲韩。三人相魏都不利魏国,大王不可能任命为相!”
魏襄王问:“先生以为,寡人会命何人为相?”
苏代说:“大王会命太子为相。张仪、薛公、犀首必将认为,太子为相仅是权宜之计,时间必定不长。三人都会竭力劝说秦武王、齐宣王、韩襄王亲魏,希望赢得大王信任,将来接替太子为相。魏国原本强大,加上秦、齐、韩竞相亲魏,必将更加强大!”
魏襄王心悦诚服,即命太子魏政为相。
五月,张仪谋复魏相失败,抑郁而死。五十一岁入秦,五十三岁相秦,相秦十九年(前328—前310),兼任魏相四年(前322—前319),助秦跃居天下最强,终年七十一岁(前380—前310)。
张仪一死,魏襄王立刻诛杀了张仪死党魏章。
中山先王魏死了,在位十八年(前327—前310)。第五年参加五国相王,称王。前五年为君,后十三年为王。(www.xing528.com)
死后葬于国都灵寿郊外(今河北平山三汲乡),墓中葬入四年前助齐伐燕后所铸圆鼎、方壶,以及太子魏悼念父王的圆壶。1973年出土。
王后阴姬之子魏继位,即中山嗣王,魏属中山第四代国君。
王妃江姬之子魏牟,时年十一岁。
司马熹凭借太后阴姬支持,二相中山。
中山首次以王礼为国君治丧,除了魏、齐,诸侯均不遣使吊丧。魏襄王派遣公孙弘出使中山,吊唁族弟之死,祝贺族侄继位。
公孙弘长驻中山,希望中山重新亲附魏国,不要彻底倒向齐国。
赵武灵王梦游天宫,听见神女鼓琴唱歌:“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
梦醒以后,召见群臣:“先祖赵简子担任晋定公之相,晚年(晋定公十一年,前501)昏睡七日,醒后告诉董安于:‘我梦游天宫,十分快乐。天帝告诉我:晋室将衰,七世而亡。虞舜后裔孟姚,配尔七世之孙。’晋定公以后,经过晋出公、晋敬公、晋幽公、晋烈公、晋桓公、晋悼公、晋静公七世,晋室果然亡国绝祀。赵简子以后,经过赵襄子、赵献侯、赵烈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六世,寡人正是赵简子七世之孙。寡人梦中所见神女,必是虞舜后裔孟姚。寡人若得此女,必将重振赵简子威名!”
吴广闻讯,把女儿吴娃改名娃嬴,献给赵武灵王:“赵简子之梦,乃是赵氏开国之吉兆。大王之梦,则是赵氏强国之吉兆!我女儿名叫娃嬴,正应大王之梦。我是吴人,吴人是虞舜后裔,又应赵简子之梦。”
赵武灵王大喜,又把娃嬴改名孟姚,以应赵简子之梦,从此专宠孟姚。
老聃之徒颜斶,晋见卫嗣侯:“愿献免于亡国之道,长保卫国百姓安宁。”
卫嗣侯说:“愿闻其详。”
颜斶说:“春秋末年,卫灵公迷恋宋女南子,引发卫庄公、卫出公父子争位之乱,招致诸侯侵伐。此后百余年,卫势日衰,卫土日小。四十六年前,卫成公被迫朝魏贬号,降称为侯,此后常被齐、赵共伐。三十年前,齐威王败魏崛起,卫平侯、卫孝襄侯被迫叛魏亲齐,此后又被魏国所伐。君侯即位以来,不敢得罪任何诸侯,去年仍被秦、魏共伐,仅因秦惠王之死而暂停。君侯迟早仍将亡国!”
卫嗣侯问:“先生有何免于亡国之道?”
颜斶说:“称王诸侯之中,燕、宋、中山最为弱小,都是逞强称王。燕国被齐宣王伐灭,幸而僻处东北一隅,凭借秦、齐相争而侥幸复国。宋国、中山处于中原,乃是诸侯必争之地,一旦亡国,必将无望复国。卫国同样处于中原,君侯唯有反其道而行之,遵循老聃之道‘柔弱胜刚强’,主动示弱,不再称侯,自贬为君,宣布中立,就能免于诸侯征伐,延续宗庙社稷,长保卫民安宁。”
卫嗣侯听从其言,自贬为君,史称卫嗣君。
卫嗣君昭告天下:卫国退出一切征伐,不与任何诸侯结盟,永远保持中立。
此后诸侯不再伐卫,卫民免于战祸百年。
庄子六十岁,张仪被秦武王罢相驱逐,死于魏国。
蔺且问:“商鞅得到秦孝公重用,为何却被秦惠王车裂?张仪得到秦惠王重用,为何又被秦武王驱逐?”
庄子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皆然。何况商鞅、张仪均非秦人,都是客卿,更加容易失宠于后君。”
蔺且问:“秦孝公、秦惠王为何不命秦人为相,均命中原士人为相?”
庄子说:“秦国不习中原礼教,自古没有士人,仅有宗室、平民。所以齐国稷下学宫汇聚天下士人,无一秦国士人。秦君想要东进中原,只能重用中原士人。春秋时代秦穆公称霸中原,即以楚人百里奚为相。商鞅变法,竭力尊君,宗室受到严厉打压。秦孝公重用商鞅,秦惠王重用张仪,宗室不能担任秦相。秦国新君为了巩固君位,必须罢免前相,轻则驱逐,重则诛杀,才能得到宗室拥戴,否则觊觎君位的众多嫡庶兄弟,就有可能取而代之。”
蔺且又问:“商鞅、张仪有功于秦,竟然如此下场,中原士人是否再也不敢仕秦?”
庄子说:“为求一时富贵,中原痞士恐怕无视前车之鉴。商鞅死后的秦国,尚非天下最强,魏人公孙衍、张仪、司马错,齐人陈轸,楚人甘茂,照样争先恐后仕秦。张仪死后的秦国,已是天下最强,必有更多中原痞士仕秦。”
蔺且又问:“各国君主,为何有些重用宗室贵族,有些重用本国士人,有些重用异国客卿?”
庄子说:“重用宗室贵族,乃是周礼亲亲之仁、世卿世禄的余绪,利小而弊大。各国变法,无不废除世卿世禄,所以本国士人和异国客卿,才有可能游仕天下,布衣卿相。重用本国士人,弊虽不大,利也不大。重用异国客卿,通常利大弊小,偶尔弊大利小。不过利弊仅对君主而言,无关百姓。”
蔺且说:“重用宗室贵族,为何利小弊大?”
庄子说:“宗室贵族养尊处优,耽于逸乐,逐代衰败,很少德才兼备。大弊是他们把受到重用视为当然,也不担心君主怀疑其忠心,经常玩忽职守,又会为了小宗利益,挑起或卷入立储、争位。小利是与宗室同命,极少出卖国家利益。”
蔺且说:“重用本国士人,为何利弊不大?”
庄子说:“本国士人,大德大才者和无德无才者不易受到重用,小德大才者最易受到重用。小利是他们人数众多,竞争激烈,不敢玩忽职守。小弊是不太担心君主怀疑其忠心,不会竭尽全力表忠。时刻担心被政敌挫败,一心争宠固位,结党营私,甚至交结异邦,有限出卖母邦利益。为了连仕两朝,他们也会卷入立储、争位。他们宗族就在身边,容易徇私枉法,假公济私,韩相申不害就是显例。”
蔺且说:“重用异国客卿,为何通常利大弊小,偶尔弊大利小?”
庄子说:“士人无德,母邦易知,异邦难知,所以无德有才者常常游仕异邦。大利是他们时刻担心君主怀疑其忠心,竭尽全力表忠。最佳表忠方式,就是无限损害母邦利益和异邦利益。客卿孤身游仕,全无根基,政敌众多,难以结党营私。他们宗族不在身边,较少徇私枉法,假公济私。他们不敢奢望连仕两朝,极少卷入立储、争位。所以重用客卿,通常利大弊小。”
蔺且说:“难怪齐国创建稷下学宫以来,各国争相重用客卿。”
庄子说:“重用客卿尽管利大弊小,然而无德乃是双刃剑。遭到弃用的客卿,一旦返仕母邦,或者转仕异邦,就会报复弃用之邦,变成弊大利小。魏国弃用吴起、商鞅、孙膑,受到惨重报复,由盛而衰。秦国弃用公孙衍、陈轸,受到极大报复,时进时退。所以君主一旦弃用客卿,通常不愿放归,而是予以诛杀。”
蔺且说:“看来游仕异邦、担任客卿的无德痞士,不仅有才,而且有胆。”
庄子说:“未必有胆,仅是心存侥幸,自作聪明,以为既能获大利,又能逃大弊。布衣卿相,害人利己,确实能获大利。机关算尽,预留退路,未必能逃大弊。人性安土重迁,不为大利,不会远离故土。客卿多为赌徒,久赌必输,少有善终。旧君一死,所有政敌就会暂时放弃纷争,结党抱团,利用新君初立,置客卿于死地。吴起、商鞅车裂灭族,均非偶然。惠施、张仪金蝉脱壳,实为侥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