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12年,岁在己酉。庄周五十八岁。宋康王二十六年。
周赧王三年。秦惠王更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魏襄王七年。韩宣王二十一年(卒)。赵武灵王十四年。齐宣王八年。燕属齐二年。鲁平公十一年。卫嗣君三年。越王无疆三十一年。中山先王十六年。
年初,秦惠王亲往魏国西部边邑蒲坂(今山西永济),会见魏襄王、韩宣王,商议共同迎击楚军。
开春,楚怀王派出两路楚军。
屈丐率领楚军主力伐秦,进攻张仪食言不献的商於(今陕西商州)。
景翠率领楚军一支伐韩,围攻雍氏(今河南禹州),牵制韩国助秦。
齐宣王虽怒楚怀王与齐绝交,仍把秦国视为最大威胁,邀约宋康王共伐魏国东部的煮枣(今山东东明),牵制魏国助秦。
宋康王尽管与秦结盟,但又畏惧相邻的强齐,不敢不从。
四月,越王无疆认为齐灭燕后如果又败魏国,必将危及越国,于是命令公师隅助魏抗齐。
公师隅率领三百条战船,带着五百万支利箭,沿着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转入白圭开通的鸿沟,开赴魏国,助魏抗击齐、宋联军。
赵武灵王虽已向秦称臣,仍然不满魏、韩助秦伐楚,命令赵何领兵,伐魏北疆,牵制魏国助秦。
秦惠王采纳张仪之策,派出三路秦军。
张仪死党、魏人魏章担任主帅,率领中路军主力,先在秦地丹阳(今河南西峡丹水北),迎击伐秦的楚军主力。杀死主将屈丐、偏将逢侯丑等七十余名楚将,斩首八万。
甘茂率领西路军,进攻楚地汉中(楚国汉水中部,并非陕西汉中)。魏章击败屈丐以后,驰援甘茂,攻取了汉中之地六百里,设为汉中郡。
樗里疾率领东路军,首先驰援韩国雍氏,帮助韩军击败景翠的楚军。然后驰援魏国煮枣,帮助魏国武卒和越国水军,击败齐、宋联军。
楚怀王未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反失汉中之地六百里,狂怒不已,尽发倾国之兵,亲征秦国。一路挺进,迅速攻至蓝田(今陕西西安蓝田),逼近咸阳(今陕西西安)。
秦惠王大惊,立刻调整部署,命令魏章率领中路军主力回救咸阳,甘茂的西路军留守汉中。
韩国已解雍氏之围,魏国已解煮枣之围,于是合兵南下,袭击楚国后方。一路挺进,迅速攻至邓邑(今河南邓州),逼近郢都(今湖北江陵)。
越军已助魏、秦击败围攻煮枣的齐、宋联军,转而移师伐齐。
齐宣王重兵驻于燕地,国内兵力不足,于是遣使至越,晋见越王无疆:“楚国数世伐越,乃是越国大仇宿敌。如今楚怀王率领倾国之兵亲征秦国,深入秦境,后方空虚,正是大王攻破郢都、复兴勾践霸业的良机!”
越王无疆听从其言,停止伐齐,转而移师伐楚。
楚怀王正在蓝田,与回救咸阳的秦军主力决战,得知韩、魏、越袭击后方,逼近郢都,大为惊恐,立刻撤兵回救。
魏章紧追不舍,大破楚军主力。
商鞅变法以后的首次秦、楚大战,以秦军大胜、楚军惨败告终。秦国从此取代楚国,跃居天下最强。
秦惠王四十五岁,大胜强楚,狂喜不已。册封六十九岁的张仪为武信君,册封四十岁的樗里疾为严君。
楚怀王四十七岁,败归郢都,羞见陈轸,罢免昭阳,改命昭鱼为相。
又命二十八岁的左徒屈原使齐,与齐重修旧好。
苏代之弟苏秦,今年三十九岁,愤于暴秦击败强楚,于是离开洛阳乡下,前往楚国郢都,拜见陈轸:“先生如果用我之策,不仅有利楚国,更加有利先生。可使魏襄王转而亲楚,韩宣王转而听楚,秦惠王驱逐张仪,秦军不再东进,天下无不事楚,先生大用于楚。”
陈轸问:“如何做到?”
苏秦说:“先生可以献策楚怀王,献地给韩、秦,让韩相公仲朋劝说秦惠王、韩宣王与楚罢兵。秦、韩不用兵而得地,必定与楚罢兵,魏襄王也不敢单独与楚再战。再让公仲朋告诉秦惠王:‘如今秦国,已成张仪之国。张仪及其死党魏章,都是魏人,全都忠魏不忠秦。齐、宋伐魏,张仪派遣樗里疾救魏。魏章寸功未立,却被张仪任命为秦军主帅,位居樗里疾、甘茂之上。魏章用兵不当,导致咸阳险些受兵。’秦惠王必定大怒于张仪,不再伐楚,转而伐魏。这样不仅有利楚国,而且先生也能大用于楚,权倾天下。”
陈轸说:“先生大言欺世,视天下之事如此轻易,恕我不敢领教!”
苏秦献策失败,回到洛阳乡下。
苏代之妻说:“你大哥苏代,五年前为齐使燕,诱使燕王哙禅位子之,引发燕国内乱,为齐宣王灭燕立下首功,受到重赏。你不肯借光仕齐也罢,竟然不抱张仪粗腿,偏偏去烧陈轸冷灶。你也不想想,陈轸在秦不得秦惠王信任,在楚不得楚怀王信任,在秦、在楚都斗不过张仪,如今靠山昭阳也已罢相,你去投靠陈轸,岂非自讨没趣?”
苏厉之妻说:“是啊!你三弟苏厉,托大哥之福仕齐,如今我们母子过得滋润多了。二哥心比天高,害得母亲为你操心,二嫂仍在种地!”
苏秦说:“真是妇人之见!大哥为齐立功,虽受重赏,未得重用。三弟借光仕齐,无功受禄,不过勉强混口饭吃。稷下学宫汇聚天下贤才,仕齐难以得到重用。我不求一时富贵,只愿万世留名。大哥、三弟尚且不懂我,何况你们!”
张仪上半年策动秦、魏、韩三国连横,大破楚军。下半年又策动秦、魏、韩、赵四国连横,转而实施自己两年前一手破坏的伐齐存燕。
樗里疾的东路军,与魏、韩合兵,先攻齐国西疆,在濮上击败齐军,杀死齐将赘子。
赵武灵王听从乐毅之言,命令乐池率领赵军,与秦、魏、韩合兵,北伐齐占燕地。
各地燕民立刻叛齐,配合四国之兵,全线击败占领燕地的齐军。
匡章率领齐军残部,撤回齐国。
居赵两年的燕王哙幼子姬职,随同乐池的赵军,归燕即位,史称燕昭王。
齐灭燕两年,燕昭王复国。
张仪向秦惠王进言:“楚国元气大伤,已经不足为虑。齐国虽失燕地,元气并未大伤。大王助燕复国,正可与燕结盟,牵制齐国。宋康王与秦结盟,今年竟敢助齐伐魏,我愿使宋,斥责宋康王,命其向秦借道。然后继续伐齐,以竟全功。”
秦惠王听从其言,把宠妃芈八子之女、十七岁的嬴氏嫁给燕昭王,立为王后。又让芈八子之子、十四岁的庶子嬴稷,往燕为质。秦、燕联姻结盟。
张仪亲赴商丘,质问宋康王:“宋、魏与秦结盟,齐国与秦敌对,大王为何助齐伐魏?”
宋康王大为惶恐:“寡人与秦结盟,并未与魏结盟。如今齐国强大,又与宋国相邻,寡人若不助齐伐魏,齐宣王必将伐宋!”
张仪说:“大王只要允许秦军借道伐齐,秦惠王不仅不再追究此事,还会命令魏襄王不报复宋国。”
宋康王庆幸躲过秦伐,答应借道。
齐宣王问策群臣:“张仪使宋,准备借道伐齐。如何应对?”
田朌说:“秦、宋远隔,齐、宋相邻。宋康王其实不敢得罪大王,只是经不住张仪恫吓,才会被迫借道。如今宋国饥荒严重,大王只要运粮至宋,宋康王就会拒绝向秦借道。秦军无法越宋伐齐,只能退兵。齐国一旦恢复元气,就能要求宋国归还粮食。如果不还,大王即可伐宋!”
齐宣王听从其言,运粮至宋。
宋康王问策群臣:“秦惠王向寡人示威,齐宣王向寡人示好。寡人夹在两强之间,左右为难。”
戴不胜说:“今年中原饥荒,宋国最为严重。大王不减赋税,宋民已经饿死不少。齐国送粮,正可解救燃眉之急。大王应该接受齐粮,拒绝向秦借道。”
唐鞅说:“商丘有个农夫,因为禾苗长得太慢,拔高禾苗,希望助其成长,结果禾苗全部枯死。宋人拔苗助长,又成天下笑谈。大王既应接受齐粮,也应向秦借道。”
曹商说:“五年前秦、魏敌对,魏相公孙衍合纵伐秦失败,所以齐、宋伐魏观泽获胜。今年秦、魏结盟,所以齐、宋伐魏煮枣失利。可见大王与秦一致,就会得利,大王与秦不一致,就会失利。如今秦国大败楚、齐,助燕复国,三晋、燕、宋均已与秦结盟,秦国已是天下最强。大王助齐伐魏,已经得罪秦惠王,若再拒绝借道,必将招来秦伐。大王不能接受齐粮,只能向秦借道!”
宋康王听从曹商之言,允许秦军借道伐齐,诛杀拔苗助长的商丘农夫。退回齐粮,告诉齐使:“敝国粮仓满溢,没有饥荒!”
正在此时,韩宣王死了,在位二十一年(前332—前312)。第八年称王,第十年参加五国相王,前八年为韩威侯,后十三年为韩宣王。
在秦为质的太子韩仓,归韩继位,即韩襄王。
韩国首次以王礼为国君治丧,诸侯无不遣使吊丧。(www.xing528.com)
张仪被迫暂缓连横伐齐。
齐宣王四十岁,被张仪策动的连横四国击败,失去燕地,于是怒杀王后嬴氏(秦惠王女),废黜嬴氏之子的太子之位。
田文三十四岁,前年反对魏襄王加入伐齐存燕,被罢免魏相归薛。不久田婴病死,田文袭封,封号孟尝君,仍称薛公。
兒说三十九岁,前事田婴,今事田文,又献一策:“主公不妨建言新王后、新太子人选,引起大王注意。大王一旦想起靖郭君曾经反对伐燕灭燕,必将罢免主张伐燕灭燕的储子。大王感念靖郭君强齐之功,必将任命主公为相。”
田文说:“立后立储乃是大王私事,怎能妄言?先君仅言国事,一言不合,即被罢相。我若妄言私事,一言不合,必将求相不成,反而招祸!”
兒说说:“当然不能妄言,必须巧言。主公可向大王进献十块玉佩,九块成色较逊,一块成色极佳,明言献给十位王子。大王分赐众子,得到最佳玉佩者,必将立为新太子。”
田文心悦诚服,依言而行。
无盐(今山东东平)丑女钟离春,四十未嫁,闯入王宫,怒斥齐宣王:“大王南有强楚绝交辱骂之仇,西有暴秦连横伐齐之患,北有弱燕叛齐复国之败,皆因宠信奸臣,不用良臣,所以贤人隐于山林,佞人聚于左右,邪伪立于朝堂,百官不敢进谏,酿成今日之祸,大损先王之威!”
齐宣王大为惭愧:“寡人既无良臣之谏,又无贤后之助,确实有辱父王威名!”
田文告诉兒说:“大王已把最佳玉佩赐给王子田地,我是否可以劝说大王立田地为太子?”
兒说大摇其头:“这样仍然过于危险!因为立太子,重于立王后。主公不如劝说大王立田地之母为王后。”
田文大为疑惑:“田地必为太子,田地之母却未必会立为王后。”
兒说说:“即使大王立其他嫔妃为王后,田地一旦继位,仍将感激主公议立其母。主公不仅要谋求相位,还要谋求相运久长。”
田文感叹:“先生真是深谋远虑!难怪先君如此敬重先生。”
依言而行,向齐宣王进言,立田地之母为王后。
齐宣王立田地为新太子,立钟离春为新王后。
罢免储子,改命田文为相。
田文向齐宣王进言:“如今秦、魏连横,不利齐国。去年秦惠王立魏政为魏太子,大王如果不希望魏政继位以后仍然亲秦,不如与魏联姻,嫁女于魏政。”
齐宣王听从其言,把田地之姐嫁给魏政,立为正夫人。
齐宣王召见陈贾:“孟轲最初支持寡人伐燕取燕,两年前楚怀王、赵武灵王策动伐齐存燕,孟轲又劝说寡人从燕地撤兵。寡人正准备从燕地撤兵,张仪竟然阻止了诸侯伐齐存燕,于是寡人没从燕地撤兵。没想到今年张仪自己策动诸侯伐齐存燕,燕民趁机叛乱,导致寡人失去燕地。孟轲责怪寡人不听其言,拒绝寡人召见。寡人深感惭愧!”
陈贾说:“大王何必惭愧!周公命令管叔监视殷民,管叔却与殷民共同叛乱。如果周公预知管叔可能叛乱,就是不仁。如果周公不知管叔可能叛乱,就是不智。周公乃是孔子之徒称颂的圣人,尚有不仁不智之时,何况大王?我为大王去见孟轲。”
陈贾前往稷下学宫,拜见孟轲:“周公是何等人?”
孟轲说:“圣人。”
陈贾问:“周公命令管叔监视殷民,管叔却与殷民共同叛乱。有无此事?”
孟轲说:“有。”
陈贾问:“周公是否预知管叔将会发动叛乱?”
孟轲说:“不知。”
陈贾问:“圣人也有过错吗?”
孟轲说:“周公是弟,管叔是兄。弟弟信任哥哥,即使错了,岂非情有可原?古之君子,有了过错如同日食月食,民众无不看见;一知过错必定改正过错,民众无不仰望。今之君子,有了过错仍然坚持过错,一知过错必定文过饰非!”
孟轲辞去上卿,准备归邹。
齐宣王亲往稷下学宫,送别孟轲:“先生先是拒见寡人,如今又要归邹。不知今日一别,是否还有相见之日?”
孟轲说:“大王好自为之,或许还有相见之日。”
次日,孟轲向稷下祭酒淳于髡告辞。
淳于髡说:“大王命我挽留先生,留任稷下学士,食禄万钟。”
孟轲说:“我已辞去上卿之禄十万钟,为何留恋学士之禄万钟?”
淳于髡说:“先生一再重申孔子之言‘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就是要让君之实符合君之名,臣之实符合臣之名。先生身为齐国上卿,既未使君之实符合君之名,也未使臣之实符合臣之名,怎能独善其身离开?忘了曾经发愿兼济天下,怎能算是仁者?”
孟轲说:“孔子曾为鲁司寇,鲁定公不用其言,毅然去国,周游天下。君子所为,众人岂能明白?”
于是带着弟子公孙丑、充虞,离齐归邹。
走到临淄西北的昼邑,停留三天,第四天重新启程。
尹士对高子说:“孟轲如果不知大王并非汤、武,就是不明;如果知道大王并非汤、武,仍然求仕,就是干禄。千里见王,不用而去,却在昼邑停留三天,走得多慢啊!我鄙视孟轲为人!”
高子派人追上孟轲,转告尹士之言。
孟轲说:“尹士怎能明白我的为人?千里见王,确是我的愿望;不用而去,并非我的愿望。我在昼邑停留三天,然后离开,还嫌走得太快,希望大王承认过错,派人来追。大王不追,我才决意归邹。”
充虞说:“夫子曾经教导弟子:‘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夫子为何如此不高兴?”
孟轲说:“彼一时,此一时。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起,必有辅佐王者的贤人名世。西周至今七百余年,早已超过五百年,该有王者兴起了。上天不希望天下太平则罢,如果希望天下太平,那么辅佐王者的贤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轲走到休邑(今山东滕州北),公孙丑问:“夫子在齐担任上卿,是否曾经动心?”
孟轲说:“未曾动心。孔子是四十不惑,我是四十不动心。”
公孙丑说:“那么夫子的贤德,虽未超过孔子,至少超过了夫子先祖孟贲。”
孟轲说:“不动心不难,连告子也能不动心。”
公孙丑问:“不动心有道吗?”
孟轲说:“有。只要不像宋人助长其苗那样,助长其心。”
公孙丑问:“宋人如何助长其苗?”
孟轲说:“宋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把禾苗拔高,结果禾苗全部枯死。世人助长其心,一如宋人助长其苗,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孟轲六十一岁,离齐归邹,再未出游求仕。
庄子五十八岁,九国混战,中原饥荒。宋国助齐伐魏,被魏、越、秦击败。
蔺且问:“孟轲嘲笑宋人拔苗助长,夫子反对世人擢拔真德,语言似乎相近,意旨为何相反?”
庄子说:“《老子》有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若非天下饥荒,宋康王又横征暴敛,商丘农夫何必拔苗助长?孟轲仅仅嘲笑拔苗助长的宋国农夫,却不抨击迫使宋国农夫拔苗助长的宋康王。孟轲所言不动心,不助长其心,是说不动邪恶之心,不助长邪恶之心,保留仁义之心,助长仁义之心。孟轲既然把人心分为邪恶之心、仁义之心,怎能坚持人性本善?可见孟轲之言毫无经纬本末,不知仁义并非真德,仅是擢拔助长真德以后的伪德。”
蔺且问:“为何仁义属于伪德?”
庄子说:“《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攻战杀伐违背仁义,然而齐宣王以戡乱为名伐燕灭燕,张仪策动诸侯伐齐存燕,无不号称仁义之师。好战嗜杀的诸侯,无不自居仁义。诸侯有无仁义之名,与其自身有无仁义之实无关,仅仅取决于胜败,胜者即有仁义之名,败者即无仁义之名。可见孔子之徒鼓吹的仁义,并无客观标准,诸侯必将为了自我拔高而窃居仁义,民众必将为了谋取富贵而伪装仁义,因此仁义必成伪德。老聃之徒尊崇的道德,则有客观标准,诸侯无法窃居,民众无法伪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